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8页,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
一(30分)1.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6分)(1)令初下,群臣进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2)▲,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3)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4)▲,爱上层楼。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5)古诗中有很多名句含有比喻义。
如《无题》中的“▲”,用蜡烛自煎喻指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咸阳城东楼》中的“▲”,现在常喻指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4)文段中画线句不太连贯,可以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修改,下列选项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3分)他也认为小说是小知、小道,从另一角度触及了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A. 虽然……但是……B. 不是……就是……C. 因为……所以……D. 不但……而且……(5)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
(3分)▲【任务二:发现小说之趣】3.小夏为小说拟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小说虽小,内隐世间百态”,你认为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下联是(▲ )(3分)A.奇闻或奇,包罗江湖万象B.明月当明,空有沧海一人C.闲书且闲,尽显天下炎凉D.流芳大作,中藏天下千秋4.初中三年,大家在课内外读了很多小说。
小琪把读过的一些小说进行了组合,并根据这些小说的共同点拟写了一个别致的标题。
请你仿照示例,另外选择一些小说(含节选)进行组合并命名。
(提示:所选篇目不少于三篇, 3分)示例:路在前方,路在脚下:《西游记》《海底两万里》《流浪地球》▲ :▲【任务三:品尝小说之味】5.小琪和小夏在讨论《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后练习,请你加入他们的讨论,要有理有据。
(4分)你:这个题目真有意思,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假如在船上遇到的是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小琪:我觉得菲利普夫妇肯定会主动上前相认,最后他们一大家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小夏:我不认同你的想法。
我觉得于勒肯定不会认这个哥哥,更不会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你:▲6.我们读小说时,常常被某个人物形象所打动。
请你为最打动你的那个小说人物形象写一首小诗,记录你被感动的那个瞬间。
要求:①以该小说人物名字为题;②不少于四行。
(4分)▲二(40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2题。
(19分)【古诗词】鹧鸪天·送人〔宋〕辛弃疾唱彻①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②,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时期的作品。
这时候,诗人在仕途上已历经不少挫折。
①彻:完。
②般:种。
7.小琪为理解这首宋词正在查找资料,你告诉她下列选项中(▲)项是错误的。
(3分)A.首句中“阳关”指送别歌曲《阳关三叠》,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B.词人把功名看成身外“余事”,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被迫退隐的激愤之辞。
C.“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比喻手法,写雨中阴云遮住一半青山,表示词人对友人的关切。
D.下阕首句意思是古今恨事有很多,岂只有离别才堪悲?词人用反问句更能表现他的激愤。
8.小夏在读到这首词最后“行路难”三个字时,联想到李白的《行路难》,认为两位作者表达世路艰难之意时用了同样的手法。
请你帮她结合两首诗词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3分)▲【古文】赵普①直谏太祖普性深沈有岸谷②,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③,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④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
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⑤允。
(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注]①赵普:北宋政治家。
②性深沈有岸谷:指性情沉着、严肃刚正。
③龌龊循默:气量狭隘,拘于小节。
④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
⑤俞:答应、允许。
9.小夏在读古文时有几个字的意义不理解,请你帮他为下面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4分)(1)卒.用其人 A.死亡 B.士兵 C.最终 D.停止(▲)(2)太祖素.恶其人 A.蔬食 B.白色 C.质朴 D.向来(▲)(3)朕固.不为迁官 A.坚固 B.坚决 C.稳固 D.巩固(▲)(4)竟.得俞允 A.完毕 B.最终 C.竟然 D.直接(▲)10.小夏在阅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11.读了上面的选文,小夏和你都对古人的劝谏产生了兴趣。
