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第五节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一、传承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外来词现代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从其组成的来源看,包括传承词、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

(一)传承词传承词是指古代、近代汉民族语言词汇中流传下来而为现代汉语词汇所承接的词。

简单地说,就是历史沿用的词。

传承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占据大多数。

传承词有的历史很长,因为古今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许多基本上是一样的。

其中不少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表示自然现象名称的有:“风、雨、雷、电、星、云、水、火、山、土、天、地”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出、来、入、立、射”等;表示性质状态的有:“大、小、多、少、新、旧、黄、白、黑、老”等。

传承词中也包括一些历史上从其他民族借来的词。

例如“葡萄、苜蓿、师子(狮子)”等是西域借词,“站、胡同、蘑菇”等是蒙古语借词。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进入了汉语词汇。

例如“佛、塔、僧、尼、菩萨”等。

明、清时代,西洋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西方语言的外来词,例如“公司、赤道、温带、亚热带、地球、鸦片”等。

这些都流传了下来。

传承词中各个词的地位与作用是不一样的。

其中有为数不多的词处于核心位置,我们可以称其为根词。

根词历史久远,地位稳固,流行地域广,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运用。

根词作为语素,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例如“地”,由它构成的复合词,以及再由这个复合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复杂的复合词就很多。

如“地点、地步、地理、地方、地方戏、地方志、地方主义”等。

根词,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二)新造词新造词是指古代、近代汉语词汇中没有,历史进入现代以后创造出来的新词。

新造词是和传承词相对而言的,它们一起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主要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的思想观念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反映新事物、现象的词不断产生。

近百年来,汉语词汇增加的速度超过了以前的几千年。

例如:政治方面:共产党、红军、解放区、土改、政协、联合国经济方面:单干、人民公社、承包制、国企、外资、股份制科技方面:化肥、日光灯、电子表、超导、激光、胰导素生活方面:食堂、超市、连锁店、快餐、饮料、商品房人的思想观念变化方面(以新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称谓为例):农民(泥腿子)、矿工(煤黑子)、演员(戏子)、厨师(厨子)、邮递员(邮差)、理发员(剃头匠)。

新造词是以既有语素为材料,按照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出来的,所以人们理解不存在什么困难。

而且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的普及,新造词的流传也是比较快的。

长期以来,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新造词一般为多音词,多为双音节,三个音节以上的也有增多的趋势。

例如:双休日、游乐园、运动鞋、矿泉水、出租车、录像机、热水器、抽油烟机。

王力先生说:“现代汉语新词的大量增加,大大地丰富了它的词汇,而且使词汇走向完善的境地。

”(《汉语史稿》)这是很中肯的。

(三)古语词古语词是指古代、近代汉语的词汇。

古语词中的很大一部分已作为传承词为现代汉语所吸收,这里所谈的是其他通常不再使用的词。

这些古语词情况不一样,大致可分成两类:1.历史词:很多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事物、现象,现在已不存在,反映这些事物、现象的词叫历史词。

历史词如今很少应用,有特殊需要涉及历史的表述时,才会用到。

例如:有关典章制度的:世袭、禅让、门阀、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册封、科举有关官制的:丞相、剌吏、廷尉、郡守、县令、三老、亭长、里正有关农业生产的:夏正、井田、屯田、代田、漕粮、耒、耦犁、铚有关服饰的:衮、补服、襦衣、亵衣、玦、环佩、顶珠、花翎有关器具的:釜、甑、鬲、鼎、钵、簋、酉、缶、尊2.文言词:文言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但已由其他的词所代替。

例如:目——眼履——鞋食——吃甘——甜遣——打发弛——放松博——赌钱敛——收缩汲——打水侏儒——矮子肩舆——轿子文言词虽然被取代,但其中很多成了现代汉语多音词的构词语素,仍以前面所提到的一些词为例:目——眉目、履——履历、食——食品、甘——甘甜、遣——派遣、弛——松弛。

文言词总的来说,已经陈旧过时,现代不再使用,尤其是口语。

但其中有一些有生命的东西,在书面语中,有时仍用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例如:耄耋(之年)、矍铄、伉俪、隽永、遐尔、迤逦、觊觎、囹圄。

有一些文言代词、虚词也不时使用,例如:吾、尔、孰、谨、毋、抑、苟、也、矣。

文言词语运用得当,可使文字显得庄重典雅。

在某些应用文体中,如贺电、唁电等等,用“华诞、荣膺、欣悉、贺忱、谢世、罹难”一类词,有时比一般词语更为适合。

文言词语还可使语言显得简练凝重。

例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苟活者”“依稀”“微茫”“猛士”“奋然”“呜呼”等都是古语词,能更好地表现出内心积郁的悲痛和愤怒。

(四)方言词方言词是指流行于某个地区而普通话里并不使用的词。

例如:商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上海叫“打烊”;冰棍儿上海叫“棒冰”;上衣厦门叫“外衫”;月亮广州叫“月光”,福州叫“月”。

汉语的方言很复杂,主要有七种: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作为全民族的共同语,即所谓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形成的。

