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材料

病理材料

一、玉米大斑病症状: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籽粒。

先出现灰绿色(田间)小斑点,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

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

所带抗病基因不同分为:①褪绿斑。

②萎蔫斑。

病原菌形态:分生孢子梗多从气孔抽出,单生或2 ~6根丛生,一般不分枝,橄榄色,圆筒形,直立或上部膝状弯曲,2~8个隔膜。

分生孢子2~8个隔膜,以4 ~7个隔膜为多数,直,梭形,灰橄榄色,中间宽,两端渐细,顶端细胞钝圆或呈长椭圆形,基部细胞尖锥形;孢子的脐点明显且突出于基细胞之外,萌发时由两端产生芽管,越冬期间往往形成厚壁孢子。

致病性:玉米大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性主要是产生致病毒素和一些酶类。

侵染循环◆初侵染: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越冬期间的分生孢子,往往细胞壁加厚,原生质浓缩,而成为厚壁孢子。

◆传播:借风雨和气流传播。

◆侵入与发病: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

◆再侵染:病菌侵入10~14d以后,在潮湿的条件下,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又可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耕作与栽培措施。

防治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a、种植抗病品种;b、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菌源;c、药剂防治二、玉米小斑病(分布与危害: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症状: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

叶片发病常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初为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渐变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

病斑一般长度不超过2cm。

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出现大量灰黑色霉层病原:玉蜀黍平脐蠕孢侵染循环•初侵染: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很低。

地面上的病菌至少能存活1年以上,而埋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一旦腐烂病菌即可死亡。

•传播与发病: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再侵染防治: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减少菌源,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具体方法:选育和种植抗病良种;加强栽培管理;搞好田间卫生,减少菌源;药剂防治三、玉米瘤黑粉病症状:局部侵染性病害,在整个生长期,任何地上部均可受害,苗期受害较少,抽雄后迅速增加。

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病瘤,叶片上病瘤较小,常成串密生,内部很少形成黑粉。

茎和气生根也可生瘤。

雄花大部或个别小花感病形成长囊状或角状瘤。

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病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病瘤。

病害循环越冬: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粪肥和种子表面越冬。

传播: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或叶鞘内,穿透寄主表皮或从伤口侵入叶片、茎干、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组织。

侵入的菌丝在侵入点附近表现症状,分泌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玉米细胞增生、膨大产生肿瘤。

最后病瘤内部产生大量黑粉状冬孢子,冬孢子成熟后随风雨飘散,可以引起再侵染。

玉米抽穗前为发病盛期。

防治防治应采取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1 减少菌源2、选用抗病品种:海玉8号为高抗品种。

3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肥;抽雄前后供应水分;防治玉米螟,减少耕作时的损伤。

4 种子处理:0.1%401抗菌剂、35%菲醌粉剂、25%粉锈宁WP等。

5 药剂防治四、玉米丝黑穗病症状:苗期系统侵染病害,一般至穗期才表现症状。

* 雄穗受害多数为小花被侵染,花器变形,颖片增长为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形成菌瘿外包白色膜状物。

* 果穗受害,穗粗短,基部膨大,多不抽花丝,全部果穗转变为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仅留寄主丝状维管束,故名丝黑穗。

病害循环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及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其中土壤带菌最为重要。

* 种子萌发时冬孢子随之萌发,产生侵染丝,从玉米幼苗的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病菌在生长点定植,随植株生长而蔓延,花芽分化时侵入花器,在雌雄穗部形成大量孢子。

病菌没有再侵染。

玉米3叶期以前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期,7叶期后病菌不再侵染玉米。

防治方法防治策略应以种子处理为主,采用种植抗病品种,及时消灭菌源的综合防病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2 杜绝和减少初侵染源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进行高温堆肥;选不带菌的田块或经土壤消毒后育苗,玉米苗育致3~4叶期移栽到大田;及时拔出病幼苗和病株;合理轮作。

3 种子处理50%多菌灵、12.5%的特谱唑。

4 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

五、谷子白发病症状:谷子从萌芽到抽穗期均能感病。

芽腐、灰背、白尖、枪杆、白发和看谷老芽腐:刚萌芽的种子大量被侵染,幼芽弯曲,完全腐烂。

灰背:幼苗期,叶背长出一层灰白色粉状霉层称为“灰背”;白尖:生长后期下部叶片不表现明显症状,仅顶部称为“白尖”或“露心”。

枪杆:顶叶由黄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并纵向破裂,散出大量棕色粉末,称“枪杆”或“枪谷”。

