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复习教案江苏汤继宗教学目的:1、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2、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连贯题3、平时练笔时力求做到用语连贯,语意贯通教学重点:1、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2、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连贯题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语言题解答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明确考点与及做到简明的要求(2)明示简明的考题类型及应试技巧教学过程:一、知识要点何谓简明?“简”即“简洁”。
不啰嗦重复,不说多余话。
它是指“量”的要求,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明”即“明了”。
表述要清晰,明白易懂。
它是指“质”的要求,是表达的效果最佳,是表达的明晰的度最高。
反之,即是晦涩、有歧义、啰嗦、无条理。
而“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由此可见,语言的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的需要去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
具体包括:内容得体、目的得体、对象得体、手段得体、场合得体等。
二、语言不简明主要表现(一)、不罗嗦例1: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罗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1998年高考第32题)一个人之所以①会变坏的原因②,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③,更重要的④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⑤,受了坏人的影响⑥,才逐渐变坏的⑦;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⑧,能抵制多方面的⑨各种⑩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中,“之所以”和“的原因”都表示原因,显得赘余,必须任删一个。
由于③处已经说了“受到坏的影响”,所以⑥处“受了坏人的影响”显然是重复了,又必须删除。
⑨处“多方面的”和⑩处“各种”都有表示不止一种的意思,有些重复,因此这两处也必须删去一处。
这样,答案应该是:①(或②)、⑥、⑨(或⑩)。
例2: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
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2000高考卷第25题)记得在①一次②期末③考试④中⑤,在⑥考完⑦了⑧语文⑨后⑩,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在……中”和“在……后”这两个介词短语纯属多余,“考完”后的语气助词“了”也属可有可无,留着反倒使语气显得松塔。
必须保留的词语序号是②③④⑦⑨,应该删去的词语序号是①⑤⑥⑧⑩。
例3:读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读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1993年全国高考题)科学院举行①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③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
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⑤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⑥学术讨论,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这句可改为解析:①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③和⑥。
③因前面已叙述讨论会的内容,后面无须再重复口罗嗦。
⑥因前面已有“学术”一词,无须再用“学术”一词表明讨论的性质。
②第⑦处需改正。
因为“某些问题”指代不明,应改为:这两个问题。
(二)、不费解例4: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回答: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1991年高考卷第25题)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原句很长,读起来很别扭,理解起来很费事,这样的句子就是令人费解的句子,就是晦涩难懂的句子,不符合语言简明的要求。
要读懂它,必须采用“层层剥皮”的方法去梳理: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禁令,那条禁令是严禁警方执行指示,指示是由市长发出的,指示的内容是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
通过这样的“层层剥皮”可得到4条信息,再把这4条信息联系起来,即市长不同意——禁令不许执行市长指示——法院推翻了禁令,从而可以知道,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三)、不歧义例5:下列个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1998年高考卷第7题)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这道题实际考查的是语言简明。
简明,一简二明。
题中的A、B、D三句的句意就不够明确,存在歧义的现象。
A 句“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他”可理解为“嘉宾”,也可理解为“别人”。
B句可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自己去做某事,也可理解为“他”只背着“总经理”而跟“副总经理”一起做某事。
D句中“几个学校的领导”可理解成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也可理解成几个学校的一些领导。
(四)、不杂糅例6: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2000高考卷第5题A项)例7: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2001年高考卷第5题B项)把两个不同意思糅合在一个句子里,使两种句子结构错杂在一起,就叫杂糅。
这种句子意思缠夹不清,破坏了语言的简明性。
例6犯有句式杂糅的毛病。
我们可以说“学员除……外,还有……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可以说“……短训班除……参加外,来自……也参加了学习”,但是不能将这两种句式糅合到一句当中来表达。
