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姓名:王学宾杨雨笑、王铭铄、孙文豪、武旭、刘畅、沈硕佳前言 (2)第一部分 (4)一、问卷内容: (4)二、采访谈话问题 (7)第二部分 (7)一、“家乡收入低”导致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 (7)二、对天津就业环境评价较高,就业基本有保障 (10)三、工作待遇不尽人意,社会保障严重缺失 (11)四、心态平和知足常乐,寻求关爱更需“保障” (14)五、对外来人口生存状况的思考 (15)前言外来流动人口,一般是指从外地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不具备所居住城市户口的人。
外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目的千差万别,但最主要的是以就业为目的而进入城市,因此常常将他们称为“外来务工者”(或“外来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这些外来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对此,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本次调查选在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口集居地,开展了“城市流动人口生存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就业环境良好,劳动收入稳定,但工作状况、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有待进步完善解决。
调查过程如下:1、准备工作: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先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步骤,制定活动计划,确定开展的活动。
2、调查研究阶段:①查找资料:通过上网、书籍等材料,制定调查方案,对资料进行分析,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
②着手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的材料,结合现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深入了解针对性问题并查资料。
③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个人采访,了解实际。
④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⑤针对统计资料,提出感想和改进意见。
⑥整合调查结果写调查报告等结尾工作第一部分一、问卷内容:1、你来自的省市?_________2、你的年龄在以下哪个范围中?A20岁以下B21—30岁C31-40岁 D41-50岁E51岁以上3、你的文化程度?A大学以上B大专 C高中、职高、中专D初中E小学F不识字或识字较少4、你的家乡属于?A直辖市、省会城市城区B地级市城区C县(市)城区D城郊农村E一般农村5、你外出务工经商的原因?A家乡收入低B不喜欢务农或不懂农活C其它D寻找更合适自己发展的地方和职业E羡慕或享受城市生活F耕地少,在家无事可干务农辛苦,G出来磨练自己,增长见识6、你认为天津市的就业环境怎么样?A变好 B一般C变坏 D没有考虑过7 你所从事的职业?A工人B保洁、保安 C商业服务 D个体业主 E其它8、你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是?A8小时内 B8-12小时 C超过12小时9、你平均月工资是?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C2000-3000元D3000元以上10、你参加了以下活动吗?11 、你在所生活工作的场所是否有以下感受?12、如果身体不适,您一般会如何处理?A去药店买点药吃B到小诊所就诊C到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D先不去医院,扛着再说13、你最希望得到解决的是? ( )A住房和医疗保障 B获得“和本地人享有同样户口” E帮助维护正当利益F子女托及教育C 提供劳动技能培训D降低各种收费 G 规范和建立“招工信息和统一的劳务市场”。
二、采访谈话问题1、你对你的工作和现在的生活的是怎样的态度,是否适应城市的生活?2、你认为有哪些主客观因素影响了自身就业的范围或层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对浙江省天津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外来流动人口外出就业的原因复杂多样,且这部分人群中受过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就业环境一般、劳动收入稳定但总体偏低,但社会保障、子女教育问题工作条件、工资待遇有待进步完善解决。
第二部分一、“家乡收入低”导致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1.外来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在这次调查被调查者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
年龄大多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0—40岁的人群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3%。
具体情况如下表1表1被调查者的年龄2.外来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都是初中毕业之后就外出打工,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47%。
具体情况如表2。
表2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3.被调查者主要来自全国十五个不同的省市,其中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在天津市集中度较高。
具体情况如表3。
表3被调查者的省市来源在调查的过程中,还有个明显的结论,那就是这部分被调查者大多来年农村。
具体情况如表4。
表4被调查者的家乡背景4. “家乡收入低”为外出务工经商的主要原因。
当问到“您外出务工经商的主要原因”时,在提出的七项原因中,回答因“家乡收入低”而出来的占了30%,成为外出务工经商的最主要原因。
具体情况如表5。
表5被调查者外出务工经商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征用已不是个别地方现象,外来人员中,家里已没有耕地的占了22%。
这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我想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利用问题,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对天津就业环境评价较高,就业基本有保障1.近半数感觉天津就业环境“变好”。
