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文言文一、文言文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言文阅读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句读、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内容等,但基本手段还是诵读及背诵,因为只有通过诵读和背译,加强语感,才能体会古今的差异,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进而搞清句意和文意,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我们反对支离破碎的不理解的强记硬背,应为那样只能事倍功半。
再次强调三点:一、对精彩的语段要熟读甚至背诵,特别是对基本篇目中的名篇佳作更加如此。
对涉及的有关文言文基础知识应梳理归纳及理解记忆。
无论是读还是背,皆应以理解为前提,读,要理解贯通,背应准确无误,对诗词的读和背,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有关诗词的一些知识。
总之,通过读和背一方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特别是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加强了语感,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感知及理解分析能力。
二、学习中,要有古今相异的强烈意识,绝不能“以古代今”,否则,便难以理解文言文中的古汉语语言现象难以掌握单音词、通假字、古今词的异义,多音多义字,词的活用等知识的特点及规律。
总之,只有真正重视这一点,才能避免“望文生义”及理解片面的错误,才能排除古今差异的障碍,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中一定要有整体观念,要把词句段放在相应的句、短、篇的大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并注意句段间的内在联系,切忌孤立的穿凿附会。
总之,只有对整体内容了解把握了,才可能“居高临下”去准确地解词、译句、析段。
二、如何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是说用现代汉语将文言句子或文段译成白话文,这是一项综合训练,能全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
文言文翻一要做到表达准确,文字通顺,符合现代汉语格式。
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以及古...........今异义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按现代汉语语法和习惯准确的翻译出来(详见表格)。
此外,在翻译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留——专用名词不译——主要指将时间(时代)、地点、人物、器物名、官名、帝名、国名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今结构相同的句式予以保留,直录下来。
如: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业)⑵换——单音节词换为双音节词,通假字也要替换。
如:①暮.投石壕村。
(暮:傍晚;投:投宿)②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⑶增——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要补上,使句子完整,语意明确。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⑷调——按现代汉语规律调整文言句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独守城与战谯门中——独守城谯门中与战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拿当世的大事来询问我)⑸删——文言句中无意义的(虚词)或重复多余的成分删去不译,以使译文更顺畅、简洁。
例如:如;怅恨久之.(“之”,助词,无实义,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用儿子在呀。
)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译,另一种是意译。
直译要求尽可能的将原文中的每一个词都一一对应的译出来。
意译就是翻译文章的大体意思。
翻译总的原则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雅”就是要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语段分析分是中考发展的趋势,这类考题字不离句,句不离段,从总体上考查对文言文各知识点掌握情况,尤其是对语段文意理解是测试题的一个重点。
侧重考查学生能力。
考生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一是熟读课文,尤其是重点语段;二是整体感知全篇,要联系语段的上下文,单独抽出一个字词、句,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对优秀的古代作品的阅读,不仅要知道其内容,注意文中的古汉语语言现象,还应了解作品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进步性及局限性等,这样,有助于真正的理解作品的内容既要表达的思想。
中考试题举例:阅读《马说》一问,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略)(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伯乐”是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B文中的“千里马”是指有才能的人。
C文中的“饲马者”是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D文中的“天下无马”的“马”是指没有才干的人。
考查对基本内容的理解---D(2)对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对在位者不能发现和使用人才进行批判。
C对统治阶级不能重用奖励人才,致使人才流失表示惋惜。
D对统治阶级中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人给予肯定。
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A四、了解古代的各种文体及特点1、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
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记:是古代的一种不定体。
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情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4、世家:传记体裁之一,按“史记”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
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的充分肯定。
5、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因格律严密,而得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局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7、绝句:诗体名,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
8、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此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9、散曲:曲的一种体式。
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说白及动作提示,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
五、文言文——朗读节奏只凭文言词句节奏的感觉而不按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划分文言诵读节奏,这是不少同学的通病。
由于近些年来,语法知识已不作为中考的内容,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对划分诵读节奏很有帮助。
要正确的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能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
首先,运用现代语法知识辅助解读。
就是先理解句意,确定句子的“意义单位”,然后,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
如:“负者/歌于途”,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对独立的句子的“意义单位”,且分为句子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停顿时应以体现。
“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
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唐贤今人诗赋”和“于其上”分别作句子的宾语和补语)修饰语和动词中心语与之间有停顿,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这里“毕力”修饰“平险”。
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例如“余/常求/古仁人之心”,中心词“心”为名词,短语内部均不停顿。
但有些文章的骈句为了读出鲜明而整齐的节奏,这类的短语中间往往要加以停顿,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次,运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解读。
(1)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连读。
如:“夫/战,勇气也。
”“又/间令吴广至次所旁丛祠中”等。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间/力拉蹦倒之声”等,。
例句中的“于是”“中间”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两个单音节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
对古代的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会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节奏划分既要建立在句意理解上还要找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
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如“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
如:“小大/之狱”,“马之/千里”,“告之/于帝”,“征于/色”,“发于/声”;“登轼/而望之”。
这些句子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节奏。
总之,从句子的意义单位入手,读懂句子,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在考虑到上下句的音节,就能正确解读了。
1语法知识-------句子成分主谓之间可停顿:吾/视其辙乱。
动宾之间可停顿: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介宾短语之间可停顿:受任/于败军之际。
)定语主语§§状语(名词)|谓语§补语宾语举名词活用做状语的情况----------其一/犬坐/于前2标志性虚词:/而,也/,夫/,盖/,已而/,若夫/,是以/,又/……举例:①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殂。
②句首虚词(又称发语词)之后可停顿: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3单双音节,语气词4朗读语感古诗文节奏划分有规律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涉及到文字、词意、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察同学们的文言语感,是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一般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解答: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下列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诗()A,江山\如此\多娇B,惜\秦皇\汉武C,人生\自古\谁无\死D,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c,应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二、连在一起的两个音节,朗读时须读断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应有停顿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解析“地方”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
“地”即地方,“方”即方圆,因此地方不能连读。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1、盖·竹柏影也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欧阳公·四岁而孤五、“也”用在句中,做语气词,其后应停顿余闻之也·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