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7.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2.7 生物的多样性姓名:日期: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水分、温度、光照等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

如沙漠地区的植物根深而叶小或变成刺,以适应干旱环境;热带地区的植物,阔叶常绿、板状根适应多雨高温坏境。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保护色:动物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一致,有利于隐藏自己,便于捕食或逃避敌害。

如变色龙、青蛙的体色。

(2)拟态:动物身体的形状与周围物体的形状极为相似。

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细竹枝就是典型的拟态。

(3)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另外,动物在防御方面还有静止不动(假死)、转移攻击部位、释放化学物质等适应性行为。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之间互相对方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如桃树为蜜蜂提供密源食物,蜜蜂为桃树传粉以便繁殖。

2.食物链关系:一种生物的生存为另一种生物提供食物,协同进化,如,草→羊→狼,任何一方数量的增减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所以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物种的诞生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给人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4.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大熊猫、扬子鳄等。

植物资源:珙桐、银杏、银杉、水杉、桫椤等。

注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的灭绝,也就意味着一个基因库的丢失,这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善待生物,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作业部分】1.青蛙背部皮肤是色,腹部是色,这种颜色与其生活环境的颜色大致相同,称为,有利于青蛙捕捉昆虫和逃避敌害,这是一种对的适应。

你还知道其他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吗?举两个例子:。

空中,伸展身体时便被吃掉,这个例子说明适应性并不是的。

3.竹节虫的外形和体色都像竹子,这是利于它和。

4.大多数生物的灭绝是因为丧失了而造成的。

5.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的息息相关,我们应当保护生物的和。

6.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特别是为了保护和具有代表性的。

7.很多生物在外形上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分析下列生物的特征,判断各属于哪一种类型。

(填选项代号)(1)变色龙的体色能够随环境色彩的变化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2)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3)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A、保护以B、警戒色C、拟态8.下列动物有哪些相应的特点,用线连接起来。

A.鸭嘴兽①能飞的哺乳动物B.蝙蝠②跟人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C.袋鼠③卵生的哺乳动物D.东北虎④我国特产的珍贵哺乳动物E.大熊猫⑤母兽有育儿袋F.黑猩猩⑥终生生活在海洋里G.鲸⑦能捕食鹿、野猪等动物9.在青草丛中的蝗虫的体色为绿色,而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的体色为灰黄色,这种现象的生物学上称为()A、应激性B、适应性C、拟态D、警戒色10.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11.仙人掌的叶化成针状,主要是为了生存于何种环境下?()A、缺日光B、缺养分C、缺水D、温度太低12.下列现象中,属于与水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A、蛾类夜间活动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候鸟的迁徙D、植物向有光的地方生长1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什么是最有效的措施?()A、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B、将动物领养回家C、建立自然保护区D、建立种质库14.下列哪一项不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A、森林面积减少B、环境污染C、生物进化D、生物入侵15.建立长白山、武夷山等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自然生态环境B、发展林业资源C、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动物D、建立旅游点16.20世纪以来,造成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增多B、天敌过多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D、野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差17.我国特有的珍贵裸子植物,并素有“植物中的熊猫”美称的植物是()A、水杉B、银杉C、银杏D、珙桐18.我国特有的珍贵的哺乳动物,俗称“四不象”的是()A、狗熊B、金丝猴C、麋鹿D、大鲵19.对适应的理解中,有错误的是()A、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事实上的适应性B、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不同C、适应都是相对的D、生物永远能适应环境20.下列各项中,不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的是()A、保护不同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B、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C、研究珍贵的动植物D、进行自然保护的唯一手段21.生活在北极的狐跟生活在非洲沙漠里的大耳狐相比,耳朵要小得多,与此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22.哪一种是我国特产的确世界著名观赏植物—“鸽子树?”()A、珙桐B、银杉C、银否D、金钱松23.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是()A、乱砍滥伐,围湖造田B、任意排放生活污水C、使用一次性木筷D、以上三项都是24.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的适应性的例子?()A、缺氧时植株矮小B、秋末树木纷纷落叶C、许多鱼类北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D、免遇敌害时快速奔跑25.“如果因某种原因,桃树周围的蜜蜂大量死亡,可能会影响到桃树的繁殖”这句话所包含的科学道理是()A、桃树的生存必须依赖蜜蜂的活动B、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生存关系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D、这句话只是假设,蜜蜂与桃树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系26.不会造成某些生物生存条件急剧恶化的人类行为是()A、乱砍滥伐森林B、随意开荒C、无了制地排放污染物D、退耕还林27.把四株相同的蚕虫幼苗分别放在4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其中2号和4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