请根据选文内容,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4分)小夏:战国的邹忌和宋朝的赵普都在劝谏君王,但是他们劝谏的方式大不相同。
你看,这两篇史传选文标题就把他们的特点指出来了:邹忌劝谏的方法在于(1);赵普的劝谏突出特点是(2)。
你:《赵普直谏太祖》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君臣的两次冲突,不仅让我看出赵普(3)▲的个性,还看出宋太祖是一位(4)▲的君主。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史传的特点哦。
(二)文学作品阅读。
(9分)麦子的味道郭凯冰老邵是位城市园艺师。
这个城市的美丽,让老邵感觉很自豪。
因为工作出色,老邵还曾经被市长戴过红花。
那朵大红花一直摆在老邵家的电视上方,老邵说,自己一辈子最大的荣誉,就是美化了这个城市。
老邵理所当然地喜欢这份工作。
园艺师天天接触的是什么呢?是那些花花草草啊。
城市里到处钢筋水泥,灰硬的柏油马路,要是没有这花儿草儿,城里人还能感受到点灵气儿吗。
老邵觉得,自己就是给这城市灵气儿的人。
再说了,从乡下出来的老邵,要是不弄这花花草草,也绝对在这城市呆不下去。
这年春天,老邵开始负责一种兰草的推广,这是市长出国考察带回来的。
市长说,这种兰草能净化空气,能大大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
夏天来临的时候,城市里便到处开放着兰草深蓝的小花。
那股芬芳,是极清洌的,让老邵想起了老家的田野。
兰草种植很成功,老邵因此受到了表扬,还得了一千五百元的奖金。
老邵就用这笔奖金,给要来城里的老父亲,买了一张席梦思床。
老父亲一直呆在乡下,七十岁的人,走起路来还能震得地面呼扇。
每顿饭一个大馍,要是麦收秋收田里忙起来,每顿还能多吃一个。
老邵回家也爱吃馍,爷俩喝点小酒,兴致上来了,就比赛吃馍。
A老邵觉得家里的馍比城里馒头香,有麦子味儿,有柴草味儿,有烟火味儿。
妻子就笑,说馍也是馒头,哪有这么多区别,这么多味儿。
五月里,镇上统一征收村里的田做育花基地,村里人就不能种庄稼了,改做花农。
市长为此还下乡做了工作,说如今麦子玉米大豆不值钱了,种花草能挣大钱,看着还美气。
没粮食可种的老父亲呆在村里,看着那一片片长势很好的麦子被翻耕铲除,心里憋闷,就来城里散心。
老父亲家里坐不住,每天吃过饭,就跟在工作的儿子身边溜达。
城里很多人认识老邵,也就认识了老邵的父亲,就有很多人跟老父亲夸老邵:“老人家,养了个好儿子,你看,咱这城市打扮得这么漂亮,有你儿子的功劳哩!”冬天来临,所有的兰草都死了,可是隔不远,还绿着一丛兰草。
城里人很奇怪,大冷天,人出来都怕冷,这兰草绿得可真是稀罕。
老邵手下那帮年轻人,都问老邵种了新品种,咋没跟大家说。
老邵红着脖子说,自己根本没种啥新品种。
老邵父亲出来得更勤快,沿着街上的绿化带,一边走,一边看着那一丛丛绿。
“这老头精力可真旺盛,到底是乡下人,勤快惯了。
”认识老邵父亲的人都这么说。
春天来临的时候,老邵领导挨批了。
接着,老邵也挨批了:那绿了一冬天的草,竟然是长在乡下的麦子。
作为一个地级城市,把麦子当作绿化植物,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 C 老邵父亲被老邵的领导“请”去的时候,很理直气壮。
他说,你们城里人爱种花就种花,俺管不着,可你们咋能把俺们乡下种粮食的地都用来种花呢?花再好,再挣钱,能吃?没了粮食,你们城里人能活,能看花草?这话很快传遍了这个城市,很多年轻人笑得肚子疼,更多的人想起了乡下的老家。
于是,这个春天,更多的人在绿化带里的一丛丛麦子前留恋。
真奇怪,知道它们是麦子的时候,许多城里人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香味,他们跟老邵一样,闭上眼,深吸气,很陶醉的样子。
年轻人和小孩子很奇怪,他们也闭上眼,深吸气,可是他们什么味儿也没有闻到。
那些陶醉着的人们说:“是田野的香味!”“是泥土的香味!”“是柴草的香味!” “是老家的味儿!”又一年,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路口,都有了个一米见方的特殊绿化点。
中央竖一块牌子,上面一个大字:“根”。
在牌子周围,蓬蓬勃勃长着骄傲的麦子,乡下的麦子!(选自《201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12.城里的麦子是谁种的?这个悬念到小说最后才解开了:是父亲种的。
小夏同学阅读时,发现小说前半部分就有一处伏笔,他画出B 句并批注。
请你从文中再摘录出一处伏笔,并仿照小夏的做法,也为这处伏笔做批注。
(3分)摘录: ▲ 批注: ▲13.小琪同学认为,阅读时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请你仿照小琪为画线C 句做的批注,为文中画线A 句做批注。
(3分) ▲14.读完这篇微型小说,大家都觉得小说虽短,但意味深长,特别是结尾的那个“根”字,意蕴丰富。
请你试析这个“根”字蕴含了哪些意义。
(3分)▲(三)小夏和你在阅读《儒林外史》,你俩进行了专题探究,完成15—17题。
(12分)【材料一】小琪的批注:“请”,反语,生动写出领导对老邵父亲种麦子行为的不满。
《儒林外史》的人物描写,还有值得我们重视的特点,那就是作者虽然从各个方面去刻画人物,然而却绝少孤立的叙述描写,总是将人物性格的展现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这显然是受到古代通俗小说传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我国最早的通俗白话小说是由说书人讲述的底本发展而来的,为了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故事情节的动人,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自然地展现人物性格。
这就与一些外国小说不同,很少有与情节不十分密切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也很少有关于人物生活背景的孤立介绍。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通俗小说中的人物活动脱离一定的环境、缺少时代气习,没有思想变化和心理活动,只是这一切大都是紧密地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表露出来的。
《儒林外史》就也具有这些特点。
例如,书中所写农村子弟匡超人本质原也不坏,但所遇非人,后竟沾染名士习气、受到举业毒害,以致蜕化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