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统考高二历史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这表明列宁认为()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3.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是1卢布,在700公里以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万里以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这种现象体现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1936年苏联新宪法D.斯大林模式4.德国政府要人表示:“谁签订和约就让谁的手烂掉。
”和约刚刚签订,德国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这是因为这一条约()①将一战的罪责加到了德国身上②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和限制③使英法获得了巨大的补偿和利益④将德国拘之于国际联盟之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①③④5.1929–1933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6.罗斯福新政曾借鉴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 )A.整顿金融B.工业复兴法C.兴办公共工程D.调整农业政策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B.资产阶级盲目扩大再生产,激化生产和市场的矛盾C.贫富差距扩大并激化了供求矛盾D.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8.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内容有“海洋上航行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
其最终目的是()A.争当海上霸主B.争夺贸易霸权C.建立国际联盟D. 攫取世界霸权9.英法美统治者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根本原因是( )A.竭力避免与法西斯的冲突B.纵容法西斯进攻苏联C.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D.满足法西斯的侵略欲望10.国际纵队中有一百多名中国籍战士,当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听说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持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 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这些最能说明( )A. 中国和西班牙具有相似的国情B. 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C. 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D. 中国帮助西班牙,西班牙也必然会帮助中国11.德军先后侵略的国家是( )A.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奥地利-英国B.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C. 丹麦-英国-法国-苏联D. 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英国-法国12.二战期间,美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并用于实践。
这说明()A.科技发明威胁人类和平B.科技水平是决定胜负的关键C.对太空的争夺提上日程D.战争的需要加速了科技的发展13.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表现相似之处是( )①先“中立后参战”②都是被动卷入战争③以帝国主义性质为主④其参战大大加速了战争进程A.①②B. ②④C. ①④D.①③14.二战后,一位领导人在美国发表演讲指出:“……an iron cur-tain hasdescended across the European Continent 。
”该演讲被视为“冷战”的前奏曲。
这位领导人是()A.丘吉尔 B. 杜鲁门 C.斯大林 D.铁托15.1970年的一个冬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神色凝重地跪下了。
这一举动的内涵表明德国()A.曾经占领波兰 B .深刻反省历史 C. 实行非军事化 D.奉行和平外交16.有人说,美国经济在二战后的发展“一路高歌”.但在1973年则转入“黑色的一年”其理由是()①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③侵越战争以失败告终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17.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
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这说明()A.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B .赫鲁晓夫对中国进行威胁C.赫鲁晓夫对美国进行军事恫吓D.当时苏联处于战略优势,企图独霸世界18.下列关于20世纪后半期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各国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之路,但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B.印度推行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C.七八十年代新加坡和韩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D.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很大差别19.印度、伊拉克和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人口压力、粮食短缺、经济单一B.人口压力、边界争端、教派纷争C.教派纷争、边界争端、市场狭窄D.粮食短缺、经济单一、市场狭窄20.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的市景。
在此反映了()A.两极格局形成B.两个德国出现C.两德统一在望D.美苏“冷战”结束21.从右图中可以看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是( )A.美国是世界的中心B.一超多强C.美国的国力不如从前,要和其他力量共同领导世界D.各大国相互对立22.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想解决什么问题( )A.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B.经济发展的稳定问题欧共体日本C.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D.经济发展中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23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的民间交往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24.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发生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下列各项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是()A.采煤业 B.电力工业 C.农产品加工业 D.IT行业2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导是( )A.信息技术B.生物技术C.航天技术D.能源技术二.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峻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的贫民;三是革新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
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毅然不顾强大的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行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
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
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将你所学到的新政措施,就其主要倾向,按以上三个方面归类,并说明罗斯福新政财政赤字庞大的原因。
(6分)(2)参照下列答法,对材料二中的关键词语作出简释(不得摘抄原文)“不应消灭”意指:保护资本主义私有经济。
(4分)“经济的营运”意指:“改进和补充”意指:(3)罗斯福新政实施时,曾有美国人说这是法西斯主义,也有人说这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
请结合“新政”措施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述。
(10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006年1月29日,世界经济论坛第36届年会在瑞士达外了沃斯闭幕,本届年会特别聚焦了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问题。
与会者指出,中印经济崛起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格局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出现的最重要变化。
材料二在当今世界,中国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又同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两国人口加起来超过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两国人民用一个声音讲话,那就是世界的最强音。
两国同样肩负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任,两国的迅速发展不仅意味着亚洲的崛起,24亿人口所创造的财富不可阻挡地牵引着整个世界的发展。
材料三印度的资本市场比中国发达,银行系统比中国健全,印度目前的人口结构使其具有后发优势,相比中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而言,印度劳动力市场更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
印度有发达的软件产业,中国有更大的装备制造业和硬件产业,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印度先进。
中国的政体比印度更能集中资源……可以想象,“中国制造加印度服务,中国硬件加印度软件”,将是中国与南亚合作最具号召力的品牌。
——《新闻周刊》请回答:(1)简要说明二战后印度经济发展的成就。
分析目前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警示作用?(13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印两国加强全面合作的基础条件是什么?简要说明两国合作的意义。
(7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有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3分)(2)从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4分)(3)邓小平的建设观点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