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升初语文衔接

小升初语文衔接

语文: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7讲——现代文阅读拓展一、学习目标:如何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语言的敏感性和机智性二、学习重点:如何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语言素材、训练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三、重点讲解:(一)抓住关键句、段,领悟内容主旨,分析表现手法1、相关知识⑴文学体裁的分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⑵记叙文阅读的常见文学体裁:散文、小说2、散文概述散文:叙述的内容真实;故事情节不够完整;不注重叙述,注重议论和抒情。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还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主旨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具体分析小鸟,你飞向何方(节选)赵丽宏①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来到了我的沉默的鸟巢里。

②我喜欢泰戈尔的诗。

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嫩的手指翻得稀烂。

那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③《飞鸟集》破损了,我渴望再得到一本。

然而,“文化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

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暗红色的灰烬在火光里飞舞,飘飘洒洒,纷纷扬扬。

我仿佛看见老态龙钟的泰戈尔在火光里站着,烈火烧红了他的白发,烧红了他的银须,也烧红了他的朴素的白袍。

他用他那冷峻而又安详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看着,看着,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④我还是喜欢泰戈尔。

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

“诗人的风,正出经海洋和森林,求它自己的歌声。

”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又古老的森林……⑤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了: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

结果,当然叫人失望。

但,我发现,有时还会有几本“罪当火烧”的书出现在书架上,或许,这是出于店员的粗心吧。

于是,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

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⑥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

随即,我又紧张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

挤夺着《飞鸟集》的一片绿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扬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⑦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

这是一只瘦小白皙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

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⑧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

(A)还是她开了口:“你也要它吗那就给你吧。

”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

⑨我的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于是,我轻轻问道:“你知道,这是谁的书”⑩“谁的书!”(B)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胡子的印度老爷爷。

我喜欢他。

”说罢,用手做着捋胡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

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了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11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呵!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年轻,我还是懂得这一点。

(C)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没等我作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

我只看见她的背影:(D)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1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1. 《飞鸟集》是作者非常喜爱的书,文章也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概括事件发展的过程。

失书→→→得书2. 题目中的“小鸟”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联系全文写出小鸟象征了什么。

3. 作者在第③段中展开想象,描写了泰戈尔老人面对《飞鸟集》被焚烧时的神情,其作用是什么4. 阅读⑦~11段,找出文中画线的语句,按要求完成下表。

5. 分析下面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6. 十年之后,作者与小姑娘在旧书店再次相遇。

请发挥想象,写出他们相遇时的情景。

(100字左右)参考答案:1、失书→找书→争书→得书2、小鸟既象征《飞鸟集》,又象征小姑娘,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美好事物。

3、借泰戈尔老人神情的变化控诉那个时代对文化的破坏、对美的摧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怒。

4、5、(1)表现了在特定时代,作者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书时的意外和惊喜之情。

(2)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小姑娘美好纯真心灵的赞美。

6、略。

评分:可从能否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想象是否合情合理、语言是否通顺流畅等方面酌情给分。

共4分。

E. 推动情节的发展。

⑷作品主题的挖掘①命题模式A.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B.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C.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②解题思路A.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B. 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C.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⑸写作技巧分析①命题模式A.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B.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C.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②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3. 具体分析烛心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指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

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

”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

”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李丰春/文)1. 本文所设置的悬念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本文第四段是什么描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请写出主人公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根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展开想象,续写小薇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如何接待了小男孩等,想象要入情入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第三自然段内容。

2、心理描写3、小薇和小男孩的妈妈。

小薇的性格特点是处世冷漠,多疑,以致误解小男孩的来意。

小男孩妈妈的性格特点是热心肠,与人为善。

4、猜疑反感拒绝顿悟惊服愧疚。

5、略。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5分钟)一、散文阅读村路怎能不弯呢①村路怎能不弯呢②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

③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

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乎乎的。

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

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

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花样的脚迹,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

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④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呢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

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

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

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

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

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

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

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

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

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

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

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只不过它不会说而已。

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

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个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

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个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

又遇到了人家的菜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菜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于是再弯一弯吧。

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祖老人家的睡眠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