例6中的“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也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
要么是“关键的问题是知识”,要么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将这两种句式掺杂糅合在一起使用,必然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影响了句意的清晰性。
综上所说,简明是修辞问题,也是语法问题,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对它的考查,既可放在第I 卷语病题中来进行,也可放在第II卷语言运用题中来进行。
复习中要注意高考考查的内容要求和题型特点。
四、语言表达简明方法要想做好“语言表达的简明”类型的题目,我们必须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多读书,培养语感;再次要多练习,熟能生巧;最后在练习中还要归纳一些技巧。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仔细辨析并列短语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否有关系交叉或重复的,如有则酌情删除。
2、对语段中混入的冗余的语句,可用话题提取法加以排除。
3、对歧义造成的语意不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如下方法:①变换词语法。
它主要运用于因多义词的词义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多音字的读音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兼类词的词性不确定造成的歧义。
如:“他好说话”,只要把“好”改成“喜欢”,“好”就消除了歧义。
②语境消除法。
如:“我要热饭”,后面再加一句“不要冷饭”,即可消除歧义。
③标点法。
如:“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只需加一标点,成了“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就可以消除歧义。
另:综合性考查中常以字数限定来考查简明,又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加以解决:①采用合称或缩略语。
如:“李杜”“王孟”、WTO、CCTV等。
②用简称。
如:“东盟”、“欧共体”、“教科文”、“京沪”等。
③用文言词语代替现代白话词语。
由于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白话以双音节为主,故可省掉不少字。
如:电报中的“不日抵沪。
”用“抵”字代替“到达”就可见其效果。
④运用数字缩略。
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三苏”、“唐宋八大家”等。
⑤正确使用代词。
如前文对某一对象已有陈述,而后文又涉及到该对象时则可以用相应的代词来替代它。
四、能力训练1.下面一段话中有不简明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今天去百货大楼①买钢笔,当我向卖钢笔的②营业员说明来意后,她马上拿出好几种③钢笔让我挑选④。
我左挑右挑⑤也没有挑到一支令我满意的⑥。
百货大楼的⑦那位⑧营业员始终⑨热情报务,她的服务⑩态度真好。
删去的文字是、、2.用12字以内的短句,概括下面一段文字在语言风格方面的特色。
那时形容人们无文化,常说他们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
我的祖母和母亲则更彻底,她们压根儿就没有名字。
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3.下面是一份通知的正文,请用一个长单句表达,并力求简洁,不超过36字。
全校师生今天听报告,时间是下午四点半,地点在学校礼堂,报告人是市交通大队队长,报告内容是介绍交通安全知识。
通知。
4.在下面各组句子中,选出没有歧义的一句。
①A.张师傅看到徒弟们意见不统一,就把他们拉回车间去了。
B.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老师的爱护。
C.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D.小刚和小龙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 )②A.他走了一个钟头。
B.鸡不吃了。
C.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D.三个工厂来的年轻人参加了角逐。
( )③A.这一幢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B.出席大会的有党政工团的代表共有三百余人。
C.王小明因病故不能到会。
D.我看见她很不高兴。
( )④A.这个故事他讲不好。
B.他在火车上写字。
C.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D.我认为不适当的布置作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好处。
5.在下列各句中,语意清晰明确的一句是( )A.禁止在铁路线路两侧20米以内或防护林边放牧,凡因上述行为造成铁路交通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
B.赵熙乐(人称“喜乐”)是我们班的大活宝,他的笑话说不完。
C.李煜等同志认为杜甫有浓厚的门第等级观念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括号里的话如果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要放在句末的标点之后。
6.对“三个电视台的记者在这幢新职工宿舍楼前”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有几种理解( )。
A.一种B.两种C.三种D.四种7.下面这句话没说清楚,请加以修改使之语意清晰。
中城一位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到茶座里来了,他俩在观看魔术表演。
修改:8.以下各歧义句续句(画横线)后,仍有歧义的一句是( )A.这个人好说话,但又说不到点子上。
B.这本书是黄色的,与现在时兴的书的颜色相比大相径庭。
C.我看见老陈很高兴,据说他的儿子、女儿双双考进了北京大学。
D.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十五日前去汇报,你一定要叮嘱他准时去。
9.把“连我都不相信”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消除歧义。
①要相信我:_________连我都不相信_________。
②没有谁会相信:_________连我都不相信_________。
10.下面是消费者协会收到的一封投诉信,画线的语句中有些是有毛病的,请按照要求填上序号。
敬爱的各位领导同志:你们好!为了过好春节(a),我在金山区金华商场购买了一台家用电器 (b),回家后只用了一天,就发生 (c)了严重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