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感教育论纲

情感教育论纲

规整和控制孩子的过程。教师要创造教室里的文化氛围,有 相互关心、尊重、友善、鼓励的气氛特别重要。有了这种气 氛,孩子的表现一定是积极的与教师相互合作。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有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人,教
育劳动才是有意义的。
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 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一般而言,教育 是以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为目的,因此,教育是最讲教 育爱的。而且在我看来,教育的这种本质属性也规定了 教育爱所具有的无私性、无差等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教育爱的无私性就意味着它是一种真正的不求索取的全 身心的投入。所谓无差等,就意味着这种爱是面向全体 学生和与人的发展、与教育有关的全部事务的。它突出 地表现为一种有教无类的爱,不管学生的天资如何、学 业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以学生原有的起点为起点, 帮助他们成人和成材。至于恒常性,就是指这种爱既是 伴随教育者的全部职业生涯,也是伴随着受教育者的全 部学习过程的。
“道德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比如只有在‘爱’的 环境中,才能感受爱,才会认识爱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学会爱。要学会爱人,首先他应该得到爱。所 以我们应该给予人信任、关怀、尊重和理解的环境。 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道德是快乐的,而做道德教育 的人是幸福的。”
通过阅读全书,我才明白本书并不是探讨如何以情感作 为教育手段去推动教学和教育活动,而是论述为什么和 如何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对其施以 教育影响。以下是我对书中的一个整体认识: 情绪发展是个体成熟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人 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 熟的。 对教育要作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离 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 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 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 的内在尺度,才是教育走向创造、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 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 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 功能状态。 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人的情绪机制参与人的对 象化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全部过程。当把活动概念作为全部教育理论 和逻辑起点时,情感教育显然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 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这篇著作还详细地从多种角度分析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建构、情感教 育的内存过程以及当代与情感教育有关的几种教育模式。文中的分 析论证既有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理论知识,还有作者重要的 教学经验体会。读完后我深感在小学教育中更加要注重对小学生的 情感教育,在当前这个时代,情感教育甚至比认知教育还要重要。 不过在阅读这本著作时,我也深感作者渊博的学识,使我的理论基 础不足尽显,今后我一定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多多阅读教育学、心 理学等国内外著作,站在教授的肩上,倾听教授的声音,这样才能 使自己成长得更快。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基本完善的品德的人。这样的
人才能使社会持续和谐地发展,使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
☆孩子的品德发展是弥漫和渗透在孩子的整个生活中的。他
要在生活中找到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找到和自己的联系, 这是个人德性发展的根基,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教师不能以道德真理的权威自居,把道德教育当作教训、
朱小蔓
1947年出生,197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中 文系毕业,1988年在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 系获哲学硕士,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 育系获教育学博士。1992-1993年在莫斯 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 在大学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及 管理工作三十三年,期间曾任安徽师范大 学中文系助教、安徽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 党委宣传组组长;南京铁道医学院团委书 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列主义教研室 副主任、德育教研室副主任;南京师范大 学教科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1996 年至2002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主管 教学工作。
对话性著作《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获中 国教育图书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 奖,主持项目《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获教育部 师范改革项目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江 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教授、教育学一级学科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北 京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同时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名誉主任、教 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 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副会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韩国教育开发院项 目评审委员、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年以 来,应邀在俄罗斯、保加利亚、日本、韩国、泰国、美 国、英国、瑞典等国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大 学及教育研究机构做专题学术报告。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哲学、情 绪、情感发展与教育、教师教育。目前主持国 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中外合作项目六项。主 要有:《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研究》 、 《义 务教育“新三片”均衡发展研究》 、《基础教 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参与并合作主持 教育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教育公平问 题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与 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合作主持《20~21世纪之交 中俄教育比较研究》,已分别出中、俄文版。 合作专著、合著和主编二十余部学术著作,发 表论文百余篇(包括英文、俄文、日文)。专 著《情感教育论纲》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与日本福冈县立大学合作,作为中方主持人主持日本文 部省项目 朱小蔓 《社会变迁与中国苏南、苏北教育模式》;与英国沃里 克大学教育研究所合作,研究情感教育;与香港教育学 院基础教育学院合作,研究公民教育;2004年以来,作 为中方主持人,与俄罗斯联邦教科院合作,完成《20作品,以中、俄文分别在两国出版。多年来,应邀 分别在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美国、保加利亚、 英国、瑞典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参加学 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个人专著《情感教育论纲》,获江苏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 著作《反思与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 式理论研究》 ,获教育部师范基础教育 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对话性著作《教 育的问题与挑战》,获中国教育图书二 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 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专著《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和论文《情感教育的意识与机制》分别 获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编《独生子女家庭素质教育》丛书获 江苏省政府“五个一工程奖”。
1992年以来,主持《教育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德育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 论研究》、《中学情感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小学教 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基本 理论的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的研究》、 《各级各类师范生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各级各类 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研究》、《新三片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等多项 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发表论文130篇、个人专著和 主编专著20余部。 1995年以来,担任博士生导师,为博士生开设 《教育哲学专题研究》、《道德与道德教育哲学》、 《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教育实践的哲学思考》 《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2001年以来,指导博士后 研究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