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桥梁工程上行式移动模架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吉图珲客专JHS VI标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
2作业准备熟悉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使用说明书,了解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注意事项。
平整移动模架拼装与临时存放场地。
准备好移动模架拼装所需材料及机械。
3技术要求上行式移动模架主要特点为:承重的主梁系统位于桥面上方,外模系统吊挂在承重主梁上,主梁系统通过支腿支撑在梁端或墩顶上。
过孔时外模系统横向开启(或打开)以避开桥墩。
外模系统随主梁系统一同纵移。
支腿可自行向前倒装。
上行式移动模架占用桥下净空小,对低矮桥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且施工首跨和末跨或跨连续梁施工更方便(不需拆除主梁),能满足通过高压线等障碍物的净空要求。
短距离转场方便,拆除外模系统可直接通过隧道。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工艺移动模架法制梁施工工艺框图见图14.2移动模架组拼移动模架拼装顺序:搭设支架→安装后行走机构及后支承→安装主梁→安装中主支腿→拆除支架→安装导梁及前支腿→安装挑梁及吊挂外肋→安装模板。
图1 移动模架法制梁施工工艺框图步骤1、拼装临时支墩,每个临时支墩承载力为50墩,安装后行走机构和后支撑机构。
步骤2、按顺序吊装1#主梁、2#主梁、3#主梁及连接系步骤3、安装中主支腿步骤4、按顺序吊装4#主梁、5#主梁、6#主梁及梁端连接系步骤5、安装挑梁、分段吊装吊挂外肋及外模系统移动模架系统拼装时要求各部件之间连接可靠,拼装完后要通过认真地全面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并试压后方可进行上部施工使用。
4.3移动模架预压移动模架在安装完成第一次使用前,通过预压消除非弹性变形,确定弹性变形值并据此进行预拱度设置,同时检验模架的安全性能。
4.3.1试验目的a为确保箱梁现浇施工安全和质量,准确掌握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模架工作的实际挠度和刚度,施工前,根据有关规范和要求,须对移动模架进行现场静载试验。
b通过模拟造桥机在箱梁施工过程中的加载来分析、验证造桥机主梁框架及其附属结构的弹性变形,消除其非弹性变形,检验主梁的安全度,测算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根据箱梁张拉后的上拱度,再计算出移动模架底模的预拱度。
以此来指导混凝土分层浇筑的顺序。
4.3.2试验方法概述试验方法就是模拟该孔砼梁的现浇过程,进行实际加载,以验证并得出其承载能力。
该试验方法不同于起重机械:因为其载荷是顺序逐加的、且观测时间(或卸载时间)长达24小时。
当完成100%荷载加载,4小时之后需要观测一次,12小时之后需要观测一次。
4.3.3试验前的检查a检查造桥机各构件连接是否紧固,机构装配是否精确和灵活,金属结构有无变形,各焊缝检测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b检查造桥机的立柱、脱架及主梁框架与桥墩之间的锚固是否牢固,安全设施是否齐全、可靠。
c照明充分,警示明确。
d即完全模拟浇注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只有全面检查合格后方能进行试验工作。
4.3.4载荷准备:关于载荷:根据前述现场计算模拟施加的总载荷约900T。
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载荷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砂子:砂子用若干编织袋装成。
钢筋:钢筋置于砼梁腹板处的。
4.3.5试验步骤流程试验准备(技术交底、人员、机械、材料等)→移动模架造桥机按设计安装就位→模架全面检查→观测点布设标记→分级加载→观测读数记录全面检查→稳定静置观测读数记录全面检查→卸载→观测读数记录全面检查→稳定观测读数记录全面检查→观测数据整理、分析→试验结果报告→整修调整模架待使用。
4.3.6加载方案及加载程序:A:加载程序加载分以下几个步骤:a加载过程共分三级:0——50﹪——80﹪——100﹪--110%b第一级加载:0——50﹪;第一级加载为50﹪,重约450吨,当加载完毕后,开始第一轮测试。
此时为加载至箱梁施工荷载状态的50﹪,进行测量记录,观察造桥机受力的情况。
c第二级加载;50——80﹪;第二级加载为80﹪,重约720吨。
此时为加载至箱梁施工荷载状态的80﹪,进行测量记录,观察造桥机受力的情况。
d第三级加载:80%——100﹪;此时为加载至箱梁施工荷载状态的100﹪,进行测量记录,观察造桥机受力的情况。
e第四级加载:100%——110﹪;此时为加载至箱梁施工荷载状态的110﹪,进行测量记录,观察造桥机受力的情况。
4小时观测一次,12小时观测一次,24小时再测量观察一次。
B:加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a对各个压重载荷必须认真称量、计算和记录,由专人负责。
b所有压重载荷应提前准备至方便起吊运输的地方。
c在加载过程中,要求详细记录加载时间、吨位及位置,要及时通知测量组作现场跟踪观测。
未经观测不能进行下一级荷载。
每完成一级加载应暂停一段时间,进行观测,并对造桥机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加载,及时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差太大应分析原因后再确定下一步方案。
d加载全过程中,要统一组织,统一指挥,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及负责人在现场协调。
e每加载一级都要测试所有标记点的数据。
如发现局部变形过大时停止加载,对体系进行补强后方可继续加载。
卸载时每级卸载均待观察完成后,做好记录后再卸至下一级荷载,测量记录造桥机的弹性恢复情况。
所有测量记录资料要求当天上报试验指导小组,现场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汇报。
4.3.6测试方案:根据对移动模架造桥机承载能力进行的分析计算,现对该造桥机进行现场加载实验。