如果要研究光与茎生长的关系,可选择的装置是()A、②和④B、③和④C、①和②D、①和③28.下列哪种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A、大熊猫B、扬子鳄C、珙桐D、衣藻29.雷雨过后,常有蚯蚓钻出地面,这是因为蚯蚓哪一功能受阻?()A、消化B、呼吸C、排泄D、生殖30.我国的、、、等10多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网。

31.洞穴中的鱼类,因终年不见阳光,帮可推论其觉器官可能会退化。

32.生活在南美洲的臭鼬,它对天敌能放出难闻的气体,某种蝶类翅上的斑纹酷似食肉动物的眼睛,能避免鸟类捕食。

这些都是对的适应。

33.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羽毛为纯白色,一到夏天就换成棕褐色,与夏季苔原的班驳色彩很相近,雷鸟羽毛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是一种的表现。

34.以下是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请根据分析回答。

(1)非法捕捉野生动物或滥杀濒危动物的行为称为()A、坏栖息地B、偷猎C、污染D、圈养(2)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个物种将()A、灭绝B、濒危C、可再生D、受到威胁根据数据解释:哺乳动物、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分析造成这些原因的主要和为有哪些?(4)画图:画一个可以比较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条形图。

纵轴表示每一种动物的百分比,横轴表示各种原因。

35.白天,沙漠中的蝎子往往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避役(变色龙)会随环境改变体色,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什么?36.根据你的日常生活知识,推测飞蛾和蚯蚓对光分别表现出何种行为?此实验说明:(1) (2) 38.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甲现象是当胚芽在生长中受到单侧光照射时,会。

(2)图乙如果,胚芽就不生长也不弯曲。

(3)图丙将胚芽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胚芽将。

(4)图丁用锡箔小帽遮住胚芽下端露出尖端,胚芽将。

(5)比较图甲和图乙,这两个实验的不同条件即变量是。

(6)比较图甲和图乙,这两个实验的不同条件即变量是。

39.如右图所示,在一个玻璃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放入其中,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放置几天等种子长出芽和根,再过几天将瓶横放,观察现象。

该实验现象是当玻璃瓶正立里,根向生长,当玻璃瓶横放时,根向生长。

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40.阅读下面的资料,试解释桦尺体色变化的原因。

贡格兰西北部的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

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在这一地区采集了数面只桦尺蛾标本,发现大多数桦甸市尺蛾的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

100年以后,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层层煤灰把树干染成黑色。

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来此采集桦尺蛾标本,他们惊讶地发现,在这次采集的标本中,深色桦尺蛾成了多数,浅色的成了少数,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一些生物学家来些地考察,他们先把数量相等的浅色和深色的桦尺蛾同时放在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发现一群爱吃桦尺蛾的鸟儿飞过后,浅色的桦尺,浅色的桦尺蛾所剩无几,而大多数深色桦尺蛾都躲过了灾难。

现在,你能解释桦尺蛾经过100年的变化,体色改变的原因吗?30的坡度在一侧为玻璃的箱子内堆好(如右图所示),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在其41.把泥土按中A坡上种上草皮。

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分别对两个坡面洒水。

两个坡面的水流动和水沟的汇水情况如下表所示:请回答:(1)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流失。

而裸露的地面没有的保护,就容易发生。

(2)水土流失现象往往与人们的等不合理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这些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3)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洪水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灾后,我国政府决定严禁砍伐长江上游的天然林,几万林业工人由伐木者变为育林者。

这项措施对上游地区来说,主要是为了()A、改善大气质量B、降低当地气温的日夜差,从而减少洪灾C、保护当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D、改善植被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