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发表时间:2012-12-07T09:59:09.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符新建[导读] 观察补中益气汤在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中的临床疗效。

符新建(广昌县人民医院 344900)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在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36例,每日一剂,10天为一个疗程。

结果补中益气汤在治疗有效率和缩短病程中有非常显著地疗效,总有效率为98%。

结论本方治疗本病能提升中气,促进眼肌力恢复,改善症状。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补中益气汤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间神经递质传递障碍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的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的横纹肌无力收缩,即以出现眼肌下垂,吞咽困难,咀嚼无力,肢体软弱,活动后极易疲劳,经休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为特征。

各年龄段男女均可发病,青春期至40岁之间发病者以女性为多,为神经科常见病。

早期多为一侧,晚期时多为两侧。

该病属祖国医学“痿证”范畴,单纯眼睑下垂型中医称“睑废”、“睢目”“上胞下垂”或“侵风”“目睑下垂”。

本篇主要论述的就是眼肌型,中医称“睑废”。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病患,均用西医方法新斯的明或腾喜龙试验明确诊断。

患者年龄最大58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27.6岁;男10例,女26例;病史最长5年,最短3天。

均具有眼睑下垂,晨起稍轻,午后加重,不耐疲劳,伴仰视或抬起眼皮而视,或伴斜视、复视、眼球固定而不灵活,四肢倦怠无力,少气懒言,气短胸闷,舌质淡,苔薄白,脉弱等发病特点。

睑垂局限于单侧27例(多为单纯性上睑下垂),双侧睑垂9例。

全部病例均经疲劳试验,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电刺激试验或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确诊处于发作期。

大部分都经过西药治疗,但疗效较差或复发。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内服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组方如下:黄芪20g、党参12g、甘草3g、柴胡8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7g、升麻15g。

每日一剂,水煎服,10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标准
治愈:眼部症状完全消失,眼肌恢复正常,矫正了复视与斜视症状,眼球活动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

有效:眼部上睑下垂明显好转,基本改善复视,斜视与眼球活动障碍的情况。

无效:服药3个疗程眼部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补中益气汤对眼型重症肌无力有显著疗效。

结果
36例患者共42只眼,治愈的为35只眼,有效的为17只眼,无效的为1只眼,总有效率98%。

讨论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临床常可见到,中医的“睑废”、“睢目”与之颇合。

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主运化水谷精微,眼胞属脾胃所司,肌肉赖水谷精微所化之气血的濡养,才能丰满强健有力,运动自如。

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水谷不化精微,气血无以一荣,致眼胞无力,宽纵不收;脾虚则气不运而湿不化,湿胜凝聚,目胞络脉失和,到眼脸肿麻不仁,重垂无力;脾虚累及肝肾则现复视、斜视、眼球转动不灵。

诸症合参,其病位在肌肉,主症为无力,病机重点在于脾虚,络脉失和。

在目前西医对重症肌无力没有特效的疗法,临床运用采用强的松,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只能治标,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所以在好转不久后复发的病例不少,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较大。

而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明显,出现的复发少,并且无明显副作用。

该病属祖国医学“痿证”范畴,《内经》对痿症的记载很详细,并在《素问﹒痿论篇》中作为专题论述,涉及痿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痿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多由于脾胃虚弱,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气血,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而产生肢体痿弱不用。

由此,《内经》认为治疗上要“独取阳明”,以健脾益气为主的治疗方法。

又《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滋养身形,荣以肌肉也”。

这也说明了脾胃的调节者全身肌肉功能是否正常。

脾气充健才能使眼睑开合有度。

反之,则眼睑抬起无力而下垂。

在辨证治疗中脾胃气虚随症加入山药,茯苓等;眼胞微肿,加苍术、茯苓以胜湿。

脾肺气虚型,加防风,浮小麦等。

脾肾气虚型加枸杞,杜仲,肉苁蓉等。

方中黄芪为君药,起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作用;党参,白术,甘草为臣,起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作用;陈皮为佐,调理气机,当归起补血和营作用,升麻柴胡为使升举清阳。

本组患者,经治疗3个月后,除1例外,都出现了好转。

在治疗中疗程要足够,疗程越长,复发率小,疗效也越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宇,王红梅.《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年第04期.
[2]王颖维,金文亮.《现代中医药》2008年02期.
[3]黄洪飞,沈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4年第0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