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体系
一、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内容
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
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两个层次: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1、审计基本理论
审计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审计的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解释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
它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的和审计规范等内容。
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其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
审计本质反映了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
将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审计环境的优劣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审计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先导,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它确定了审计研究的前提。
审计假设对多变的审计环境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行了设定,
说明审计假设与审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审计环境,审计假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审计假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进一步改造审计环境。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
审计规范是审计本质与内涵的扩展,它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
2、审计应用理论
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
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炼出更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基本理论,使之不断更新和突破。
它主要包括审计技术方法、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等内容。
审计风险、审计责任与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应用理论的主体部分,它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审计应用理论中的具体反映,审计技术方法的制定必须符合具体的规范准则,它影响着审计风险与责任,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降低风险,减少责任,反之,会使审计风险责任增大,因此审计风险与责任是正相关的。
审计证据理论是审计理论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过程实质是一个收集、评价和鉴定审计证据的过程。
审计师依据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要求,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与既定标准对比,形成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为的最终成果,出具审计报告意味着审计师承担其相应责任。
由于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
社会效用经常限于接触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他们不可能观察审计执行的全过程,因此审计报告的出具至关重要,关系到审计师责任的界定,不容忽视。
我国审计理论框架结构图
二、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意义
在上述结构图中,首先在确定逻辑起点时,综合了环境本质论与目标假设等诸要素起点论的优点,借鉴了三元要素的基本思想,提出以审
计本质、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即继承传统又扩展的传统,具有一定独创性与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的高度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
其次,将审计技术方法与审计风险作为审计体系的基本要素,纳入到体系结构中来,是适应当前环境发展的趋势对传统理论的创新。
纳入审计理论体系的各种审计理论,不是分散的、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具有内在逻辑推理关系的整体,是首尾一贯、一环扣一环的。
而在我国,与蓬勃发展的审计实践相比,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发展明显落后。
首先,审计理论结构模式要素选择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很多不恰当之处。
其次,迄今为止,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研究还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
最后,忽视实证性研究,审计是不会由于一些抽象题目的争论而大大发展的,应将留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研究审计在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审计学中所提出的规范性命题也需要建立在广泛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审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影响我国审计实务水平的迅速进步。
因此应当在理论研究中加以改进。
在今后的审计理论体系研究中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审计理论结构在审计实务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二是进一步扩展审计理论要素的内涵。
三是应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各要素理论及整个理论体系中,构建数学模型。
总之,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式发展、变化的,其研究工作也是复杂而漫长的,还需要审计学术界进行不断的努力与思考,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