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动脉血压的形成:
● 动脉血压形成的 前提:在心血管系统中 有足够血液的充盈。
● 动脉血压形成 的两个主要因素:心室 射血的动力与外周阻力 的相互作用。 ● 大动脉管壁的弹 性:对于维持一定的舒 张压,并使收缩压不致 过高的缓冲作用,具有 重要的意义。
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在继期 前收缩之后传来的一次起搏点兴奋传到心室时, 往往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 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传 来的兴奋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因此,在 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出现一个较长的心舒期, 即代偿性间歇。
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三)传导性 传导的结构基础:闰盘和心脏的传导系统。 兴奋传导的顺序:窦房结→左右心房肌→房 室交界区 → 房室束及左右束枝 → 浦肯野纤维 → 左右心室肌。 兴奋传导的特点和意义:房室交界区传导速 度慢,导致房室延搁,保证了心房和心室收缩 有序,心房与心室不会重叠;浦肯野纤维的高 速度传导性有利于整个心室同步收缩。 (四)收缩性 心肌细胞收缩性的特点:(1) 同步收缩;(2) 不发生强直收缩;(3) Ca2+来自细胞外液。
三、心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两心房或两心室收缩和舒张一 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一个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收缩期和心房舒 张期,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 心动周 期中心 房和心 室的活 动
(二)心的泵血过程 心室泵血过程中的四个要素:心室内压变 化、瓣膜的开启、心室内容积变化、血液方向。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收缩力的影响(等长调节) 心肌 收缩力的强弱是心肌功能状态高低的反映,直 接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速度和肌张力。取决 于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而引 起的搏出量的改变,称为等长调节 2.心率及其对心输出量的调节 在一定 范围内心率增加,心输出量也会增加。 四、体表心电图
(一)心电图:心脏的兴奋引起体表各部位在
心动周期中也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将这种电 的变化测量并在体表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 线,即体表心电图。
(二)心电图的各波及意义
P波:反映左、右两心 房的去极化过程。 QRS波群:代表左、右 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 位变化。 T波:反映左、右两 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 电位变化。 PR 间 期 : 由 P 波 开 始 至QRS波开始之间的时 间。反映从心房开始兴 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时 间。 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 的总时间。 ST段: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 极化状态。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 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换血管、容量血 管、短路血管。 二、血液量、血液阻力和血压 1. 血压 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 血管壁的侧压力。 2. 血液量 指单位时间内血液渡过某一截 面积的血量。 3. 血液阻力 指血液流动时,血液与血管 壁之间的摩擦阻力以及血液内血液量。
思考: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有何生理意 义?为什么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3. 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相对不 应期和超常期之内,在时间上相当于心肌舒张 的中晚期),心室肌受到一次额外的刺激(人 工或异位起搏点产生的刺激),引起一次额外 的兴奋和收缩,这种额外的兴奋引起的收缩是 在窦性收缩之前产生的,故称之为期前收缩。 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出现 一个较长的心舒期,称为代偿间歇。 代偿性间歇产生的原因:
(一)动脉血压及其形成和影响因素 1. 动脉血压的生理意义 ● 动脉血压 血流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 收缩压 在心缩期内,动脉血压上升达 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 在心舒期内,动脉血压下降 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平均动脉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 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
心室收缩期
心动周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思考:在心脏泵血的过程中,心室的压力、 容积、瓣膜、血液的方向有何变化?各时期的 特点是什么?
心室舒张
心室收缩
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容积的变化
心室泵血过程小结: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活 动造成心脏各腔室内压力的变化,是导致心房和 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压力梯度的根本 原因;而压力梯度又是推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 流动的主要动力。血液的单方向流动则是在心瓣 膜的配合下实现的。 心音:在心的射血过程中,心收缩和瓣膜关 闭等机械振动所发生的声音称为心音。 第一心音:原因——心室肌收缩和房室瓣关 闭时振动引起, 特点——音调较低面持续时间 较长,意义——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第二心音: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地的振动 引起,特点——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意 义——心室舒张的开始。
(三)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1.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 血量。 2.心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向动脉射 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通常称为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
(四)心泵血功能的调节
(二)心肌的兴奋性
1. 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与 阈电位之间的距离,Na+通道的开放状态。 2.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有效不应期:由0期开始到3期复极达到-60 mV 的时期。 相对不应期:从-60 mV 复极到-80 mV的 时期。 超常期:膜电位从-80 mV 复极到-90 mV 时期。
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 前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异长调节) 心脏舒张末期的容积是心室收缩前的负荷。 心室的回心血量决定着心室肌的初长度,在一定 范围内,心肌的初长度增加,心肌的收缩能力加 强,搏出量增多,此现象称为心肌的异长自身调 节。 (2) 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室射血时遇到的阻力(大动脉血压)是心室收 缩的后负荷。动脉压的变化将影响心室肌的收缩 过程,从而影响搏出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