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日益增强,大学生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本文通过各方面的调查与整理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了客观、全面的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益的解决方法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问题;对策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媒介素养的解释各不相同,美国学者霍布斯曾说过,媒介素养是个有一千个名字的孩子:美国学者称其为媒介素养、欧洲则称为媒介教育,香港学者认为传媒教育是一个更加专业的称呼。
称呼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在关于媒介素养的解释中,其核心内容大家还是普遍接受的,包括批判、认识、利用媒介,获取并传播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一种公众使用、分析、评估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上个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发起,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素养教育就像是一款适销对路的商品,在全球开始广泛的“销售”。
首先是弥漫到了欧美,而我国在上世纪末才开始媒介素养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都远远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已经将我们的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包围起来,几乎可以无限制的满足人们的所有的感官需要,使媒介传播信对社会产生全面的影响,各种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维的利器,在悄无声息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思维模式。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兴力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公民十分重要的基本素养之一,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
催促着德育工作者尽快的寻求提高大学生媒介素质的新办法与新途径。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作为信息时代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媒介在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商品,各大媒介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竞相争夺其中带来的巨大利润。
以互联网这种新兴的媒介为例,有调查数据显示,现如今有百分之七十的网名的年纪集中在15-24岁,而这个岁数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信息时代,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大学生作为此种媒介消费的主力军,成为了其争夺的对象。
那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这场争夺战的大学生们,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媒介社会功能认识不清虽然相对于其它一般大众,大学生对媒介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媒介及媒介功能并不是十分的明确。
媒介具有强大的、立体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器,监察着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化,时刻起着社会关系的协调作用,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与教育的承载器,并时时提供大众消遣与娱乐。
以上提到的这些功能,在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社会,娱乐功能技压群芳,发挥到了极致。
于是一些适应年轻人需求的娱乐节目竞相亮相,各路明星频频登台,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占据着各大媒介的巨大篇幅。
甚至,很多大学生将大众媒介当成是供人消遣娱乐的而已,完全忽略了他们本应该具有的更重要的功能。
即便是有一些大学生认识到媒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但是,这也只是凭主观的感性认识得到的,缺乏理性的思考,是相对来说浅层次与低水平的。
(二)、媒介信息无法辨识另外,对于媒介信息的辨识情况,为了更具有说服力,我用一组调查报告的数据来说明:近6%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上的信息都为真或者假,超过30%的学生认为媒介作息多数为真,50%左右的学生认为媒介所发布的信息一般为真,剩余还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媒介上的信息只有少数是真的。
[1]我们以新闻为例,新闻是现实的描述与重构,而不会对现实只做完全一样的反映,新闻是那些新闻工作者通过自身的理解以各种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加工与整理。
他只是记者们给我们提供的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媒介这样构建的媒介真实永远不可能将其当作现实真实。
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没有良好的分析和辨别能力。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同时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也包括大学生对于媒介、对人及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
而这些正是在长期媒介接触中大学生所处的这种“拟态环境”当中所缺失的。
(三)、大学生对媒介道德的认识比较模糊呈现低俗化态势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媒介道德的认识很模糊,诸如书籍出版、知识产权和网络管理这一些方面的内容知识极其缺乏。
以2011年的春节晚会上以唱汪峰的歌成名的“旭日阳刚”为例,由于未经歌曲的著作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频繁演唱他的歌曲,构成了侵权,对汪峰本人的名誉及利益会有一定的损害,而对于他本人提出的不允许“旭日阳刚”再唱《春天里》很多的大学生对其发起攻击,认为其是“小气”,“嫉妒”等,从他们的评价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知识维权意识相当的淡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另外,以福州大学生城为例,现在每个宿舍都可以轻松的安装校内网络,基本上每个宿舍至少有一台电脑,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这种自由的宽松的上网环境必然使得很难控制充斥于各大网络的色情信息。
虽然33.4%的学生认为媒介中所表现的暴力对自己“没影响”,但是仍有66.6%的同学认为大众媒介上的色情、暴力等信息对自己有影响甚至影响很大。
