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摘要:中国歌剧从无到有,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
新时期下,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要对中国歌剧进行现状的分析审视,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着自身的优势所在,在新的的时下,取得更好的发展,让中国的歌剧能够在世界乐坛上占有重要的低位。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策略艺术之所以有国界和民族之分,就是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其艺术创作,是有着各自艺术特色的。
这种个性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世界艺术花园的多姿多彩。
作为歌剧来说,一方面,歌剧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跟中国戏剧艺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一百年中,我们欣慰地看到这门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生根到发芽,从开花到结果。
音乐工作者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中国原创优秀歌剧;音乐表演者们用他们各自扎实的演唱和表演功力,塑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歌剧人物形象,而音乐教育者们则默默奉献着,培养出了大量的中国歌剧表演人才,可以说,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从创作到表演,到人才培养的较为完善的体系。
但是毕竟,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别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较之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歌剧研究者最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期下让中国歌剧再迎来一次辉煌,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能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充分正视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新时期新环境下发展的优势之所在,然后扬长避短,鼓足干劲,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的歌剧,不但能够满足本民族人们群众的欣赏需要,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1.创作理念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创作虽然在创作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众多作品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更不用说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中国歌剧的身影了。
究其原因,创作者的创作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没有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中国”二字上。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曾经表示,要想出精品,出能够叫响世界乐坛的作品,就要创作出“中国歌剧”,具体说来,就是要有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创作手法、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情感表达和中国的音乐灵魂。
在各种文化交融日渐繁荣的今天,一些创作者似乎在创作中迷失了方向。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创作环境相对封闭,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今有了一个开放的新环境,很多创作者却在多种选择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该作何选择,致使创作出来作品民族性尽失。
对于此,无论是普通的歌剧欣赏者还是歌剧工作者,都是难以接受的。
2.大众审美取向方面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凡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现实生活,和人们群众审美水平相一致的作品。
拿一些经典的歌剧来说,歌剧的故事本身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也愿意看到用歌剧来展现这个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艺术效果。
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他们愿意主动地在歌剧版本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审美认同。
这也是当时这些经典歌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但是今天的歌剧创作在大众化的审美倾向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缺失。
一方面,创作者们在创作中,过于追求歌剧的外在效应,力求推陈出新,本意是好的,但是却不自觉地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专业创作手法的运用不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歌剧在冲突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候,音乐的创作却很单薄,致使歌剧整体的观赏性大大下降,也就与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偏差。
3.市场营销方面歌剧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观众,没有了观众,歌剧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特别是在文化市场化的今天,要想让歌剧的发展,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市场的培养和营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从歌剧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逐渐改变,很多创作者创作目的有了很大变化,创作不是为了歌剧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审美需要,而是掺杂了太多了名利因素。
这种心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离生活和观众越来越远。
而没有好的作品,或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观众们都不知道,或者不喜欢看,就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种创作和排演之处就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市场宣传和推广,使得中国歌剧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优势分析从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发展来看,尽管形式不容乐观,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度还是好的,而且作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来说,还有着自己多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之所在,这给中国歌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1.创作理念的优势通过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各种创作理念的融合是我们创作的优势之一,前文中所提到的创作理念方面的问题,不是说我们不具备这种优势,而是没有将这种优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方面,歌剧本身是一门外来的艺术,百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创作融合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给创作者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平台,让创作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唐慧霞戏剧・19・国外的歌剧创作。
