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教案备课人:卢慧芳【课题】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课型】复习课【教学目的】:⒈掌握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⒉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题;⒊平时练笔时力求做到用语简明,语意贯通,语言得体。
【教学重点】:⒈掌握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⒉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表达题【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语言题解答的能力【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⑴明确考点与做到简明的要求。
⑵明示简明的考题类型及应试技巧。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课:“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考试大纲》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目标,是语言表达一个承上启下的层级,是语言水平基本素质的体现。
语言表达的水平层级,大体有四:正确、熟练、恰当和艺术。
正确,指语言表达要符合规范;熟练,指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恰当,指语言表达要合适确切,即得体;艺术,指语言表达要讲求美感。
由此可见,“正确”是基础,“艺术”是升华,而“简明、连贯、得体”承上启下的地位一目了然。
二、研习内容:㈠考纲重点:语言表达的“简明”主要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
“简”即“简练”,就是话语力求简练,不能啰嗦重复,不要说多余的话,它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晰”,就是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对方准确理解其含义,它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
简明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
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
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二)学法指导1.简明的具体要求是:(1)去次留主:此法常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
考生要善于找到所给语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以次作为答案的核心内容,删除无关的语句。
(2)辨识歧义:要注意表达时不出歧义,使意思表达得简要明白,避免误解,实际上强调的是语言的清晰性,解答简明题时要本着“必须保留”原则,可有可无的就无。
答题时可从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等角度辨识。
(3)删除繁冗:多出现在改错题里。
找到题目中的重复、繁冗的词语并删除掉。
三、熟悉高考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一)、探究典型题例:见《一轮复习资料》71页3、5、6题⒈读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①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③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
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⑤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⑥学术讨论,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这句可改为【答案】⑴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③和⑥。
③因前面已叙述讨论会的内容,后面无须再重复啰嗦。
⑥因前面已有“学术”一词,无须再用“学术”一词表明讨论的性质。
⑵第⑦处需改正。
因为“某些问题”指代不明,应改为:这两个问题。
2、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地方有的可以删去,请把可以删去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孔雀鸟,头上长着①有美丽的羽冠,雄的尾巴的②羽毛很长,展开时像张开的③扇子。
常见的④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他们⑤成群居住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吃谷类的果实等食品⑥。
饲养孔雀可以用来⑦供玩赏,羽毛可以用来⑧做装饰品。
答:____①③⑤⑥⑦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20个字以内)答:__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四、学生讨论解答《一轮复习资料》72页7、8、9题五、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解析《一轮复习资料》72页7、8、9题六、归纳总结七、布置作业1、完成“即学即练”练习题2、预习“语言连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明确连贯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学生作业及预习检查二、研习内容:1、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要表达得清晰准确,更要连贯畅达。
“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
它的三个条件是:(1)统一的话题;(2)合理的句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高考常常从补充语段中留出部分的语句的角度设置客观题,还常常与语句的扩展、句式的仿写及变换等要求交叉设置主观题,是考查的热点。
2、连贯的具体要求是:(1)话题要保持统一。
一个长的句子或者一个句群,只有话题统一,中心才能明确,语意才能畅达,表达才能连贯。
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2)表述角度要一致。
语言表达中,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
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
(3)语境要和谐一致。
主要是指写景性的文字,要注意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
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
这些必须和谐一致,句子才能连贯。
(4)保持合理的句序。
而要使句序合理,条理清晰,句子间就必须讲究顺序。
常见的句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也可以倒过来)。
三、命题探讨:语言连贯题型大致有三种:⑴排列句序题:给定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
(见《一轮复习资料》73页1、2、5题1、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
(只填句子的序号)①它们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时。
②在这里看星星,星星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脑后。
③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
午夜走出帐篷,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
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
我顿时明白了《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
【分析】这类题目应该联系前后文作答。
前文中有“眼前的景象”,后面应接具体的“景象”,所以先选③。
第②句的“在这里看星星”和第③句中的“迎面注视着你”相呼应。
【答案】③②①(答对一处给1分)2、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3分)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解析]考查句式连贯的能力。
审题时,要注意“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
先总起,然后分述,最后谈门和窗的根本分别。
第②句应为中心句且提示要从门的作用谈起,所以第⑤句排在第二位,第③句又紧承“出进”话题而谈,①④两句又紧承第③句话题,从“不仅仅进来出去”谈到“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答案:②⑤③①④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有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有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这也是一道高考题。
粗粗一看,似乎这四句话是连贯的,但题目告诉我们,它们有的衔接比较好,有的衔接的太好。
差别在哪里呢?句①先说“山顶上……有……”,后一句却说“宝塔”如何,前后叙述的角度不一至;句②两句都是说“宝塔”如何,叙述角度一致;前后句的衔接显然比句①好。
句③前后两句都是从“他们”切入的,可是读起来明显不顺畅,中间仿佛断了“气”。
其实,句④的叙述角度仍然是“他们”,只是因为前句说“他们……学习……技术活”,后一句用“这些活”作复指,前后句的衔接便更紧密了。
因此答案应选D。
四、学法指导⒈排列句序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⑴抓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
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
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⑵抓思路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找到"句链"。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⑶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①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③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