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前言
新加坡自從1965年建國以來,經濟成長異常迅速,尤其是在化學工業、電子工業還有航運物流方面,在全球產業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經濟上的地位甚至超越了其他建國逾百年的國家。

到底是怎麼辦到的?怎麼樣成為現代經濟的模範生?我們這組將從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歷程做介紹,從中探討新加坡的經濟奇蹟。

新加坡基本資料
面積-總面積大概650平方公里
地理-新加坡本島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23公里,海岸線全長136公里,除本島外,還有附近海域上的58個小島亦屬之,其中主要的島嶼,包括聖
陶沙島、聖約翰島、龜嶼、漢都島、錫京島、烏敏島、姊妹島等。

其中,最知名的該算是面積僅3.3平方公里的聖陶沙島(Santosa)。

北方和東方是馬來西亞,印尼則在東南方。

人口-超過389萬人
語言-官方語言是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
貨幣-新加坡幣(簡稱S$)
時差-與台灣時間相同,零時差
新加坡經濟發展基礎
•穩健的經濟原則:
不以突飛猛進為經濟發展目標,而是以長遠的未來做考量,期望能成為經濟發展均衡的國家
•有效的人力資源發展:
希望能培養最優良的人才以及吸引全球各種不同產業的菁英,為新加坡的經濟做堅固的基礎和後盾。

•勞資政府三方合作:
•廉潔的政製:
杜絕黑金和政府人員的貪污,唯有這樣,才能正確掌握經濟政策的正確方向,也能防止犯罪的發生。

維護良好治安,增加外來的投資。

新加坡經濟發展歷程
早期新加坡政府經濟措施(1965年獨立後):
•發展工業:
新加坡在英國殖民時代一向以自由轉口貿易為主要經濟活動,一九六五年脫
離馬來西亞獨立之後便致力於發展工業。

當時為了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政府以發展出口型勞力密集工業為主。

•以優厚的獎勵政策吸引外資流入:
由於當時新加坡本土企業缺乏工業化經驗,新加坡政府以優厚的獎勵措施,吸引外資的流入。

與此同時,美日等先進國家當時正面臨國內工資上漲的壓力,企業向外尋找新的投資方向,新加坡的優厚政策,正吸引了這些外資的流入。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優越地理位置,開放型貿易體制,優良的港灣設施,以英國法基楚的法制以及勤勞和高質素的人力資源,都成為新加坡吸引外資流入的重要因素。

•推動石油化學的發展:
除了發展製造業之外,新加坡政府也推動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在六十年代末期新加坡即已成為重要的石油提煉中心。

新加坡政府經濟措施(1970年):
•擴大並加強銀行與金融活動,以成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為目標:
工業化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金融與銀行業的拓展也可減輕失業的壓力,基於早期的商業貿易轉口經驗,新加坡在原有的設施下,擴大並加強銀行與金融活動,希望成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開放外商銀行進入市場並成立金融管理局,以統管新加坡的金融與外匯市場:
一九七零年,新加坡開放外商銀行進入市場並成立金融管理局,以統管新加坡的金融與外匯市場。

•公佈境外金融措施,讓國際知名的銀行在新加坡進行境外金融業務,並設立股票交易中心:
一九七三年金融管理局公佈境外金融措施,讓國際知名的銀行在新加坡進行境外金融業務。

新加坡的股票交易中心也於一九七三年成立。

•重建新加坡沿岸設施與物流設備,使之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
新加坡政府重建新加坡沿岸設施與物流設備,使之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

新加坡已逐漸成為東南亞地區主要的造船、修船與油輪建造中心。

新加坡政府經濟措施(1980)
•推動製造業朝向高科技和密集資本型之工業、以高生產力與高增值作為目標:
加坡政府公佈推動製造業朝向高科技和密集資本型之工業、以高生產力與高增值作為目標,鼓勵以資本替代勞動的生產,提高增值;主要的措施包括改
變工業生產關係與勞工管理體系,以提高生產力;推廣並提高教育、職業培訓等提升生產力之投資;擴大並推廣外資獎勵措施,以吸引高科技工業到新加坡投資。

