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研究时下,在广大中学生中间无论是平时期末考试,还是正规的高考,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笔者与一位重点中学政教主任谈到学生作弊这一问题时,这位领导忧虑的说,在刚结束的一年一度期中考试时,他收缴了近十几部手机(不包括没有发现的),作弊证据尽在手机中,而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不再拘于传统的抄夹带、传小纸条、左顾右盼、对答案等,现代科学技术在考试作弊中得到运用。
手机被带到考场,短信成为作弊的主要渠道。
考试作弊不仅败坏了考风,大大破坏了对教学检查和评估的可信度,而且也不利于教育教学事业,更为关键的是不利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诚信观念形成。
从某个角度来说,甚至影响一个社会的民风,不仅引起学生不满,老师不满,也引起社会关注。
表面看学生考试作弊只是抄抄,弄虚作假,提高考试分数,但在这种种作弊行为背后,有其复杂心理,本文试就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作初步研究,为减少或阻止学生作弊作些努力和尝试。
首先,对“考试作弊”这一概念做一个界定。
本文所说的“考试作弊”主要是指考试中通过与考试要求相违背的手段,以提高自己或别人的解答试题能力,从而提高考试得分的所有行为。
具体地说,提前答题、退后交卷、抄袭(既包括自带夹带,也包括别人答案和通过传递获得的小纸条,甚至如高考时个别违纪老师提供的帮助,也包括手机短信)、对答案、交换试卷等等。
这里主要研究学生,其他如老师、监考人员不在此文研究之列。
作为学生,作弊既包括抄袭一方,也包括给别人抄的一方。
我们习惯称它为照抄、舞弊、抄袭,严格来说用“作弊”是比较科学的,用英文“cheat”更形象。
目前,人们常常关心学生作弊,还主要停留在对学生作弊现象的批评和反感,要么指责、痛恨学生作弊,要么试图通过法律形式来规范考试,要么采取行政乃至法律措施打击考试作弊,以杜绝作弊现象。
当然所有这些无疑是有利于遏止作弊现象,笔者认为学生作弊现象背后有多种不同的心理,更需要老师、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和解读,尤其是广大教师平时对这一问题要深入研究,仔细分析作弊心理,对症下药,开展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杜绝学生作弊。
因此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这是写本文的一些想法。
其实,尽管同样是考试作弊,不同学生其心理可以说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对不同学生的调查,目前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学生考试作弊(当然社会各种考试也有作弊,本文只研究中学生)。
考试中为什么要作弊?带着这一问题笔者既走访了一些中学老师和领导,也深入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间,探询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经过整理分类,主要有下列表现:第一类,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该掌握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如同校园歌曲《童年》所唱“许多该念的书都没念”,到考试时,面对试卷不知如何下笔。
“既然自己不能作,就只有抄”。
一位高一的同学在期终数学考试结束后,面对“你为什么在考试时要抄?”这一问题作出了上面的回答。
“做不了,总不能交白卷吧!”另一位可能也是成绩或基础差的学生补了一句。
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作弊,主要是面对考试题目,自己无法单独解决,而且不是一个两个题,另一方面又无法面对结果的“惨痛”,姑且抄一抄。
说到底他们是逃避现实,暂时欺骗自己,欺骗别人,以换取一时的安慰,毕竟我没有交白卷,哪怕抄了还是垫底。
但这一类中也有区别,有的人不止如此,甚至还想在总成绩上与别人比一比,虚荣心太强,因而作弊也要大胆嚣张。
第二类,他们也知道作弊不对,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点好处也没有,但还是在考试中要作弊,主要是因为每一次考试成绩揭晓,父母都非常关心,因而压力很大,尤其是担心自己太差与其它同学差距太大父母会批评和失望。
一位女同学在回答“你考试作弊了吗?”这一问题时,毫无愧色地说“其实我也不想作弊,也知道假成绩没什么用,但我爸妈好不容易将我送进这个学校,我不想让他们太失望伤心,事实上我的成绩又太差,有什么办法?”这些同学考试作弊,似乎情感动人,忘记了如何将父母期望化为平时学习的动力,却希望于作弊取得好成绩,因此对于作弊特别认真,千方百计,尽量取得“好成绩”,姑且将其称为“安抚”心理。
但在学校、在同学面前,他们自知知名,也不说去争什么名次,他们只在乎父母关心的那一块,诸如进校成绩差不多而彼此父母都熟悉的同学怎么样。
用鲁迅的话说,对于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然从良心上还知道要对得住父母,为什么不用学习上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呢?要知道古人云“自欺欺人”、“纸终究包不住火的”。
看来事情远不止那位女学生说的那么简单。
第三类,也知道考试不应该作弊,但是看到别人作弊,认为如果自己规规矩矩的去应试,考试结果就会不公平,当然老师的评价也不一样,因此,“大家都抄,我不能不抄”。
在调查实践中,有几个同学都提出了上面的回答。
可见,学生本身从心底里还是希望考试,包括考试后的评价应该公平、公正、合理,只不过采取的行为方式不对。
他们不愿破坏同学之间关系去举报作弊,用其它合适方式去杜绝作弊。
他们的心理可以说既是从众心理,也是叛逆心理,尽管这部分同学成绩本来可以,“既然差生能抄我也要抄,不能比他们落后,否则行么?”第四类,受应试教育影响,尤其是中学,突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对于被学生们称之为副课的生物、地理、政治、历史、自然等则不予重视。
平时就是学校,可以大胆地说,目前很多地方既不能依照课程标准开足这些课的课时,配齐专任教师,就算这样的话,还不能保证本来就有问题的课时得到落实,可能用来上语文、数学、外语或者理化。
学校日常教学检查评估又要考试这些课程,因此只有作弊。
就拿前几年的高中会考,甚至出现老师替学生作弊,以帮学生蒙混过关,或提高会考优秀率的尴尬事件。
