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第一章安全生产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了建立公司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的长效机制,加强防范工作,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本方案,并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省政府安委会《关于深化阿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16]10号等文件)的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遏制事故的发生,我公司决定建立安全生产分级管控体系并开展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高我公司的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编制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局[2007]16号)《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311号令)《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213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文)《山东省人民政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治理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公司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安办发[206]10号)《关于推荐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理治理两个体系建设标杆公司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1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三、基本要求1、健全机构为了确保每个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关注每个职工的生命安全,关心我公司安全问题,已成为公司每个员工则无旁贷的责任。
我公司本着有岗就有责、有职就有责的原则,制定安全责任制度,为落实好我公司安全工作问题,确保公司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我公司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体系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从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都应当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主要负责人作为我公司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确保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工作的资源投入,其他人员应负责自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工作。
(1)领导小组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由财务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策划、培训、指导、协调、监督与考核,确保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2)责任分工组长:督促、检查本公司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全公司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有组织和领导责任;副组长:协助主要负责人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办公室:为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办事机构,汇总分析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的数据,负责上报;各部门:各部门是部门分级管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岗位人员:负责所在岗位的风险分级管控。
2、完善制度在隐患排查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及相关记录文件,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风险分级管控贯穿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葛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3、组织培训制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风险分级管控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等,并保留培训记录。
4、落实责任建立风险分级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及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
四、术语及定义1、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系统或作业中固有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风析和评估,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作出定性、定量的表示。
2、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现实的各种系统不可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种类的危险源。
3、危害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4、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5、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6、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R)=频率(L)×严重度(S)。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7、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
适合对于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8、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9、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五、工作程序和内容1、风险点划分原则(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可按照区域场所、生产工序、设备设施及重点部位等进行划分。
(2)操作及作业活动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2、风险点排查(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
(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结合等进行。
六、危险因素辨识1、辨识范围(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5)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6)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8)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2、辨识内容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害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
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
3、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火灾、高处坠落等其他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影响商誉、环境污染等。
4、辨识方法(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2)针对设备设施等采取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5、危险源辨识(1)公司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2)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4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制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手册(2016)版》中提到的较大危险因素。
(3)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的辨识危险源。
在作业活动划分是,以生产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
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也不可太简单。
(4)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偶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七、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流程风险识别评价流程图如下:第二章风险识别措施一、危险源(风险点)及辨识标准二、公司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因素是指对人体造成伤亡或对物体造成突发性损坏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对两者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根据公司的周边环境、生产工艺等特点,经过综合分析,并类比周边地区同类型企业的事故发生原因等综合情况,采用对照经验法、类比法进行有害因素辨识。
通过辨识,公司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坍塌、压力容器爆炸、火灾、噪声、粉尘等(祥见表3-1)。
其中机械伤害、触电时公司易发、多发事故,应特别引起高度重视。
表3-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表2、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为了便于公司在生产中能够有效的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对各类事故的发生场所、原因等作简要分析。
2.1机械伤害(1)存在部位机械伤害事故主要发生在输送带、商混机、空气压缩机等场所及机器运转部位。
(2)原因分析①各种设备的转动部位无防护装置,或不符合安全规程要求。
②设备在运转中处理故障、检修设备或清理杂物。
③人员跨越运行的设备、输送带。
④操作人员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或疏忽大意。
⑤操作或维修人员在输送带上行走、跨越等⑥检修时,机器突然被他人启动。
⑦检修、维修不及时,使机器带病运行。
⑧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2.2触电(1)存在地点或部位触电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存在于供电设备、电器设备、供电线路以及接触漏电的金属、湿地等导体处。
(2)原因分析①高层建筑重要设备,未安装避雷装置。
②电气工作人员未经考核合格,无证上岗。
③在高压工作场所作业时,工作人员未戴绝缘手套和未穿电工绝缘鞋、未临时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