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pp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ppt
民族意识的觉醒在19世纪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睁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1),开始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 之。故曰:先王之待夷狄,如禽兽然,以不治治之。非谓本 国而外,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且天下之门有三矣: 有禽门焉,有人门焉,有圣门焉。由于情欲者,入于禽门者 也,由于礼仪者,入于人门者也,由于独知者,入自圣门者 也。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 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只良友,尚可 称之为夷狄乎?‛ ——魏源:《海国图志》 (2),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其中,长技不仅包括战舰、火器,而且包括养兵练兵之法, 颇为难得。
中国民众的反抗与“官—民—洋人”的三 角关系。
洋人 怕
官
怕
怕 民众
中国军民反抗的伟大 成果——粉碎瓜分中 国的图谋
晚清的两次边疆危机 瓜分危机的显现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 中国图谋的破产
扩展: 东亚地域安全结构与中国的安全困境
中国尚能保持领土基本完整的再分析(上次课已讲,
主义强开通 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首次规定协定关税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值百抽 五”。 1858年《天津条约》:商船可在各口岸自由转口,再交 2.5%就可通行内地。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除1872—1876年这5年中国有 小额出超之外,一直入超。1865年到1868年中国每年入超 750万海关两,1890年至1894年,每年入超增加到3400万 余海关两。 自1895年马关条约明文承认外资在中国自由设厂后, 1895年至1913年在中国新设工厂130多家。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什么是“资本—帝国主义”?这个概念 表达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 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 立联系。”
——摘自《共产党宣言》
1,近代列强为什么要以战争作为侵略中国的主 要手段?
第三阶段: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才开始有了较为普遍 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形容说:‚吾 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 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 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 朝未有之奇变。‛因此,康提出了‚保国、保种、保教‛。 严复: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号,并翻译《天演 论》,从理论上阐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 孙中山:创立了以拯救民族危亡、建立新国家为己任 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 号。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图
势力范围方面:
德国:1898年:强租胶 洲湾,把山东划为自己 势力范围 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把长城以北作为自己势 力范围 英国:强租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并把长江流域作为自己势 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作为势力范围 日本:把福建作为自己势力范围
资本扩张的需要,是近代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 两个世界体系(华夷秩序与西欧国际体系)逻辑的根本 对立,不利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这是列强屡次发动战 争的逻辑前提。 西方列强占有显然的军事优势,并有强大的经济支持, 这是其屡次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 中国相对落后(相对欧美)和相对强大(相对其他落后 地区)的两面特性,是近代中国遭受多次侵略战争的一个 经常性因素。 列强的军事侵略及其他侵略手段,加上晚清政府的无 能和无知等原因,使近代中国丧权深重,渐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80页
费正清(1904—1991年)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如:帮助镇压太平天国、
1870的侵害
强开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实行商品倾销 进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强开通商口岸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 《天津条约》:牛庄(营口),登洲(烟台), 台湾(台南),淡水,潮洲(汕头),琼洲,汉 口,九江,南京,镇江。 《北京条约》:天津。 如何看待帝国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晚清反侵略战争不断失败的主要原 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软国力”与“硬国力”
对甲午战败的一个案例分析.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何谓民族意识? 这里的民族意识实际上是指民族国家意识,即 在中央政权直接管制下的疆域内,国民对于同属 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自觉。 何谓觉醒? 觉醒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意指对某事物比较正 确、比较清醒的认识状态。因此,近代中国民族 意识的觉醒,即指国人对于世界大势开始有一比 较清醒的认识。
2,对中国政治方面的侵害。 直接割占、租借中国领土 划分势力范围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资料——割占中国领土的条约主要有:
英国:1842:《南京条约》、1860:《中英北京条约》、 1898:《拓展香港界址专约》。 葡萄牙:1887:《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俄国:1858:《瑷珲条约》、1860:《中俄北京条约》、 1864:《堪分西北界约记》、1881:《改定伊犁条约》 日本:《马关条约》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有: 侵占中国主权,如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 权、驻军权等。 驻华公使对华政治横加干涉。 把持海关行政等。
赫 德(1861— 1908年任中国 海关总税务司)
“在治外法权和不平等条约的制度下,外交使团及其 在条约口岸的领事馆的属员实际上可以认为中国政府的组 成部分.公使们借故生端地警惕着一切违反条约的真实的 或想象的情况……他们像要求撤消在长江和珠江航行的障 碍那样,也毫不犹豫地屡次企图要求镇压那些所谓辱骂外 国人的出版物。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和力量,攻击中央政府 或地方政府授给其他强国排他性的特许权或与之订立合同 的行动。前美国公使田贝在1906年写到:‘在欧洲国家, 如果他试图做这些事情中一小部分,他就会拿到护照离 任。’‛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 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他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 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 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 不屈不挠、再接再励的斗争。
此阶段中,林则徐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第二阶段: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加深,冯 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开始 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而且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 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 的民主思想。
如何认识近 代中外贸易?
清末民间流传的讽刺 列强瓜分中国铁路权 益的漫画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自1896年美国在北京门头沟同中国“合办”煤矿开始到 1911年前后,中国93%以上的铁路,83.8%以上的长江航运 吨位,9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90%以上的机械采煤,100% 的铁矿开采和生铁冶炼,都操纵在帝国主义手里,另外, 41.2%的纱锭和49.6%的布机也为外资所有。 财政:每年4000—5000万两的关税、盐税大部分用于偿 还债务。 1911年,全国9618.1公里的铁路中,由外国控制的达 8952.5公里,占93.3%。中国自主修筑的铁路只占6.9%。 航运业:1877年,中国占36.7%,外国占63.3%;到1907 年,中国只占15.6%,外国占了84.4%。1911年,长江航运 吨位中,太古、怡和、日清三个轮船公司就占了83.8%,轮 船招商局仅占16.2%。
对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的一个分析框架。
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维新 运动和辛亥革命)——思想层次(新文化运 动)
这个分析框架对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章和 第五章的第一节都非常重要。
本 章 完
4,对中国文化方面的侵害
文化交流还是文化侵略? 简评传教活动。
“除了不得不这么办,他们不愿意进入中国人的世界。 他们的整个目的是让中国人进入他们的世界。” ——《剑桥中华民国史》192页
5,列强侵略中国的客观后果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急剧改变了中国的利益结构(特别是地域分布和 阶级构成方面),中国不平衡发展加剧。 中国社会处在剧烈变动和尖锐冲突之中。 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新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近代民 族意识的产生。
民族觉醒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主要表现:
1,意识到民族危机的有识之士要广泛得多。 2,开始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变革提上实践 日程。少数先进的中国人甚至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3,开始使用近代理论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危亡险 境。 但这时的‚觉醒‛还无法与五四时期的‚觉 醒‛相提并论。‚五四‛标志着又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到第四章再来讲它。
这里只是作一个展示)
1,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是最基本的原因。 2,帝国主义的相互牵制。 3,资本主义战争目的的变化。 4,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等硬国力因素亦是不可忽视的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