白发:最后,心叶组织完全破坏,残存的灰白色叶脉散乱成白发状称“白发”。

看谷老:后期发病的植株,穗变畸形,全穗肥大呈刺猾状直立田间,称“看谷老”“刺猬头”。

侵染循环•初侵染来源:田间病组织破裂时卵孢子散落于土壤中使土壤带菌;用病株喂牲口或沤肥使粪肥带菌;病健株一起脱粒时谷粒表面沾染卵孢子使种子表面带菌。

其中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卵孢子可借风传播到100米的地块,造成污染。

•从幼芽、胚芽鞘、幼根表皮侵入。

谷芽长度2cm以下时最易受侵染。

•再侵染问题:再侵染不起主要作用。

防治防治策略应采取种子和土壤处理为主,农业防治为辅,并结合选用抗病品种。

•种子和土壤处理•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适期播种,适当浅播。

•拔除病株:要在卵孢子散落前拔出病株。

•抗病品种六、马铃薯晚疫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

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最初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病斑可扩展到叶柄和叶脉形成褐色条斑,叶片萎蔫下垂,最后全株焦黑,呈湿腐状。

潮湿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

茎部受害,可以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斑,潮湿时也可产生白霉。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湿度:当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病菌从气孔向外伸出孢囊梗。

孢子囊需要达到95%~97%的湿度才能大量形成。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发。

•温度: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10~13℃。

孢子囊直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4~30℃,多在15℃以上形成。

菌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3~30℃,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7 ~25℃。

孢子囊在低湿高温的条件下很快失去生活力。

游动孢子寿命更短,但在夏季可维持生活两个月。

•寄主范围较窄,栽培植物中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

•有生理小种的分化,16个生理小种。

侵染循环•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中心病株的形成。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当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从气孔侵入叶片,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的鳞片侵入薯块,侵染靠近地面的块茎,则主要借助于雨水渗入水中的孢子囊或游动孢子。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重复侵染引起大面积发病。

发病条件•气候条件: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凉爽高湿的病害;•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密度大或株型大有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缺钾肥发病重。

防治防治策略是选育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结合病情预报全面喷药保护。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加强栽培管理选择高燥、沙性土壤或排水好的地块;适时早播;不宜过密;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合理灌溉;接薯后培土,减少薯块受侵染;及时清理中心病株或病叶。

•药剂防治:做好病情测报工作,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喷药保护全田,封锁和消灭中心病株。

七、马铃薯环腐病(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症状: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

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侵染循环•越冬: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

•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

•靠切刀传播•土壤不能传病。

•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

防治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

•选用健薯,汰除病薯•提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栽培管理施用磷酸钙做种肥,拔除病株,防治地下害虫。

八、马铃薯病毒病(退化现象由病毒引起)发病条件•温度:高温是病毒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

•种薯带毒率:病害发生的轻重与种薯带毒率关系密切。

•蚜虫:在田间有带毒植株情况下,蚜虫发生的迟早和数量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轻重成正相关。

•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不同品种对不同病毒抗性差异也很显著,一般很少有兼抗多种病毒的品种,免疫和高抗品种很少。

侵染循环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毒种薯。

•普通花叶病:种子带毒和传病的很少。

在田间主要通过病株、带毒农具、人手、衣服等与健株接触摩擦及蝗虫取食等扩大再侵染。

•重花叶病:可借汁液摩擦传染,在自然界主要是由桃蚜等多种蚜虫传染。

•皱缩花叶病:•卷叶病:蚜虫传染,汁液接触不能传染,传毒介体有桃蚜、棉蚜、马铃薯蚜,但后两者侵染率不高。

二十八星瓢虫及田蝽象也可传毒。

•纺锤块茎病:主要是机械传播,可经切刀和嫁接传染;咀嚼式口器昆虫如马铃薯甲虫也可传毒;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还未被证实。

发病条件•温度:高温是病毒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

•种薯带毒率:病害发生的轻重与种薯带毒率关系密切。

•蚜虫:在田间有带毒植株情况下,蚜虫发生的迟早和数量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轻重成正相关。

•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不同品种对不同病毒抗性差异也很显著,一般很少有兼抗多种病毒的品种,免疫和高抗品种很少。

防治防治策略应以采用无毒种薯为主,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及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治措施。

•建立繁殖无毒种薯制度,生产和采用无毒种薯•选用抗病良种•夏播和两季作留种•药剂防治:及时防蚜虫,病毒钝化剂。

•加强栽培管理:促早熟,保证增产,避免高温下结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