现今小学“自然”、“社会”,中学的生物、历史、地理,高中文科的物理、化学,理科的政史地,都存在这种不良现象。
平时掉以轻心,考试只有抄,大家都如此,没有心理愧疚感。
第五类,成绩好的学生也作弊,有两种大的表现,一是自己抄袭作弊,一是帮助别人作弊。
一般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不会作弊,其实是错误的。
只不过是由于老师一般都较信任他们,而他们抄的方式或作弊的行为更为特别,容易骗过人们的注意。
既然他们成绩那么好,干吗要抄?究其原因,一是成绩好本身的压力,一次、两次、若干次考试都是好成绩,所以每次考试都应拿好成绩就理所当然了,但考试题是灵活变化的,何况学生总有没学到的地方,人的思维也有遇到阻碍反映迟钝的时候,不会做,哪怕只一个题,只有一分两分也不甘心,抄一抄,对一对别人答案或其它什么的,心理塌实些。
第二是,谁个不想更好,正如时下广告词所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错,我成绩突出,多得一点分数不是更好吗?——何况班上、年级、学校甚至县里、市里、省里还搞什么排名,谁不想当NO.1。
中国古人的“天下只有第七,没有第一”这时不起作用。
作弊同学想到的恐怕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外,有时缺乏自信心也是他们作弊的原因,事实上,作得不错,全对了,但还是禁不住违纪搞对答案什么的。
上面谈的是他们自己为自己的一面。
同时他们有也帮助别人作弊的,很明显由于成绩好,自然解题要快些、准确些,找他们抄的也多了。
有时出于朋友关系,有时他们纪律观念不正确,甚至有时为显示自己高人一些乐于帮助别人作弊,主要是将自己的答案传给他人(或将答案写成小纸条、或发短信、或交换试卷)。
第六类,就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心理。
什么是功利主义,说通俗一点,就是只要作弊对我有好处,就要作弊。
当然这种功利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换取父母的高兴(上文部分提到过),有的是父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时下,有的家长许诺孩子,如考试结果怎样怎样,就给孩子买电脑、带他们出处旅游或是其它的不同档次奖励;有的是取悦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有的是为提高占位;有的是为了获得学校的奖励,什么奖学金、模范学生、三好学生之类;有的是为过关达标。
如升学考试,小学、中学毕业想进入重点学校、重点班(有的称快班、有的称实验班、有的称培优班),高中毕业想进入重点大学、理想专业。
为了功利,作弊就有铤而走险赌博的味道了。
这类人此时真可谓胆大妄为,考试作弊谈到这个份上,诚如有的人所言是一个黑洞。
正是出于功利,有人不惜动用各种关系,用金钱开路,使考试者之间、考试者与监考者之间,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
因此,总有各级各类考试作弊事件频频在媒体暴光。
第七类,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外力迫使而作弊。
这种行为既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客观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外部的驱动力。
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整个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缺乏诚信的现状,各级各类考试,存在各种各样作弊行为,学生耳濡目染,难以抵制;考试行为还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规范,甚至一些监考者监守自盗,相互串通,个别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徇私舞弊。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教师、学生心理压力太重,家长望子成材心切,也是学生作弊的一个原因。
在调查一些中学生时学生这样说(当然小学也存在),老师们也要占位,还要与其它学校比,有的与老师的待遇挂钩,考试时有老师公开要学生抄,更为甚者还安排好学生与差学生结对,谁告诉谁、谁抄谁,否则就要怎样怎样处罚。
在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个别老师泄露题目、涂改学生分数,老师之间相互压分的现象。
这样看来,学生作弊就不难理解了。
高三毕业,家长千方百计,形影不离陪着学生,找关系,什么哪个试场、谁监考,成为他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为什么?老师则说,有的人平时考试总爱抄,高考能抄就是你的本领,这可是许多过来人听过的话,学生能不抄吗?在分析了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类型后,会发现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的共同原因,将其归纳大致如下:首先,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业方面存在缺陷,尤其平时学习有漏洞,试想一想,如果考试时面对的题目都能应付自如,犯得着去作弊吗?正是由于发展不平衡,有人掌握了,有人没有掌握,有人可抄,有人要抄。
其次,与考试组织成功与否有关。
大凡考试作弊,与考试组织失败有关。
考前的精心组织准备,正确的教育,合理的分工,周密的布置,完善的监督和奖励机制,对如减少和遏止作弊是非常起作用的,反之,则助长作弊行为出现,手机、代考、试卷泄密是不难杜绝的。
第三,考试作弊,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恶果。
应试教育条件下,一切服务于考试,因此考试如何取得高分就成为学生最关心的东西了,不能通过勤奋学习获得,就寄希望于考场作弊,而且奏效快。
老师、家长只关心考试结果,社会对教育评价的标准也是考试结果,那就无怪乎老师、家长、学生相互勾结作弊了。
第四,与整个社会风气也有联系。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的转型,金钱交易、权钱交易在考试中屡屡可见,使本来纯洁的考试变得肮脏。
考试中学生之间有交易,师生之间有交易,更可恶的是监守自盗。
既然考试中能从容抄到手,平时还用心去学习吗?这就形成令人悲哀的一幕,一方面老师抱怨学生不用功去学,另一方面考场又有那样的老师让学生抄出好成绩。
此外,社会缺乏诚信,也深深的影响着学生,好在这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