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东晋南朝.ppt
557—589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东晋的立国
•东晋开国皇帝元帝司马睿(276~322) 。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 在位六年,十五岁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 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 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 永嘉元年(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他在王导、 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 立足。建兴四年(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 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 之称。司马睿于318年即皇帝位,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 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
第八讲 东晋南朝
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二、门阀政治 三、门阀制度 四、门阀对社会之影响 五、南朝的政治制度
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东晋
南强北弱——北强南弱
317—420 宋
东晋门阀政治——南朝皇权政治
420—479 齐
皇帝:高级士族——低级士族——寒人 479—502
梁
朝廷:士族当权——寒人兴起
502—557 陈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王导,琅邪临沂人,早与琅邪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 元帝)交好。永嘉元年(307),司马睿移镇建业,旋 又督扬、江、湘、交、广五州军事,实为江南的最高 军政长官。王导为其谋主,每事咨询。江南的顾、陆、 朱、张等地方士族,轻视避难南下的“伧父”。王导 劝司马睿优礼江南士族以维系人心。乘三月初三上巳 节休禊的机会,司马睿乘肩舆盛具威仪出游,而王导、 王敦等北方南下的士族名流都骑马随从。同时,竭力 笼络江东士族,使司马睿站稳了脚跟。被司马睿视为 萧何,朝野号为“仲父”。318年,司马睿正式称帝时, 命王导与他共升御座,接受百官朝贺,他再三推辞。 由于在东晋政权的建立过程中,琅邪王氏的翼戴之功 居多,因此,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被陈 寅恪先生称之为“民族之功臣”。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东晋的北伐
1、祖逖北伐 2、桓温北伐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祖逖北伐
祖逖 (266~321) ,范阳遁县(今河北涞水)人,士族出身。少轻财好侠, 后折节读书。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永嘉之乱, 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行主。 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北),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 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建兴元年(313),司马 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予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干匹布作为北伐 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 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至淮阴 后,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两千多人,进屯雍丘(今河南杞 县)。当时,河南坞主(堡壁首领)各拥部曲自重,相互攻击,依违于石勒 和晋朝之间,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进克谯城(今安徽毫州)。收复黄 河以南的大部土地。祖逖军纪严明,不畜资产,劝督农桑,深得百姓爱 戴。迫使石勒不敢南犯。正当他积蓄力量,准备向北岸推进时,东晋王 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太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派遣戴渊为 征西将军,都督司、衮、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以监 督祖逖。祖逖忧虑王敦和东晋政权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当年, 忧愤死于雍丘。他收复的土马共天下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 与马,共天下”。反映出在王氏在东晋政权中的重要作用。元帝 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这种“君弱臣强”的局面, 是司马氏与以王氏为首的各大族“共天下”的结果。司马睿对大 权旁落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 势。素有野心的王敦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 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 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同年闰十一月,晋元帝 忧愤病逝。 •苏峻之乱。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 煌煌一代名臣,其实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 官秩而已。所谓翼戴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 何在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 种实力,以抵御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 延续,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统一中原后,不顾群臣谏阻,于太元八年(383)八月,强征各 族丁壮,遣苻融率前锋先行,寻亲率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大举南 下,自恃“有众百万,资仗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企图一 举统一南北。晋相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率北府兵八万拒之。十月, 苻融率前锋三十万渡淮水,占寿阳(今安徽寿县),遣梁成率兵五万屯洛 涧(今安徽淮南东之洛河)。苻坚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至寿阳。遣所俘 晋将朱序至晋营说降,序私劝石乘秦军未集,速战败其前锋。石从之, 十一月遣刘牢之率北府精兵五千趣洛涧,一战击溃秦军前哨,阵斩梁成。 坚登寿阳城,望晋军阵容严整,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始有惧色。晋 军进至淝水(或作肥水),约秦军后移,以便渡河决战。坚欲半渡击之, 乃挥军稍退。兵士厌战,一退不可止;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等心怀异 志,希望秦军失败以便割据;加以朱序于阵后大呼秦兵已败,晋军乘机 渡河猛攻,秦军大乱,自相践踏,死者蔽野。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 追兵且至,昼夜不敢息,乃草行露宿,饥冻死者甚众。坚中流矢,单骑 逃至淮北,退回长安。是役后,晋乘胜收复河南地区,秦则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大分裂。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桓温北伐
东晋荆州刺史(后为扬州牧)桓温谋复中原之三次战役: (1)永和 十年(354)帅步骑四万发江 陵伐关中,破前秦太子苻苌所率五 万 大军于蓝田,进军灞上,三辅郡县 皆归降,民争持牛酒迎劳, 温临长安 咫尺而不渡灞水,遂失人心。寻为 秦将苻雄败于白鹿 原(今陕西蓝田 西),死者万余人。晋 军粮尽退襄阳。(2)永和十 二年,桓 温破姚襄于伊水,遂克洛阳,请迁 都,不许,留兵戍 守而归。兴宁三年 (365)前燕克洛阳,据有河南。(3) 太和四年 (369)温帅步骑五万发姑 孰(今安徽当涂)伐前燕,谴将凿渠通 漕 运,自引舟师从清水入黄河;或谏 天旱水浅,此为危道,不从。 初捷于 黄墟、林渚,屡战皆胜,进屯枋头(今 河南浚县西南), 果以粮运不断退 军,为燕将慕容垂追袭,败于襄邑 (今河南睢 县),丧师三万,又为燕、 秦联军邀击于谯(今安徽亳州),遂 大 败而归,淮北复失。温本欲立功 河朔,以行废立;东晋君臣则 多不愿 北返,且惧温得志,致北伐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