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回顾了近五年来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
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阅读是必要且重要的语言能力和言语技巧之一。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探讨为培养汉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而组织的阅读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教学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1世纪前,有关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研究文章仅有112篇,没有专门著作;21世纪后,相关研究文章猛增至1261篇,尤其是近五年,有多达818篇研究文章产生。
本文以对外汉语研究理论为基础,对于近五年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主要依托于《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海外华文教育》、《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等核心期刊,各大高校硕博士毕业论文等。
广义上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分为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学习者阅读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研究;另一类是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
第一类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因此狭义上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不包括这一部分。
在本文中,笔者以有限的视野,分析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针对狭义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进行论
述,主要从阅读教学的模式、不同汉语水平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的具体环节以及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1.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语篇模式及分析在英语教学中有具体并被广泛应用的操作模式,而在汉语教学中,该模式只限于语篇教学(如何衔接与连贯)研究、留学生语篇现象(包括偏误)研究和语篇教学的教材设计研究等方面,而缺乏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黎氏碧红(2011)在阐明理论的基础上,以具体的例子示范操作流程,为阅读课教学过程提供一条系统的操作途径。
另外,钟国荣(2010)在新加坡汉语阅读理解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解测试模式也颇具新意。
2.不同等级的汉语阅读教学研究
据笔者统计,近五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近半数都是针对不同等级的学习者进行的,可是说这一影响因素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其中描述类研究为准确地汉语水平定位提供帮助,这些研究大多从策略入手:付玉萍(2009)研究了高级阶段留学生的阅读速度、句法意识、阅读策略等;干红梅(2012)则发现中级学习者先后利用语素和语境猜词。
3.分国别、语种的外国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武金英(2009)考察了汉越词对越南留学生汉语词语理解的帮助以及存在的偏误;范祖奎(2009)分析了不同国别学生汉语阅读焦虑的现象;朴敬玉(2011)针对汉韩两种语言语序不同时出现的
阅读难题提出意群划分阅读方法和依次阅读方法;周竹(2012)总结出了中高级阶段母语英语者使用阅读策略的特点。
4.教学环节研究
教材编写本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语料的选择、词汇与语法内容的编排、练习体系构建等诸多因素,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既有宏观角度的,也有微观角度的。
宏观角度的研究有:田然(2008)梳理出了当时我国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发展趋势和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朱勇(2010)发现,阅读教材编写在阅读教材的定位、编排形式和内容选择、调整等方面存在着多重矛盾;肖霞(2012)则侧重整体的编写工作,提出从汉语言阅读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教学理论、教学的指导思想、语言材料的选择、练习的设计与编排、注释解说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了每一项评估的具体内容及标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微观角度的研究有:针对教材的词汇,李晟爱(2009)研究了新世纪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对新词新语的吸收状况,张如梅(2012)认为由于对阅读教学中词汇积累的研究不足,对外汉语阅读教材普遍没有体现词汇积累的特点;针对练习的设计与编排,高杰(2011)从技能训练的角度考察中级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欧阳普全(2012)从练习的题量、题型、内容和类型四个方面研究了教材的练习题设计与编排情况;此外,曾毅平(2012)还分析了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材的语体分布。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目前阅读教材编写中存在图式、语篇理论缺失,阅读特点不够突出等问题。
此外,今后的教材编写不仅要考虑到理论性,也要关注教学的可操作性。
测验是为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提供充分和有用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
黄启宁(2009)提出课程测试的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与效度(有效性);曹亦薇、顾秋艳(2010)在pisa 阅读测验理论与框架基础上,编制了pisa式汉语阅读测验;张宠(2011)运用规则空间模型(rule space model)测量理论,尝试根据目标知识领域的结构来编制出有理论依据的、更为合理和科学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阅读理解成绩测验,并运用规则空间模型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此外,有研究者专门关注了对外汉语中的阅读文本。
主观评价、完型填空、根据文本回答问题与可读性公式并列为文本难易度评价的四大方法。
前三者运用的最为广泛,王蕾(2008)则对可读性公式的内涵及英、汉母语可读性公式的研究范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
5.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对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仍是近五年的热点,研究者们针对词块教学法(王建彬2011)、任务型教学法(管璇2011)、交互式教学法(董璐2012)等展开分析论述,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胡月宝、林季华(2011)以“为意义而阅读”为基本的阅读理念,把测量阅读理解和教材难易度的阅读填空(cloze)
测量法应用在第二语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成”完形默读法”(cloze silent reading method),作为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工具,让学习者能集中注意、调动先备知识与经验,主动与语篇交际。
这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上述研究涉及汉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给予对外汉语学界以较多的启示和思索,应该说在汉语阅读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作者简介:郑静静(1987),女(汉族),河北省衡水市,现就读于兰州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