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关于文化文明与文明冲突我认为,文化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它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它也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
文明,简单地说,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文化。
可是它们两个又是什么关系呢?一般的来说,文化是文明的裁体。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一切成果,而文明是其中积极的结果。
然而,伴随着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磨合不断,有人称之为文化冲突。
然而在我看来,我并不认为其是文明之间的冲突,相反的,我觉得这只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磨合与融合。
而所谓的一个文明的消失是因为它在与其他文明相互融合于摩擦的过程中失去了本文明的特色,被另一个比它更强大的文明融合掉了。
就像所有的事物都有趋同性一样,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将进行得更加迅速,一些弱小的、没有能力保持本民族文明特色的文明将被大的、更先进的文明融合掉,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消失。
而那些强大的、先进的文明会发展得更加迅速、更加强大。
2.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追溯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是大自然孕育的结果。
我们是谁,人类是能思考的高级动物。
我觉得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差别不会很大,但是随着以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受到的熏陶不同,会造成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吧。
我们到哪里去,地球上的万物都面临着生老病死,人类当然也不例外,都要面临死亡。
但是我们人类的“死亡”不能就是简单的生物上的死亡,而是要有一定的价值,为后代为这个世界创造些什么。
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理属性上去看待,而是要从人的社会属性、思想层面去考虑,这样才能解释人类的何从何去何如的问题。
3.论龙凤呈祥图腾在原始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对神秘的大自然有着原始崇拜,也包括大自然中的动物,不同的部族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图腾。
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他是伴随着部族之间的战争和兼并而产生的。
龙是西部诸夏部落联盟的图腾,而凤呢,是东部殷商部落的图腾。
这两个部族进行了长久的斗争,随着殷商部落吞并了夏族,战争渐渐平息了,殷人就将龙和凤这两种图腾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龙凤呈祥图腾了,也是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
我觉得也因为龙和凤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
4.论中国人的龙凤情节龙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龙这种图腾本身呢,是很多种动物图腾的综合体,寄托了先民们的思想、感情和信仰。
到了封建社会,龙就成为了皇权的象征,是尊贵、王权的标志。
再到后来,皇帝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龙的情节还是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心中,我们每个中华子民也都被称为龙的传人。
凤和龙一样,也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它的原型据说是稚类,因此稚的形象往往就是凤的形象。
稚羽是华丽的装饰品,整个稚更是赠人的厚重礼物,人们尊稚为吉祥之鸟,稚的这种形象融化到凤的形象里,凤便以吉祥鸟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古代妇女常常以凤来作装饰品,有在衣服上绣凤,有在冠上雕镂凤形。
凤常常作为富贵的标志,而在结婚时戴凤冠、穿凤衣还蕴含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总之,龙凤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龙凤呈祥”则是中国人对龙凤情结最深的诠释。
5.商代文明何以辉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商代时国土地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全国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盘庚迁殷以后,都城稳定了下来,这为商朝的文明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商代时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现在也都认为文字是文明的开始,商代统一的文字也为商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媒介;商代时期的青铜器的冶炼技术已经很成熟了,都可以浇铸司母戊大方鼎这一伟大奇迹;当时的天文历法也处于世界的前列,这也属于商代文明的一部分;商代的农业也很发达,已经种植了黍、稷、麦、稻、桑、麻等农作物,而且呢,也出现了商品经济,商人就是源自商朝,这些为商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商代的大部分统治者也较为圣明,为文明的发展也提供了政治保障。
总之,商代文明的辉煌是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共同发展的结果。
6.我看中国汉字之美,我说中国汉字不足我觉得汉字是美的,她的美很厚重。
先从她的外形来看,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还有很多的书法字体,时而行云流水,时而端庄正式,是其他外文所不能及的;其次看汉字的象形意义,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演变而来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再从汉字的演变和流传来看,汉字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承载者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再从汉字的读音来看,平平仄仄,朗朗上口,也充满着音乐美的旋律。
但是,汉字也有不足的地方。
例如,汉字往往一个字表示很多的意思,甚至两种意思根本没有关联,比较难以辨认。
文言文中的字和现在的字的意思也有很大的差别,通假字更是令人不易理解。
汉字的音调也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音调就有不同的含义。
这些不足的方面给外国人学习汉语造成很大的困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某些方面来讲,有些不利于汉字的对外传播。
7.论中国人的宗法观念中国人的宗法观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商朝建立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它的特点就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关系,保证嫡长子继承制,解绝了继承权的争端。
影响到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同时使宗庙及相关文化兴起,当然,也包括祭祀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度由于其对封建统治者有益的一面使得它被统治阶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以致到现在中国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看待宗法制度,一方面,要看它的积极意义,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维护本宗族的利益。
此外,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使得他们在乱世迁徙中能团结互助帮助族人共度难关,还有宗族内的排难解纷,对于和睦邻里关系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
然而,对于中国人宗法观念的负面影响我们也不能轻易忽视。
比如,对外出现大姓欺小姓,把持一方事务,甚至发生宗族械斗等恶性流血事件;对内则有族长专制,乃至族规大于国法的侵犯人权现象。
整体而言,中国人的宗法观念既有利又有弊。
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其长处,尽力避免其不利和有害的一面。
8.中国人与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它是先人们的一种朴素的原始的直连式的思维方法,注意从整体上看问题,也注意从运动中和联系中看问题,是宏观上把握世界的初级方法。
同时强调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以及身体与意识必须作为统一和谐的整体而存在。
作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阴阳五行学说曾经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经济实践、军事实践、科技文化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
的确,我们不可否认它的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表明事物的变化和联系的方法是一种机械的、封闭的循环运行,带有宿定论的色彩。
它不能具体地描述各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也不可能正确地揭示事物联系、变化过程的物质原因,只是神秘地、抽象地脱离具体条件、具体过程讲变化、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是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中明显存在的注意质的变化却不注意量的精确考查、轻视逻辑推理和实证的重要表现,也表现了我们祖先在科学实证精神和数量分析方面存在的明显缺陷。
而这正是我们的科技发展在近代受阻碍、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而且现如今人们将其用在算命、看风水等一系列迷信活动当中,这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错误运用。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最大化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9.我看老子以柔克刚在学哲学的时候,就了解到了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以柔克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这点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很具有先进性。
读的老子的作品不多,我的理解可能也有局限性,我认为老子的以柔克刚也有一些消极的意思。
他认为柔弱的东西能够战胜强大的事物,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样做是行不通的,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
不能一味的这样不自量力,以卵击石是注定失败的。
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思想看问题,既要看到老子以柔克刚的积极意义,他的先进性,也要看到他不足的一方面。
当然,我们看待某一事物,一定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那个时代来讲,老子的思想很具有先进性,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我们今天来运用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更需要联系现在的实际,考虑到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10.我看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在儒家看来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中”在先秦古籍中常见的字义有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用作动词;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
“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动词含义,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
于是儒家所谓的“中庸”应该首先指的是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为适宜、符合实用。
也就是符合“礼”。
如在《礼记》中:“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道……子贡越庸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当然,“中庸”的“中”还有中间、中等的意思,如“执两用中”的“中”。
儒家通常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这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可以“乐”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伤”,可以“怨”但不能“怒”,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
在我看来,孔子的这种中庸思想的确有其积极的意义,比如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平和的心境与与世无争的态度,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尤其是它的“和”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然而,我觉得他的这种中庸思想“之中”影响得中华民族在对待科技发展上只求实用而不能打破沙锅问到底、使人们积极地、雄心勃勃地向顶尖的技术进军,使得近代的科技发展一度滞留在只是实用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