它以北方方言的词汇为主,同时也吸收了某些其他方言区的方言词。

例如“尴尬、垃圾、懊恼、货色、龌龌、面孔、把戏、煞有介事”等就是从吴方言吸收的。

随着大陆和港台的接触日益频繁,一些港台词语特别是反映新事物的词语,也进入到全民族共同语的词汇中来。

例如“小巴、融资、物业、杀手、寻呼机、娱乐圈、自助餐、美食城、购物中心”等。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但是某些过于土俗、没有特殊表现力的词语应该舍弃。

例如北京的“洋取灯儿(火柴)、半空儿(瘪花生)”,四川的“撑花儿(伞)、河心儿(藕)、啷嗰(怎么)”,东北的“笆篱子(监狱)、埋汰(肮脏)、电道(公路)、这疙瘩(这里)、唠嗑(聊天)”,陕北的“婆姨(妻子)、大(爸爸)”等等,都没有必要吸收到普通话里来。

有些港台词语,普通话中有相应的词语,而且易于理解,在社会上很流行,但有的人为追求时髦,也偏偏弃此求彼。

例如把“激光、舞会、微型”,说成“镭射、派对、迷你”,这是不可取的,会给语言的规范化增加困难。

书面语中有时运用方言词,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意义、色彩,一般词语难以代替。

例如: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瘪三”,上海旧时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者偷窃为生的游民。

用这个词,可以表现出特定人物的形象和人们的憎恶之情。

(五)行业词行业词包括术语和行业专门用语。

1.术语。

指学科的专门用语。

例如:物理学:电子、质子、射线、反应堆、电磁波、反物质化学:元素、分子、电解、氧化、催化、硬脂酸、热塑性生命科学:细胞、胚胎、遗传、进化、无性繁殖、基因工程哲学:唯物、思辨、理论、感性、同一、对立、归纳、演绎文艺学:形象、典型、塑造、情节、细节、喜剧、悲剧2.行业专门用语。

指某一行业所应用的专门词语。

例如:医疗:化验、透视、处方、理疗、化疗、手术、望闻问切交通:列车、地铁、海轮、客机、航线、集装箱农业:嫁接、保墒、套种、点灌、良种、营养基商贸:商场、营业、采购、热销、盘点、打假、售后服务戏曲:小生、花旦、扮相、行当、脸谱、水袖、龙套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传播媒介的普及和社会交往的频繁,许多专门用语也广泛流传开来,成为全民使用的一般词。

例如:“战略、突破”原来是军事用语,“背景、角色、亮相”原来是戏曲用语,“曝光”原来是摄影用语,“工程、设计、蓝图”原来是建筑学用语,“污染、腐蚀、饱和”原来是化学用语,这些,已经引用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来,成为全民共同语词汇中的一部分了。

如果人们不注意分析,几乎觉察不出它们原来是某个学科、某个行业的专门用语。

(六)外来词外来词是指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又叫借词。

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等原因,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出现词的借用。

外来词是指语音、语义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过来的词。

外来词和意译词不同。

意译词是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但用本民族的构词材料,按照本民族的构词方式,构成的词。

例如英语的telephone,音译为“德律风”,意译为“电话”;bank,音译为“版克”,意译为“银行”,从中可以看出外来词和意译词的区别。

意译词已经民族化了,不应看作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根据吸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译音词。

例如:雷达、戈壁、扑克、逻辑、香槟、迪斯科、模特儿、英特耐雄纳尔2.译音兼译意词。

例如:幽默、引擎、绷带、黑客、的确良、乌托邦、俱乐部、可口可乐3.译音加译意词(译音+表明类别的汉语语素)。

例如:啤酒、卡车、卡片、霓红灯、摩托车、沙丁鱼、雪茄烟、芭蕾舞汉语外来词中还有一批从日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词,即所谓的借形词。

这种特殊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日语历史上用汉字来书写词语,并利用汉语语素来构造新词。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来反映新的事物、现象。

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日本之后,于是就将有关的词语直接借用过来。

被日本借去又被借回的词,例如:封建、资本、侵略、革命、教育、文学、文化、经济、储蓄、理论日本利用汉语材料构成的新词,例如:政党、共产、谈判、哲学、科学、企业、解放、调整、学位、体操二、常用词和非常用词从词的使用频率看,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常用词和非常用词。

所谓非常用是指汉语词汇中平时人们用得很少的那一部分,它数量很大,这里不去多说,主要谈谈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汉语词汇中人们经常运用的那一部分。

当然,常用与非常用是相对而言的,很难绝对划分。

明确常用词的概念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通俗读物的编写等等。

汉语里的常用词据粗略统计,大约四千多个。

常用词中的大多数一直保持着高频率使用状态,如表示指称(我、你、他、谁、这、那)、数量(一、十、百、千、万、个、种)、性质状态(好、坏、大、小、美、丑)以及表示语法意义(以、把、和、而、的)等方面的词。

不过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的词不太一样,常用词中的这一部分词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即处于不断变换之中。

它们当中的大部分词虽然使用频率也一直较高,但某些词由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再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因而这些词也就成了非常用词了,甚至消失了;而另外一些事物、现象(包括新产生的和原有的)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表示这些事物、现象的词就成了常用词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