這些措施的推行在10 年之內把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推向另一高峰;在八十年代初期新加坡已奠定了高科技工業基礎,成為東南亞工業發展之楚翹。

新加坡政府經濟措施(1990)
•重新檢討新加坡經濟發展方向,公佈經濟藍圖:
隨著知識經濟的與日發展,新加坡瞭解到要立足國際市場,需朝高科技工業與資訊產業等發展。

九十年代初期,新加坡政府重新檢討新加坡經濟發展方向,公佈經濟藍圖;該藍圖的基本目標是追求全球競爭力的提升,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鼓勵當地企業多元化,提高技術,進軍國際市場。

•吸引海外專業人才流入:
為了達到全球競爭力提升的目標,新加坡吸引海外專業人才流入,增加政府工商業界與學術界就經濟問題的對話;教育人民,促進與區域各國間的經濟交流,以增進國際視野。

•發展新加坡成為多國企業的營運總部,促進國內企業發展,以減低新加坡經濟的脆弱性:
開發新的競爭力評估制度,以隨時觀察短期或中長期競爭力變動情形,並盡
早發出警訊;發展新加坡成為多國企業的營運總部,促進國內企業發展,以減低新加坡經濟的脆弱性。

新加坡政府經濟措施(2001)
一、擴大新加坡經濟腹地,把七小時飛行範圍內的國家,視為通商腹地,包括中國和印度。

二、通過低稅率等政策,激發人民的冒險精神,鼓勵新加坡人創業,建立一支業務國際化的本地企業隊伍。

三、成立「全國革新理事會」,改變新加坡人的思維,不再墨守成規,而是更有革新精神。

四、加強新加坡的出口競爭力,同時提升本地企業的服務素質。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政府將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出口科技水平高的產品。

政府也將協助中小型企業和零售商提高生產力。

五、讓更多新加坡人接受大專教育,培育更多本地人才,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並且留住本地精英。

2001年12月負責重組新加坡經濟的『經濟檢討委員會』正式成立,並展開第一輪會議。

委員會將著重克服目前的經濟問題,並為將來的經濟發展釐定藍圖。

由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李顯龍準將領導的委員會,希望能在明年4月之前呈交那些涉及政府財政預算的建議,並在九個月內完成整個報告。

『經濟檢討委員會』七大任務為:
*檢討經濟政策
*激勵國人的創意與創業精神,並促進本地公司走向國際
*改善人力資源培訓
*提升製造業向高增值發展
*發展享有競爭優勢的服務業
*提升以本地市場為主的小公司
*檢討經濟重組對國人的影響,並提出協助工人適應的方法
『經濟檢討委員會』的目的是協助新加坡渡過現有的經濟不景氣,同時也為接下來的經濟發展釐定藍圖。

新加坡面對許多新的挑戰,科技的演變以及全球化的趨勢,改變了世界經濟,美國和日本經濟放緩,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區域經濟和政治局勢的動盪,使新加坡不得不找尋並孕育新的、具增長潛能的經濟領域。

新加坡經濟必須提升、轉型並恢復活力。

這是保持經濟增長、製造新就業機會、增加國人財富的唯一途徑。

新加坡經濟發展願景
•用創意發展經濟
•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投資
•朝知識型經濟國家前進
結語
新加坡腹地雖然狹小,但是卻能經由量身訂做的政策,為一個小小的國家發展龐大的經濟體系,並且與全球接軌,成為全球經濟不可缺少的一環,除了全民上下對政府的認同感和配合外,良好的投資環境也成為吸引外資投資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政策執行不拖泥帶水,願意隨著全球大環境的改變調整自己的腳步和方向,也成為新加坡經濟奇蹟的主因。

由此報告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台灣經濟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我想這是做這個報告最大的收獲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