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教材概述《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在对生活的回忆中,暗含了牛汉对童年,对人生第一课的感谢。
荒寒的生活中,父子亲情,同学朋友乡邻情义,上学的乐趣构成了牛汉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些生活,其中的故事,历经几十年后,依然是一笔受用无尽的终生财富。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增强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思路方法本文语言浅易,故事内容简单,通过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多层含义,可以由浅入深,从概述故事内容出发,引入人物身上的真情,进而领悟文章的主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在品读重点语句,品味其耐人寻味的深意。
为了加强学生对特定年代苦难生活的感触,采用同题材文章对比教学,以比较阅读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苦难与人生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多重含义。
2.学会结合作品中的重点语句,从而认识“不能忘本”内在意义。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辩证地看待知识与命运,苦难与人生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之间情感。
(难点)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记忆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导语设计引用导入“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这是现代诗《华南虎》中的诗句,诗人牛汉用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只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
今天,我们将再次学习他的作品,通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来品读这本承载了人生历程中独特感悟的《我的第一本书》。
文本解读1.知识积累(1)字词正音掺(chān)磨蹭.(cèng)脊.背(jǐ)枉.然(wǎng)马鬃.(zōng)迢迢(ti áo)驮(tuó)哄.堂大笑(hōng )哄.骗(hǒng )起哄.(hòng)(2)词语解释苦楚:痛苦。
温厚:温和宽厚。
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达理。
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担当或蒙受;继承。
挥之不去:指(事务)压在心头,无法排解。
磨磨蹭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2.作家作品牛汉,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1923年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1940年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重要成员,代表作有《悼念一棵枫树》,诗集《温泉》,《牛汉散文集》信息筛选1.阅读全文,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
明确:学生互相补充,使第一本书的概念更加清晰。
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是作者的第一本书,那本书经过拦腰裁成两个半本,一半送给了我的同学乔元贞,经过父亲的修修补补,成了补全的两本书,一本送给了乔元贞,一本留给自己,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2.思考一下,围绕第一本书,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明确:文中讲述到了在崔家庄小学教书的父亲,我的祖母,我的同学乔元贞,我的同学二黄毛,父亲自小的好朋友乔元贞他爹乔海,我的老师“弄不成”。
讲述了父亲考我背书让我随他去崔家庄小学念书;我把国文书裁成两半把半本给同学乔元贞,父亲帮我修补好两本国文书可是乔元贞不能上学了最后他挎着篮子四处卖小东西;在学校里我让大狗小狗捣乱课堂教学,“弄不成”罚我立在院中背书;二黄毛连数都数不上来,最后参加了抗日战争死后受到乡里几代人尊敬。
3.从这些人这些故事中,你品到了哪几种情感,哪种情感表现地最为突出?明确:父子之间的,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村邻之间的真挚情感,主人与狗之间的默契和乐趣。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父子之情。
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子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问清原委后,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
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
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
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
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邻村的友好淳厚的情义。
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人狗合演“双簧戏”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动于儿童时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恶劣、生活窘迫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
4.作者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恩劳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你看过卜恩劳的漫画吗?为什么说“酷似”而又“很难笑起来”?学生阅读2-10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明确:介绍布劳恩作品,学生欣赏布劳恩系列漫画《父与子》。
漫画中一个慈父、一个稚子,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使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善良和爱是其中永远不变的主题。
父亲和“我”都善良、富有同情心并且非常重情重义,父子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彼此尊重关爱,这些多像漫画中的那对父子。
而我很难笑起来是因为那一段岁月多么艰苦啊,一本课本要撕成两半,两个聪明好学的小朋友一学期只对着半本书读,一个学期后,聪明的乔元贞因贫困而退学。
合作探究一、这篇文章语言浅显,然而有些句子却耐人寻味,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中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指什么?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学生思考讨论作答(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出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
能从父亲带回来的书中认画,看书中奇妙的东西,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生活的艰辛,让生活显得荒寒,然而正是这些书本中的奇妙,父亲的理解和尊重,同学间,乡邻间的真挚淳朴情义,逗狗玩的乐趣,这些童年中的记忆,是生命最初给我的快乐和梦幻。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本”这里指课本,第一本国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这句话包含着作者对最初的记忆的回忆,有辛酸,有欢乐,告诉我们应该怀着敬爱和珍视之情去铭记过去。
二、问题探究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还特意交代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叫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补叙这点内容?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时他告诉我不能再上学了,这样,“我”把父亲补好的那本书给他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而“我”到条件更好的崔家庄小学读书,上了初中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落后贫困,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作者想要表达对苦难时代的辛酸诉说,对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想让我们去思考生活和人生的关系。
拓展延伸我的第一本书张洁我本以为,这一辈子再无出路了。
永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世人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为贫困所苦,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聪明才智,因为连发现它、测试它、实现它的机会都没有。
那时我已年近四十,心力、体力都不允许我再做片刻的迟疑,但是除了痛苦的人生经验,我几乎是赤手空拳。
大学毕业后二十几年单调的、不让人有独立思考的、等因奉此的小公务员生活,可以把任何人的想象力磨得溜光。
唯有那怎样也不肯死去的对文学的爱好,给我一线希望。
但是爱好并不等于“能够”。
“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以为他们是最不幸的,白白耽误了十年青春。
然而我们这一代人,被耽误的,何止是十年?在文学这一块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土地上,我开始了为时过晚的耕耘。
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我写得很苦,前前后后修改了五遍。
投稿《人民文学》杂志,又被退了稿。
我又将退稿投向《北京文学》。
也是一位女编辑,诗人张志民的妻子付雅雯。
却得到意外的关注,一字未动的发了头条。
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并且在1978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我只有一间房子,晚上为了不影响母亲、女儿的休息,我在厨房的切菜板上写。
在洗衣服时,或是上班的路上进行构思,就这样慢慢地集成了我的第一本书。
当我第一次把稿费交给母亲的时候,我对她说:“妈,我们终于有钱了,您可以不必再去卖冰棍、卖牛奶了。
”母亲哭了。
我要说明的是,我从不歧视卖冰棍、卖牛奶的工作。
相反,我认为凭自己的劳动挣饭吃,比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或剥削生活光彩得多。
我自己因为入不敷出,白天忙完办公室里的工作,晚上还要给工厂缝手套,给工程师抄讲义,以补偿工资收入之不足,母亲正是因为年迈,才从小学教师的位子上退休下来,但是为了帮我支撑这个家,不得不替奶厂卖牛奶,替冷饮厂卖冰棍。
她一生坎坷,自幼丧母,倍受后母的虐待。
结婚不久,又被我父亲遗弃,一个人拉扯着我,吃糠咽菜,千辛万苦才把我抚养大,又供我读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