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内容摘要】《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是词人南渡以后写成的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词中形象的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和哀愁。
从取材来看,虽然仍不出闺情、离愁、相思一类,但已经不是早期那种纯属个人的短暂的清愁淡怨,而是和名族兴亡之感交织在一起的悲哀的激愤。
本文从词人经历、写作背景等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词;愁;悲伤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词坛大放异彩。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表现对丈夫的钟情(如《一剪梅》)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如《如梦令》),代表句子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
后期词主要反映她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和孀居之苦,《声声慢》最为典型,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要想准确鉴赏这首词作,了解词人经历、弄清写作背景应是当务之急。
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尤其是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所造成的如泣如诉哽咽难言的音律效果,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堪称千古绝唱。
(徐釚《词苑丛谈》)李清照也因此而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凭借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满天的愁绪抽丝剥茧,描愁绘愁,化愁为美,创作出这首千年来让人品读不尽的著作珍品,她和她的愁情之美也就永远地被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之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母亲知书能文。
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
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北宋末年出任过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知州。
夫妻志趣相投,诗词酬唱,共同收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婚后生活颇为美满。
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的爱情婚姻便成了她主要的人生理想。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城被罢官,八月因病去世。
从此以后,李清照流落江南,一直过着苦难的生活,词人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
金兵大肆南侵时,她曾一度由江宁、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一直逃亡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市)、温州(今浙江温州市)。
此间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
这首词作于词人丧夫后不久,其中无不隐含着情感上的巨大悲痛,表达了她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引进了无尽的悲凉,表达了词人空虚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状况。
经历巨大的打击,往日欢乐已成梦寐,丈夫已经去世,生活已经破碎,一切已消失。
如今,她要寻找什么,似乎自己也说不清,想找一个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
但,找来找去四周冷冷清清,就连饮下的酒,其味也淡薄乏味了。
这里,酒慰藉了她的心灵,填补了她空虚迷茫孤寂的生活。
同时,暮年生活的凄清落寞也在酒中浸出了况味。
晚年的李清照带着对往事的追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思走完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
鉴赏这首词,一定要仔细品味女词人这种深深的悼亡之情。
上阙着重写词人心情的悲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一开始就出手不凡,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者,寻而又寻之意也。
女词人一大早起床便若有所失,满屋子到处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快乐,寻找希望,寻找昔日美好时光……由于丈夫刚刚去世,更由于夫妻感情笃深,所以词人根本不相信丈夫已经离去,思之愈深,见之愈切,恍恍惚惚之中总觉得丈夫仍在家中,于是找了又找,寻了又寻。
然而“死者长已矣”,人死不能复生,如此反复寻觅,其结果只能是“孤枕难眠”。
失去了丈夫,她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自然看什么都“冷冷清清”,了无生气。
在这样的景况下,一幕幕令人伤心的往事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凄惨是遭遇,戚戚是忧伤至极。
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写出了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
这十四个叠字,既细致地刻画出女词人丧夫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又高度地概括了她深深的悲哀和晚年的凄凉。
仅此三句,便为全词定下了凄惨悲凉的感情基调,如此愁情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演绎出来的,那是百感交集、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不吐不快之感。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亡国失夫之痛的非常时期,在天气寒暖不定的紧要关头,词人本应保养身体抑止悲痛,可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生离死别却让她无法摆脱。
既然摆脱不了,能淡化点儿也好,于是就想到了借酒浇愁,不料晚风忽起,寒气砭骨,使她意绪全无,她很清楚,“三杯两盏淡酒”根本无法驱散她心头浓重的愁云。
怎么办?百无聊赖之中,想问苍天。
谁知刚一抬头,便看见一群大雁缓缓飞过,这南去的秋雁不是别的,正是在北方时见到的旧时相识。
过去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现在大雁还在,可丈夫却不在了,并且永远的不在了,自然产生“物是人非事事休”
的念头,引发的是无尽的绝望和“欲语泪先流”。
下阕进一步写词人的孤寂、凄苦。
抬头望天心中不快,那么俯首看地又如何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从前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之潇洒,还可以以愉悦的心情去观去赏去采去摘;如今见黄花,花仍盛开而人已憔悴,“以乐景写哀情”可见一斑。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去了,花开还有什么意义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人不赏花,花当自开;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何等荒败何等凄凉!这里既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词人以花写人,感叹自己如同那饱受风雨摧残的黄花,护花使者没了,将来还有谁关爱自己呵护自己呢?客观环境凄凉倒也无妨,只要心中有太阳照样可以走向光明,而偏偏心情又是抑郁悲伤的,既有家国之恨,又有个人之愁,如何走出困境,心中一片茫然。
仰首是愁,俯首是愁,想到心里还是愁,面对苦日子,女词人感到分外难熬,万般无奈,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盼望快点天黑,快些让这些触动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被夜幕淹没,可这种等待这种煎熬如何能消受得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视觉上的痛苦还未解决,听觉上的痛苦又接踵而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本来郁闷的心情因绵绵细雨更加潮湿,不仅潮湿,它还“点点滴滴”,没完没了地打在窗前的梧桐树叶上,那哪是打在树叶上啊,那简直是打在她破碎的心上……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思是说女词人此时此刻的感情绝非笔墨所能形容,也许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许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如何,女词人没有明说,是不忍心说,还是说不清楚,显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试想一下,偌大一个世界,词人的满腹苦水居然没有一个人甚至一只动物听她的倾诉,不仅如此,漫天的黑幕正一步步向她逼来,秋风蹂躏她瘦弱的身躯,细雨啃噬她滴血的心灵,表面上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际上展示给读者的是“这愁情,怎一个女子受得”。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声声慢》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巧选意象。
词人因情设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颇有代表性的意象:消愁的“淡酒”、急促的“晚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黄花”、黄昏中的“窗儿”、细雨中的“梧桐”……每个意象的背后都有一个伤感的故事,而词人精心地把这些意象一一组织起来,真切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2、善用叠字,声情并茂。
起笔连用14个叠字,由内到外,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
的心理过程,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闲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又四顾寻觅、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举。
李清照不仅在婉约派中光彩照人,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雨村词话》卷三)【参考文献】
[1]孙满雨,杨柏松.品读千年易安愁---李清照《声声慢》之绘愁的艺术魅力[J].当代人(下半月),2008(8).
[2]余淑荣.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词心”解[J].固原师专学报,2003,24(4).
[3]刘广良.繁菊竞秋斯人憔悴——讲授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一得[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7(7).
[4]王绪霞.孀妇身份的心理折射——李清照《声声慢》作时及情感内涵论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