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03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04 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1、父母的影响 2、教师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媒体的影响
05 概念
女 子 气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高
双性化
女子气的 性别类型
男子气和女子气是指男女在个性方面的 差异,有时称为第三性征。 第三性征的男女差异,早在儿童早期就 已经显现,直到青少年期才为个体所意识, 内化并趋于明朗。
02 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1、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
2、父母性别行为的影响
3、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4、同伴影响
02 心理人类学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研究方法:强调心理实验研究同人类学的自然主义的 调查与现场研究相结合。
米德指出: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人格特性或角色扮演 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定型的。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b.认知
男孩 强 感知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逻辑思维 女孩 早
表现 年龄倾向 创造能力 智力差异擅长方面 记忆 思维
语言 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思维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c.社交情感
表现 兴趣 攻击行为 合作方法 交往 男孩 事、物 肢体攻击 与竞争关系 同性 女孩 人 语言攻击 表示关心与帮助 同性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
TEAM OF 无敌是多么寂寞
主讲人 资料搜集 PPT制作 王雁羽 张妤杭 屈 琦 张紫欣
李千惠 伍艺杰
01 对差异的理解 目录 03 生物因素的影响 05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性别定型化理论
02
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04
01 概念
性别差异的表现
差异是指平均的差异,而不是所有女性对 所有男性的差异。 即使两性间存在差异,可同时又有很大的 相似性。 差异的产生有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行为因素。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a.身体和动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孩 早 高
表现 男孩 发育早晚 出身体重 较长、重 (出生时)痛的敏感性 (一生中)对疾病敏感性 高 性别隐性疾病 常见
02 柯尔伯格的性别恒定论
柯尔伯格在1966年,提出性别定型化是认知发 展变化的结果,并提出了性别化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①基本的性别认同 ②性别的稳定性 ③性别坚定性
性别定型化理论
02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也用儿童对性别的认知来解释性别 定型化,一旦儿童获得了性别角色图式就会按照这种 图式来解释世界上的事情。 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同一是性别化的中心任务, 有两种重要的性别图式: ①组内和组外性别图式 ②自身性别图式 这个理论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作 用,也十分重视儿童自身构建性别图式的能动作用。
低
男子气的 未分化的 性别类型
高
男子气
低
05 社会现状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在中国高校中,“阴盛阳衰”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05 思考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Q:现在的学校或社会有没有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 具体有什么表现? 你如何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