[2]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有调查显示,媒介发布信息的这一过程,大一到大四的同学了解的呈递增趋势,这说明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之后由于接触的时间周期的变化,通过自发的接受及了解到了媒介知识,更加清楚媒介动作的各项流程。
因此,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一定要从新生入学就着手开始培养,而不是推到大二以后作随意的指导而已。
2011年,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以社会和媒介的双重转型发展为突破点,全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媒介接触、评价,期待的特征、媒介发展的现状和大学生在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这一点,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的中上层知识分子,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将来转变为国家栋梁人才。
(一)、通过学校教育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工作1、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课程和公选课程,从学校教育层面对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培育,从理论上提升学生对媒介的使用、评价与批判能力。
大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走出了实用的范围,面对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媒介世界,很容易迷失在各种媒介创造的“拟态世界”里。
正如他们明明知道数字游戏却一味沉迷于网游,不顾正常学业,逃课,旷课的同学时有发生。
因此,通过这种专业性的教育与培养,课程可以从锻炼及培养他们了解新闻的习惯开始,讲解媒介的基本知识,其本质,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和制作能力,使他们在受到媒介素养教育当中,能够很好的使用自身所具备的媒介素养为自己服务,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校教育灌输媒介素养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首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采取因时制宜的方法一步步推行媒介素养课程,在综合类的院校可以以部分相关专业为先锋队,强化媒介素养知识,时机成熟后再向其它学院提供知识及技术支持,开设全校的公选课或必修课。
2、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讲座,可以将媒介的各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分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讲座。
邀请一些传媒领域的教育专家、学者及传媒的业界人士到学校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用大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引导其充分的思考媒介对他们的学习及生活的影响,这样的交流与沟通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对媒介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各个领域的媒体工作者也可以从这种交流与沟通中找出当代大学生对大众媒介使用、评价等的状况,并以此为基础为其量身定制相应的媒介政策,起到了相辅相承,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
3、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媒介素养的教育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高校也以素质教育为依托,积极的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及课外活动等。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广播台、校报、校刊,这些可以成为高校面向学生进行媒介知识宣传和培训的阵地,发动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校内媒介的运作中去,以获得关于媒体的切身体会。
以校内媒介为依托,发动学生举办各种活动,邀请新闻媒体业界人士或者新闻人物参与活动,与学生们面对面聊天,制作节目或共同完成新闻报道,这样,学生们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基础,有效的增加对媒介素养的感性认知。
同时,校内的学生社团也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社团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论坛和制作展板等来宣传和传播媒介素养知识。
4、校园与社会媒体对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媒体当中去,直接参与到整个新闻信息的制作,那么,他们对于媒介产品的制作流程、传媒的运作方式等都能够有自己的切身的体会,这样便能够教学相长,对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有更加准确与理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
5、以提高信息素养为手段促进媒介素养教育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1nformationLiterac y)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已被放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种素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Paul.Zurkowski 于1974 年提出的。
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及技能”。
美国图书馆学会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找到评价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能力较强的人知道如何学习,因为他们了解知识是如何组织的,知道如何找到信息。
他们能终身学习,因为他们能发现所有与自己职责相关的或决策所需的信息。
而这种强大的学习和寻找新信息的能力能够促进他们从众多的媒介信息当中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不是迷失于其中推动自我。
我们发现从中小学开始就陆续有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大学期间也有信息技术这类的科目,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没有本质的提高,大部分的学生以通过计算机一级为目标,而与媒介相关的人文和媒介道德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却很贫乏。
使用电脑大部分时间是为了上网娱乐、了解生活资讯,所以,高校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相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先行了一步,应该走得更稳更远一点,重视人文与科技的并行,通过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媒介素养的融和,为媒介素养教育打好坚强的基石。
6、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