而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作品,秉承着充分融合和借鉴的理念,使得作品在世界乐坛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例如谭盾、瞿小松等人的作品,都在国外的舞台上有了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更加认识到了发展歌剧事业的重要意义,先后成立了各种歌剧研究机构,定期召开歌剧艺术节和研讨会等,为全国范围内的歌剧创作者,提供了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事实证明,只要是创作者能够在保持中国歌剧属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融合与借鉴的光荣传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一定能够创作出具有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2.创作素材上的优势歌剧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这种综合性,就是各类文化的综合,如戏剧、文学、舞蹈等,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古国,各种文化灿烂悠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谓是中国歌剧创作的素材宝库。
首先是多元的地方民族文化取之不尽。
国外很多经典的歌剧,其素材都是来自于本民族一些历史故事或传说。
这方面来说,中国的创作者无疑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拿上个世纪60年代的经典作品《刘三姐》来说,就是取材于广西地区有关“歌仙”的传说。
近年来,很多创作者也从这个方面入手,例如前几年大获成功的《木兰诗篇》,就是取自于妇孺皆知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还有《屈原》《霸王别姬》《秦始皇》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之所在,音乐创作中民族性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借鉴和使用。
被誉为中国歌剧创里程碑的《白毛女》,其多个唱段,都是以河北、山西等地的民歌作为素材基础的,很多唱段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
新时期的歌剧音乐创作,还要秉承这一优良的传统,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借鉴和使用。
最后是丰富戏剧素材。
中国的传统戏剧和歌剧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在外国人看来,戏剧就是中国的歌剧。
作为中国的歌剧创作来说,一方面可以从戏剧艺术中发掘素材,将很多优秀的戏剧,用歌剧的形式予以全新的展现;另一方面,戏剧艺术本身所独具的艺术特征,如唱腔、动作等,也能给歌剧创作很大的启示和借鉴。
3.市场营销优势我们在忧虑歌剧市场的培养时,往往都忽视了这个问题辩证的一面。
中国歌剧普及和市场完善难度大,但是中国却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选取好了切入点,采取合理的宣传带动措施,就能够培养出忠实的歌剧观众群,而得益于中国的人口优势,这个群体的绝对数量将是相当巨大的。
重点是如何选取这个突破口的问题。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身份的人群,是可以作为歌剧宣传和普及的突破口的。
首先是在校的大学生。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高校的活动,歌剧是其中的一支主力军。
很多大学生在歌剧鉴赏中,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演出结束之后,经常主动去学习一些歌剧知识。
大学生们是时代的骄子,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他们对于歌剧的认识,无论是从他们的年纪特点还是文化经历上来说,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层面。
而且大学生们都来自于全国的各个地方,以后的工作也是全国各地,走到哪里,就会把对歌剧的喜爱带到哪里,从而为普及歌剧做出一定的贡献。
其次是知识分子队伍。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知识分子的规模越来越壮大,他们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各种较高层次的知识积累,遍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并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从历史的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知识分子审美意识的加强,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歌剧来说,他们对于歌剧的接受速度要比一般人更快,且一般都具有较好经济能力,能够带动其他人对于歌剧艺术的喜爱。
三、中国歌剧发展的大方向1.继续坚持中国歌剧的民族性民族性的坚持和表达,是歌剧艺术能够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关键之所在。
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唯有对于民族性的坚守,才能保持住中国歌剧最本质的特色。
上个世纪中,很多经典的歌剧,都是民族性坚持和表达的典范。
通过民族性,首先消除观众对于歌剧的陌生感,让之前没有接受过歌剧的观众愿意贴近观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各种民族性的表现手法,让观众获得相关类型的全新的审美体验。
同时,中国歌剧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有民族的特点,这正是中国歌剧在世界乐坛上立足的根基之所在。
2.理性对待中国歌剧的世界性歌剧本身就是一门外来的艺术,所以融合和借鉴是其本身就带有的特征。
我们强调民族性,并不是一种狭义的民族论,即除了本民族之外的东西都是糟粕。
事实上,没有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没有歌剧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没有西方作曲技法的成熟和完善,也没有中国歌剧创作。
而且很多优秀的中国歌剧创作者,已经用他们的作品充分证明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完美融合。
所以说,一方面,要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对世界各国优秀的歌剧文化予以借鉴;另一方面,这种借鉴是一种有选择的借鉴、融合的借鉴,在这种理念推动下,中国歌剧才能真正获得世界性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众多外来的艺术中,歌剧艺术的发展并不是最快的,当然这其中跟歌剧自身的艺术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中国歌剧进入当前的迷茫时期,也是其谋求更高更快发展的必经阶段。
真正成功和堪称经典的艺术形式必须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要被更多数的观众所理解、所接受、所喜爱、所推崇,才能保持健康长久的生命力。
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国歌剧几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总结出其中的经验。
那就是创作者要心怀祖国和民族,深入生活,深谙歌剧的创作手法,大胆地进行各种创新。
同时,新的时代发展环境下,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勇于面对,战胜它,这种挑战就变为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