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偷税问题研究

偷税问题研究

偷税问题研究
李知人王成琛乐陈怡
摘要:偷税的治理一直是个难题,并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本文在借鉴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和详细的分析了企业偷税的手段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相关建议,认为针对企业偷税的种种成因,国家则应该出台一些防范政策,如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意识等。

在对企业偷税行为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国家与税务机关的双重防范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企业偷税现象泛滥的现状,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偷税;手段;治理
引言:税收乃“邦国大计”。

市场经济下,各利益群体为追求各自利益,利用当前税收法制及税收征收管理的漏洞,通过各种途径大肆偷逃国家税款,日益严重的偷税正侵害它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经济的功能。

一、偷税的概述
1.偷税的定义
在2001年新修订的《征管法》中,对偷税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表述,强调只有符合“四种手段,一个结果”才属于偷税。

[1]种手段包括: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一个结果是指即通过以上手段,必须要实际造成不缴或者少缴税款。

虽然目前对偷税概念的界定已经比较清晰,但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由于交易行为的复杂性,对偷税的定性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模糊和争议。

笔者认为,只有深刻理解和研究偷税手段和偷税结果,才能从立法实质上解决偷税的认定问题。

2.偷税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偷税活动涉及面广,呈普遍化的趋势。

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市场主体由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冲动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普遍存在侵蚀国家税收的现象。

第二,偷税活动涉及地域范围广,呈现跨地域偷税的趋势。

由于我国地域范围广,各地的税收政策和税收环境差异大,加上各地税务机关在税收跨地区联合控管上缺少协调作战的经验,所以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

第三,偷税手段多样化,呈现更加狡猾和隐蔽的趋势。

从税务机关近几年的稽查案卷中可发现各种偷税手段正是层出不穷,传统的偷税手法如利用开具假发票和大头小尾发票、利用收入不入帐和挤占成本费用等都有所保留外,又不断涌现新的手段。

第四,偷税数额越来越大,严重危害正常的国家税收秩序。

愈演愈烈的偷税活动不仅严重侵蚀了税基,导致巨额的国家税收流失,而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客观上造成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2]
二、偷税的手段
(一)设置账外账进行偷税
纳税人以设置账外账进行偷税的方法最为普遍,最具有代表性。

纳税人为偷逃国家税款,私自设立两套账簿,对内账簿真实核算生产经营情况;对外账簿记载虚假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情况,以虚假的生产经营情况应对各方检查并以此作为纳税申报的依据,通过以做假账的手段来达到偷税的目的[3]。

(二)采取多列成本、费用等支出进行偷税
企业采取多列成本、费用等支出的手段减少利润达到偷税的目的。

第一,将不属于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支出,列入成本项目,这样违反了成本费用开支范围,从而少计了利润,达到了少交税的目的。

第二,将费用开支标准任意提高。

如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或扩大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来提高折旧率,这样加大了折旧额,增大了产品成本,少计了利润,减缓了所得税。

第三,少结转在产品完工程度增加销售成本。

如企业每月发生的生产成本要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根据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在此基础上将本月发生的总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合理分配。

有些企业故意增加产成品成本,降低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达到偷税的目的[4]。

第四,投资性支出计入期间费用。

投资性支出是企业为取得投资性资产而发生的所有支出。

有些企业将与投资性支出相关的一些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从而减少利润来达到偷税目的。

(三)少计收入偷税漏税
企业采取在账薄上少列收入、多列支出的手段减少利润达到偷税的目的。

第一,赠送货物不计销售收入。

有些企业在赠送行为发生后,不将该行为作为销售行为入账,并计算销项税额,以达到偷逃增值税目的。

第二,销售原材料不计收入。

企业往往在销售原材料后不确认收入,而将其长期挂账,以此达到偷税的目的。

第三,销售下脚料、边角料取得收入不入账。

根据税法的规定,企业销售生产环节产生的下脚料、边角料和次品(废品)时,应将确认收入。

有些企业采取收入不入账的方式,进行偷税。

(四)在票上作假偷税漏税
发票管理历来是税务部门管理和检查的重点,发票开出是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销售产品,取得收人据以纳税的依据,但有些单位和个人置国家税法于不顾,特别是一些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铤而走险,采取大头小尾,抽芯开票,乱买乱卖增值税发票的办法偷税[5]。

三、偷税现象的成因
(一)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纳税人的本性。

他们是市场经济利益的主体,尽可能地不缴税或少缴税,必减轻税赋的负担是他们本性的一种体现。

(二)个别税务人员追求“自身教用”最大化而导致税收的流失。

应该说税务人员绝大多数在自身工作岗位上秉公执法,依法治税。

但是在十别税务人员中,追求“自身技用”最大化的动机和行为,导致以权谋私,与纳税人同流台柠、串通一气走上共同偷税之路,造成税收流失.
(三)对违反税法行为趾理不严,行敷处罚标准不一致.是偷税造成税收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就一般情况下对偷税的纳税仅仅是罚款,班补交滞纳金,但是补税额、罚款额的比例出较低,根本起不到威慑和制止作用.
(四)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给纳税人偷税提供机会.目前税收法律制度虽有较大的完善,但有些规定过于笼统,弹性较大.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具体操作。

(五)税务人员业务水平不商。

信息不灵,征管手段和技术落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征管工作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需要,税务稽查难以做到及时高效。

与此同时税收征管手段和技术相对落后.制约了税收征管工作[6].
四、治理偷税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依法纳税的舆论环境,提高纳税人的纳税理性。

过牡会的、法律的、丈化的、舆论的宣传教育感召,培育、灌输和涵养纳税人心理和行为趋向理性化,增进其对税收制度的理解和认同,逐步达到缓解征纳矛盾、优化微观治税环境的目的。

(二)加大对违法、违纪的处罚力虚,增加新闻曝光,维护税法的刚性.加大对违法、违纪的打击力度,一方面可提高税法的刚性,起到对违法、违纪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对违法、违纪者处以重罚[7]。

并且,我们耍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与新闻单位联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税环境。

(三)完善税收征管模式.改进税收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水平和效益。

首先,加强税源监控,恢复管户制度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管好已掌握的税源。

其次,税务稽壶既是强化税务征管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提高征管效率的有力保证。

(四)培养一支有较高政治索质和业务水平的税收征管队伍。

作为税务执法者——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索质是反映其征管水平及搞好反偷税的一个基本条件[8]。

搞好税务人员自身的政治索质培养,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

治理偷税是税务部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国家只有在税收制度上减少漏洞,税务干部在技能上高出一筹,做到常抓不懈。

才能营造一种依法纳税、依法治税、违法必究的税收环境。

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减少企业偷税行为必须结合我国的现实经济环境,从我国企业发生偷税行为的原因出发,跟踪企业偷税的行为手段,适时进行税收检查来寻找减少企业偷税行为的措施,才能改变企业偷税现象泛滥的现状,还广大纳税人一个公平、合理、清洁的纳税环境,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陆进.国外学者论税收流失成因及其防范措施[M].经济学动态.2007.11.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法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1:46~47.
[3]晏明春,肖佑恩等.偷税漏税根源何在[J].中国软科学,2005,(01).
[4]朱国艳.省国税局公布十大偷税漏税案[N].东方今报,2010-04-20.
[5]丁淑芬.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与完善[J].宏观经济研究,2005,(10) :40~42.
[6]赵明凤.浅析偷税漏税的成因与防范[D].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06,12~15.
[7]陆正飞等.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问题、原因及对策[N].证券时报,2008,19~22.
[8]中国税务学会<税制改革>课题组.关于当前税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税务研究,2005,
(09) :30~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