测试工作包括主梁变形(沉降)。
测试目的:a在实际荷载况下,观测主梁、底模板指定截面的变形,消除非弹性变形,测定弹性变形。
b为施工时设置预拱度提供依据。
A测点分布:a自跨中开始向两侧每隔5m设沉降观测点,每排设七个点,布设于底板及翼板,并进行编号。
b进行观测点编号和预压前测量。
在堆载完成后,每天两次用水平仪观测两次。
连续观测数天,待各点沉降数据后,即可卸载。
c卸载后观测各点数据。
卸载后测量数据—加载稳定后测量数据=弹性变形数据加载前测量数据—弹性变形数据=非弹性变形数据4.3.7试验结果整理:根据每次沉降记录绘制沉降曲线,并根据沉降值进行计算,确定合理的施工预拱度。
根据梁的挠度和支撑的变形所计算出的预拱度之和,为预拱度的最高值。
其它各点的预拱度应以中间点为最高值,以梁的两端点为零点,按二次抛物线进行分配设置。
4.4移动模架的过孔4.4.1脱模前的准备工作箱梁初张拉后,拆除内模;工作人员检查各液压站是否正常,各支承位置是否正确;解除所有影响竖向移动的约束;水平横移及纵移油缸处于自由状态。
4.4.2脱模启动竖向油缸,先行顶升1cm,然后再徐徐下落,带动移动模架主梁一起下落。
在主梁前、中、后支腿接触到支承轨道时,工作人员再次检查后支腿、中支腿、前支腿位置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下落竖向油缸,使模架落至前后支腿轨道上,中支腿脱空。
油缸下落过程中,工作人员听从统一指挥,两侧主梁须同步下落,同步错位不超过5cm。
4.4.3移动模架横移解除桥轴线处吊挂外肋之间的连接,解除所有影响横向移动的约束;工作人员检查各液压站是否正常,水平横移及纵移油缸处于自由状态。
开动横移千斤顶,使移动模架向两侧打开,将吊挂外肋与模板中间分开。
横移过程中,注意同一侧主梁的吊挂外肋应同步操作,两侧的吊挂外肋应对称横移。
4.4.4移动模架纵移检查纵移机构是否固定可靠,解除所有影响主梁纵向的约束。
驱动纵移油缸,使主梁前移。
主梁前移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4.4.5后支腿、中支腿、前支腿就位移动模架纵移到位后,锁定纵移装置。
调整中、后支腿位置,使中、后支腿就位,开动中、后支腿垂直油缸,使移动模架顶升就位,前支腿、后行走与移动模架脱空。
利用吊挂小车将前支腿吊挂前移就位。
4.4.6移动模架合拢后支腿、中支腿、前支腿均就位后,工作人员检查前后、两侧是否同步,然后开动横移千斤顶,使两侧吊挂外肋向内横移,带动模板向中间合拢。
4.4.7重新调试系统至混凝土浇筑位置5 施工要求上行式移动模架作业适用工作环境5.1环境温度:-20°C~50°C5.2环境风力:移位时≤6 级,浇注时≤8 级,非工作时≤12 级5.3电源:380V、50Hz、4AC5.4支承移动模架的桥墩顶面、垫石必须平整,现场无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及腐蚀性气体。
6 劳动组织拼装及移动作业所需人员配置:7 材料要求8 设备机具配置每台移动模架机具配置9 质量控制1)移动模架工作过程中,如发现个别零件异常时,应及时更换。
2)对有相对运动处,应随时添加润滑油。
3)装卸、运输时严禁野蛮作业。
起吊时使用专用吊点和专用工具。
拆卸后的连接螺栓和销轴应分类存放,并进行防腐处理。
4)各构件若有塑性变形、损伤,及时修复。
5)注意液压系统的维修和保养6)注意电气系统的维修和保养定期检查电路、电气元件和各种电气设施。
如发现损伤或不灵,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当遇到很潮湿天气时,应对电机等电气设备进行绝缘测试,其电阻值应≥4兆欧。
电气系统常见故障维修:10 安全及环保要求10.1 移动模架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A DSZ32m/900t 移动模架是一种现场现浇施工的专用设备,现场拼装、使用过程中各种作业必须分工明确,统一指挥,要设专职指挥员、专职操作员、专职电工、专职技术员和专职安全检查员,要有严格的施工组织及安全防范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具体要求如下:指挥员:1名,熟悉移动模架及桥梁施工作业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并有一定组织指挥能力,熟悉指挥信号,安全意识强,责任心强。
技术员和安全检查员:2名,熟悉移动模架及桥梁施工作业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对移动模架施工作业前进行技术和安全检查,消除隐患。
电工:2 名,熟悉移动模架电路图基本原理和要求,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排除故障,业务熟练且反应敏捷者可担任和负责移动模架的操作。
起重工:2名,具备多年从事起重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具备一定的力学知识,熟悉起重工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
液压工2 名,熟悉移动模架液压系统基本原理和要求,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排除故障,业务熟练且反应敏捷者也可担任和负责移动模架的操作。
辅助工:15 名,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熟悉移动模架和桥梁施工。
B移动模架现场拼装完毕后,要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确认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a各部件是否安装正确,各处连接是否紧固。
b栏杆、梯子、平台等安全设施是否安装齐全、牢固。
c对液压系统进行检查。
d对电气系统进行检查。
C对移动模架各工种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D移动模架每施工完一孔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办理签认记录手续。
E风力≥6级时,严禁进行过孔作业;风力≥8 级时,严禁进行混凝土浇注作业;风力≥8 级时,必须保证移动模架处于整机合拢并连接完毕状态;风力≥11 级时,应停止任何施工作业,切断电源,并拉必要的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