外来务工者对天津市的就业环境评价较高,从调查结果来看,有8%被访者认为天津市的就业环境较以前“变好”了,与前几年“差不多”的也占了30%,有22%和36%的被访者认为“变差”或“没考虑过”。
2.七成人员从事简单体力劳动。
外来务工者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文化素质低又缺乏一技之长,因此多数只能人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调查显示,在外来务工者从事的职业中,工人占了13%,商业服务人员占了40%,保安/保洁员占26%,经过多年的奋斗,也有部分人员已经稍有成就:15%成了个体业主,从事其它职业为1%3.主客观因素影响了其就业和从事的职业。
主观上,这部分群体对自身的不足也有充分的认识,认为自身“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而影响了就业,也有认为限制个人就业是因为“年龄偏大”和“性格内向”。
客观上,天津的就业环境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外来务工者的就业受到一定的“歧视”。
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反映“用人单位要求高”,“就业机会不公正”,“获取就业信息难”,“城市下岗职工影响自己的就业”,三、工作待遇不尽人意,社会保障严重缺失长期以来,外来流动人口一直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社会福利体系中,他们尽管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但一般都无法享受到普通城市人的福利待遇。
外来务工者的工作待遇、权益,外来人员的社会保障,与实现“同城待遇”“市民待遇”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1.收入低、工作时间长。
调查表明,外来务工者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同时了解到,他们的基本上无双休日,而且工资普遍较低,工作时间不能和所得工资成正比。
具体情况如表6。
表6被调查者的工作时间分布2.工作待遇不尽人意,多项权益得不到保证。
对于在职的外来务工者,劳动合同、兑现工资、加班补贴等,应该同样是其应有的待遇和权益,但调查发现,这类待遇和权益不尽人意。
具体情况如表7。
表7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兑现程度3.暇余时间不足,精神生活贫乏。
调查发现,迫于工作和生活压力,除工作外,外来流动人口很少从事休闲、娱乐、体育及社会等活动,精神生活较为贫乏。
对他们来说,从事的活动频率最高的就是“看电视”,“每天”和“经常”看电视的占到了64%;其次为“读书看报”;“上公园”和“走亲访友”更多的也只是偶尔为之;其他活动有七成人从不参加。
具体情况如表8。
表8被调查者主要参加的活动4. 医疗及保健意识低,这一群体对自己的身体都较自信,认为自己的身体良好。
其医疗及保健意识较差,当问到“如果身体不适,您一般会如何处理?”时,56%的人选择“去药店买点药吃”;会“到小医院就诊”的占了21%;仅有13%的人会“到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甚至有10%的人“先不去医院,扛着再说”。
收入低、医疗费用高是外来人员不上医院就医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保健品对他们来说更是奢侈品,83%的人“从不服用”;17%的人也只是“偶尔服用”。
5. “学费高,负担重”成为他们子女教育的最大问题。
四、心态平和知足常乐,寻求关爱更需“保障”1.心态平和,对工作生活满意度尚可。
对于来自广大贫困地区和农村,多以赚钱、生活为目的的外来流动人口,能过上城市的生活也许就是他们的一大愿望。
调查显示,“适应”和“比较适应”城市生活的已经高达98%,并且有32%的人向往今后“在城市发展、定居”。
因此看待目前的工作、生活心态平和,基本还是比较满意。
2.感觉孤独寂寞,受歧视排挤的感觉突现。
远走异地他乡打工、创业,最缺少就是乡情、亲情。
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欠缺,以及客观因素制约其得不到“市民待遇”,因此,“自尊”受到冲击、“自悲”进一步加剧。
调查显示,80%的被访者“经常有”和“偶尔有”“受歧视排挤”的感受,79%“感觉孤独寂寞”……对此,处于强势地位的城市居民,该作如何的感想和反思?具体情况如表9。
表9被调查者的生活感受3.“保障”成为外来流动人员的迫切需要。
在希望得到政府帮助方面,37%的外来流动人员最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住房和医疗保障”;其次,有31%希望能获得“和本地人享有同样户口”;其后依次为:“提供劳动技能培训”、“降低各种收费”、“帮助维护正当利益”、“子女托及教育”,以及规范和建立“招工信息和统一的劳务市场”。
五、对外来人口生存状况的思考(一)尽管其中不乏已经在城市中获得稳定就业与定居者,有些甚至打工、经商和创业方面相当成功,但从总体上看外来务工者仍然是城市中就业不稳定、生活尚处温饱、社会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
通过对本次调查,可以对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生活、保障等一些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促进本市发展,社会应该给予这些流动人口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二)改善就业环境,加强劳动保障。
外来务工者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加班补贴、双休日等多项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保障缺失等,影响了就业环境,对用人、用工单位加强监管理应首当前冲。
只有用人、用工单位严格按照《劳动法》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外来务工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可以探索建立外来人员劳工工会或协会,争得外来人员与用工单位平等对话的一席之地,同时使之投诉有门,监管能有更充分的反馈信息。
(三)规范职业中介市场,加强劳动技能培训。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其目标,一是创建一个诚信的服务体系,打击欺诈行为;二是使外来务工者更易获取就业信息。
如果能形成集代办劳动合同、办证、培训、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综合性劳动力市场,无疑将是外来务工者的一大福祉。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还需政府部门和社会办学双管齐下,包括在社区特别是外来人口集聚地人员创建劳动技能培训班,对于社会办学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应该予以关注和重视,加强监管已日益显得迫切。
(四)合理引导加强管理,关心外来人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