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病例讨论
长期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风湿性心内膜炎)使心瓣膜 受累,病人本身抵抗力低,再加上因拔龋齿而感染细菌 (由实验室检查可知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发展为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脾大 病人发热(38℃) 此病例中主要受累的是主动脉瓣。导致主动脉瓣狭窄及 主动脉关闭不全(临床分别表现为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 张区杂音)。 另外,心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入血,栓塞在肾脾, 导致肾功能下降(尿常规:蛋白(+),红细胞(+), 说明有蛋白尿、血尿,即肾功能受损)及脾大.
一、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
2、诊断依据
③心: 心率 :140次/分(成人安静时正常:60~100次/分,平均75/分) 心界向左、右侧明显扩大、心律齐; 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④腹部: 肝:肝于右肋下二横指(成人正常不能在肋下扪及肝) 肺:双侧肺底部听诊可闻湿性罗音 脾:脾于左肋下刚触及,脾区有触痛(成人正常不能在肋下扪及脾)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下肢皮下出血(败血症)
二、主要病理பைடு நூலகம்断及诊断依据
1、病理诊断
(1)第一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基础上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心衰
(2)第二诊断: 败血症
(3) 第三诊断: 肝淤血. 脾梗死. 肺淤血
二、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
2、诊断依据
(1)风湿性心脏病基础上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①既往史: 年幼时经常咽痛、发热,曾有膝关节痛史; 反复心悸、气促4年、再发伴发热,咳嗽10天; 近三四年来劳累后偶有心悸气促,休息后好转
②体检: 体温:38℃(正常:36~37℃左右); 呼吸:28次/分(成人平静时16~18次/分) 血压:100/60mmHg(正常成人140/90mmHg) 心率 :140次/分(成人安静时正常:60~100次/分,平均75/分) 神志清楚,烦躁 四肢冷,唇、指 紫绀,不能平卧。
四、临床表现的病理改变解释
长此以往,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脏肥大(左右心都是), 临床表现为体格检查时心界向左右侧明显扩大,然后心衰, 心的泵血功能不足,使病人四肢发冷,唇、指紫绀,贫血 (RBC 2,5×1012/L)血压低( 100/60mmHg ) 左心衰:卧下后,由于重力,回心血增多,心脏负担进一 步加重,故病人临床表现为不能平卧 右心功能不全导致右心泵入肺的血量减少,而由于左心衰 导致的左心高压,又使血不能从肺回流到心脏,导致肺淤 血,从而听诊可闻双侧肺底湿性罗音 血经肝收集进入下腔静脉,再回流到右心房,而心衰使静 脉血回流受阻,使得肝淤血,导致肝肿大(临床上表现为 肝于右肋下二横指)
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蛋白尿、血尿) 死亡经过中描述于死亡前咳红色痰,并感中毒呼吸困难,明 显紫绀
(2)败血症
①病人主诉有时觉左上腹疼痛,下肢皮肤可见小出血点; ②体检
肝:于右下肋二横指(成人正常不能在肋下扪及肝) 脾:脾于左肋下刚触及,脾区有触痛(成人正常不能在肋下扪及 脾) ③实验室检查:血细菌培养,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 ④死亡经过中描述,入院后经采用青霉素等药物抗感染治疗,但未 见好转
心血管系统病例讨论
临床4班第一组
讨论题目
1 请对本病例的大体标本及切片做出病理诊断。 2 本例的主要病例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 3 病变的发生过程及主要病变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4 试用本病的病理改变解释其临床变现。
正常瓣膜
风湿性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内膜炎
镜下:血小板、纤维素(白色血栓); 小灶状纤维素样坏死,少量Achoff细胞。
⑤实验室检查: RBC :2.5X1012/L (男性正常为4.5~5.5X1012/L) WBC :3X109/L (正常为4.0~10.0X1012/L) 中性分核76% (正常50~70%) 杆状核6% (正常1~5%) 淋巴细胞18% (正常20~40%)
一、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
2、诊断依据
三、 病变的发生过程 及
主要病变间的相互关系
2020/8/3
17
肾梗死 脾大
年幼 反复发作 风湿病
拔牙 感染
赘生物脱 亚急性感染型 落栓塞 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脏病 长期
心瓣膜受累变形
败血症
心脏肥大 回心血 受阻
皮下出血
心功能不全
肺淤血
全身多器官衰竭 左心极度衰竭
缺氧(心及全身)
肝淤血
死亡
四、临床表现的病理改变解释
四、临床表现的病理改变解释
心衰导致全身多器官的衰竭,同时病人抵抗力 全面下降,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最后导致 败血症(实验室检查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 (+);现病史中描述为病人有时觉左上腹疼 痛、下肢皮肤可见小出血点) 最后,病情严重,青霉素等药物抗感染治疗无 效,左心功能极度衰竭,病人抢救无效死亡。 病人死前,由于左心功能极度衰竭引发,肺淤 血严重,故咳红色痰并感重度呼吸困难,明显 紫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