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晋城八中有效教学导学案年级:九科目:化学主备:吴乐乐辅备:续育青时间:(课时+ 分钟)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

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推进新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探究”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

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

1.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

(2)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

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玻璃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结论]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探究]1.对教材第13页图1-11操作的改进。

(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

如教材图1-11罩在火焰上方……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①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

②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3.填写实验报告教材第13页“探究(或实验)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燃烧⎩⎪⎨⎪⎧点燃前⎩⎪⎨⎪⎧观察到的现象结论燃着时⎩⎪⎨⎪⎧观察到的现象结论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生实验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预判,以便及时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

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

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会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正确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难点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一、导入新课师: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生1: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生2:吸入的是空气师: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二、推进新课1.在进行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1)二氧化碳可以使过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

具体步骤如下:(1)“呼出的气体”——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呼出的气体”就收集好了。

(2)另取两个空的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吸入的空气”就收集好了。

(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3.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实验,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总结]5.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实验方案2.实验步骤3.结论⎩⎨⎧(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的(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本节课的实验难度并不是太大,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药品的取用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难点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锌粒、食盐、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药品,教科书附录I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纸槽学生自制)。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厨房中的液体与固体物质、模仿感悟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倒黄油、取食盐、取味精等动作。

让学生回忆家中厨房食品柜内生活品的摆放。

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

因此要想学好化学,就必然先要了解化学实验室。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相关图片。

二、推进新课师: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规则”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附录I中的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分类介绍药品的取用规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师: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展示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分析]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分析]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