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浅谈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呢?原因当然很多。

就思想政治课自身而言,相对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比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低下,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

思想政治课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要使政治课真正受学生欢迎,除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

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到底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含着这样的问题。

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
对他任教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否则,要想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

我初教初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时师生都很陌生。

为了使师生相互了解,我利用课后和他们聊天、谈心,知道他们的所需所想,慢慢建立了朋友间的感情和信任后,学生们很信任地开始给我讲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和一些心理障碍问题,希望我帮助解决,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我通过刚入学和后期两次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我的思想政治课已从不感兴趣到喜欢。

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所以我们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建立学习信心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想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但是光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也不行。

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就跟不上。

如:一位学生在第一次思想政治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包袱沉重,这引起了我的关注。

我走访了教他的所有教师,都反映他成绩更差,似乎无可救药。

我开
始更加多接触他,发现他由于理科基础没打好成绩差常被批评,所以学什么都没有自信。

我除了与他谈心外,还特意在课堂上把发言的机会多留给他,并及时肯定表扬,慢慢树立其自信心。

在我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位学生变化很大,特别是期末思想政治成绩进步非常大。

我又及时在班上、家长会上大力表扬宣传,使他更加树立了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强化作用。

三、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心情愉快,兴趣则会油然而生。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要想创设乐学情境,就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多媒体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
注重对感官、视觉和情感上的刺激。

如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案例、电视新闻、访谈、案与法、演讲等视频的观看,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有意识地用其学习效果去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学有所得的满足感。

总之,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发挥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特功能,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

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七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