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实证研究重点

中国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实证研究重点

第9卷第3期2010年6月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Jiangnan University(N atural Sc ience EditionV o.l 9 N o .3Jun . 2010收稿日期:2010-04-13;修订日期:2010-05-1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B2013。

作者简介:胡喜生(1979 ,男,福建莆田人,讲师,理学硕士。

主要从事亚热带区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Em a i:l hux isheng2008@中国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实证研究胡喜生1, 祁新华2(1.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福州350002;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摘要:考察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3个年份的城市规模集聚经济效应。

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均GDP 和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的增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城市GDP 增长率相对较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对人均GDP 的作用逐渐增大,规模大小之间人均GDP 差距越来越大;不同城市规模人均GDP 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增长速度大于在1997年至2002年期间;但对GDP 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的作用规律不明显。

关键词:中国;城市集聚效应;国民生产总值中图分类号:O 22;F 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47(201003-0347-06Em pirica l Study on U rban E cono m ic E fficiency of A gg lo m era tion i n ChinaHU X i sheng 1, Q I X in hua2(1.Co llege o f T ra ffi c ,Fu jian A gr icu lture and F o re stry U n ivers ity ,Fuzhou 350002,Ch i na ;2.C o llege o fG eograph ica lSc iences ,Fu jian N orm al U n i v ersity ,F uzhou 350007,Ch i naA bstract :B ased on e m pirica l study on Ch inese c ity ,the pape r inv esti g ates the urban econom iceffect o f agg lo m era tion in 1997,2002and 2007.The resu lts show ed that the size of the urban hadcerta in l y pro m o ted the urban per cap ita GDP and the propo rtion o 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d ifferen t y ea rs ,but the urban GDP grow th w ere re la tive ly stab le .The sca le ro le o f urban for the per cap ita GDP w ere i n creasi n g from 1997to 2007.The g ro w th o f per cap ita GDP in 2002to 2007w as m o re than that in 1997to 2002i n different sca le of urban .H o w eve r ,the e ffects of the sca le on the GDP g ro w th ra teand the p 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 n dustry w ere no t significan.t K ey words :C h i na ,urban effic iency o f agg l o m eration ,gross dom estic product集聚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的效率、增加消费者效用,从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效应。

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研究一直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算机模拟技术、运筹学等的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学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解释经济集聚现象的理论模型。

在集聚经济理论模型发展的同时,有大量研究对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实证分析。

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类研究就是着眼于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之间关系的研究。

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类研究:一类是考察城市化集聚经济效应,即考察城市生产率与城市总人口规模的关系;另一类是考察地方化集聚经济效应,即考察城市产业生产率与该城市自身产业规模的关系[1]。

虽然城市规模与生产率之间的实证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大部分的研究结论都证实了城市规模对生产率有正向作用的理论假说,但C iccone等研究认为,相对于城市规模而言,城市内部的经济密度即每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更能衡量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因此讨论城市经济密度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更有意义[2]。

针对城市规模和经济密度两类研究之间的差异,H arris等将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密度同时纳入计量模型,并利用1950 1990年美国都市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都显著为正,经济密度每翻一番,生产率将会提高6%[3]。

总而言之,以前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研究,其中规模选取城市人口、产业规模、经济密度等指标,经济效应选取生产率指标,主要研究规模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令人疑惑的是,还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却发现经济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没有影响,甚至还有负面的影响。

有的研究中在使用人口或就业总量作为集聚的度量指标时,却发现用市场规模或城市规模度量的经济集聚对增长具有负面影响。

例如, C adino发现人口规模对于生产率具有负的影响[4];H enderson也观察到随着城市的扩张,地方化经济的显著性会逐渐减弱[5];Jones 的研究则表明, OECD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与其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呈正比,反而存在不变或递减的关系[6]。

当然,这些研究除了其方法本身或数据本身可能存在问题以外,对于经济集聚的度量方法也是值得考虑的[7 9]。

例如,C icco i n等就认为,对于经济集聚的衡量,就业或人口密度是一个更合适的指标;同时,由于生产率指标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因此以生产率指标衡量集聚经济效应,并不能真实反应规模效应[2]。

为此作者提出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规模作为经济集聚指标,以人均GDP、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经济指标,来衡量城市化集聚经济效应,并利用我国城市数据,对城市规模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以验证城市集聚经济效应。

1 城市样本选取城市规模、GDP和人均GDP数据来源于1998、2004、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2007年城市行政区划和区域分布统计表明,2007年末中国共有地级以上城市287个。

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2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研究中从全国范围内处于5个不同规模水平的城市群中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样本18个,共90个(见表1,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31.36%,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探求中国城市规模效应。

旨在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合理发展的积极意义。

表1 城市样本分布T ab.1 U rban p lots规模类型城市合计/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成都、杭州、石家庄、西安、沈阳、哈尔滨、济南、长春、大连、青岛、太原18特大城市郑州、深圳、长沙、兰州、昆明、南昌、唐山、乌鲁木齐、合肥、贵阳、福州、苏州、江门、南宁、抚顺、吉林、宁波、常州18大城市大庆、厦门、衡阳、襄樊、珠海、保定、柳州、海口、岳阳、呼和浩特、秦皇岛、盐城、扬州、中山、宜昌、镇江、银川、温州18中等城市常德、肇庆、九江、绍兴、威海、潮州、承德、萍乡、德州、莆田、通化、许昌、三亚、嘉兴、石嘴山、景德镇、宜宾、龙岩18小城市钦州、延安、衢州、黄山、朔州、金昌、黑河、嘉峪关、三明、张家界、三门峡、鹰潭、荆门、永州、梅州、梧州、广元、曲靖18总计902 城市规模及其经济效应分析2.1 城市人口规模与人均GDP、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关系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随着城市数量的逐步增多,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有了很大提高。

利用Exce l软件对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我国各地级市人口规模与人均GDP、GDP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如图1 3所示。

结果表明:就城市人口规模与人均GDP而言,不同年份均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人均GDP逐渐增加,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22、0.2636和0.2319;城市人均GDP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不同规模的城市均表现出2007年人均GDP>2002年人均GDP> 1997年人均GDP的规律,且后5年(2002 2007年增长快于前5年(1997 2002年;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呈现出2007年人均GDP增长量>2002年人均GDP增长量>1997年人均GDP增长量的规律,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规模对人均GDP的贡献越来越大;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不同年份城348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9卷市人均GDP 差距逐渐增大。

就城市人口规模与GDP 增长率的关系而言,1997年份和2002年份呈现出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GDP 增长率逐渐增加的趋势;而2007年份呈现出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GDP 增长率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密切,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相关系数分别只有0.1712、0.0374和0.0458;且不同年份的线性斜率均接近于0,说明不同规模的城市在不同年份GDP 增长较稳定,差异不显著。

就城市人口规模与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的关系而言,不同年份均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逐渐增加,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9、0.2360和0.3219;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1997年三产占GDP 比重>2007年三产占GDP 比重>2002年三产占GDP 比重的规律;且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增长量也呈现出1997年三产占GDP 比重增长率>2007年三产占GDP 比重增长率>2002年三产占GDP 比重增长率的规律,说明人口规模对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的贡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