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一、兴奋性
1.一次兴奋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
●有效不应期:(绝对不
应期+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①有效不应期(ERP)
②相对不应期(RRP)
3期-80mV ~-90mV ,阈下刺激即可引起扩布性兴奋,即兴奋性超过正常。
③超常期(SNP
)
特点及意义: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持续到舒张早期,因此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始终做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二、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①静息电位水平
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②阈电位水平(为少见的原因)
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③Na+通道的性状
完全备用→失活→ 刚复活→ 渐复活→ 基本备用‖ ‖ ‖ ‖ ‖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 ‖ ‖
兴奋性正常兴奋性无兴奋性低兴奋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