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逃兵曹德权“预备——”随着执刑官的一声厉吼,一排枪刺齐刷刷地抬起,对准了五米外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十一条汉子。
十一个战场逃兵有的耷拉着头,有的双目紧闭,有的瞪圆充血的双眼盯着执刑官,有的嘴角斜拉出一丝惨笑……逃兵们面前,肃立着一千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国军弟兄,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此时,一千多生者愤怒地盯着面前这十一个败类,十一个丧失血性的孬种。
逃兵是在上士班长向二狗的带领下从河堤上溜走的,他们没跑出去,被连长带人截住。
少将旅长冷酷地盯住面前这十一个兵,鼓起的腮帮抽搐着。
执刑官的右手凝固在右耳上方,就要劈下。
突然,少将旅长向执刑官摆了摆手。
执刑官举起的右手缓缓放下。
行刑队抬起的枪刺缓缓放下了。
少将旅长来到向二狗面前:“你说,你为什么要带着全班当逃兵?”“旅长,我错了,我前天接到家里的信,我媳妇被保长给糟蹋了,跳了井……我七十岁的老娘……也气……气疯了!我想,这一仗我们会被打死的,打死了,我怎么报仇呢?我就……就……跑了!”向二狗泣不成声。
少将旅长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
“旅长,我向二狗不是孬种啊!我不是孬种啊!我犯了军纪,死而无怨,只求旅长为我做主,给我报仇啊!”向二狗仰天惨嚎,嗵地跪下。
少将旅长将向二狗扶起,命人拿来十一支手枪,二十四颗手榴弹,蹲下身亲手将手枪压满子弹,然后站起,亲手解了逃兵们身上的绳索,再将枪和手榴弹发到逃兵们手上。
少将旅长的双眼挨个将逃兵扫过,说:“生死一人一回。
你们犯了军纪,罪不容留,必须死,可这个死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你们……自个选个死法去吧!”逃兵们惶恐而不解地望着旅长,好久才回过神来,向旅长行了个礼,拖着沉重的双腿在一千多生者鄙视愤恨的眼光下离去了。
五天后,情报处长将一份详细书面报告递到少将旅长手上,下面是一段节录:“逃兵李二牛、何喜发,刑场下来后逃往伏牛山,加入赵明英匪部;逃兵方财旺、陆邦才日前夜袭高桥日军弹药库,炸毁其2号炮弹库后滚入烈火中自焚;逃兵王磊、王玉清,深入汪伪张汉田旅部,击毙张旅参谋长高志国部下多名,弹尽拉响手榴弹自尽;逃兵刘四方、魏功德、毛金银,在上士班长向二狗带领下,猛攻日高堡车站,炸翻日军军列,击毙日伪军多名,向二狗以及三名逃兵全部阵亡……”少将旅长长久地盯着报告,叹了口气:“派出两个小组,将李二牛、何喜发和那个保长杀掉。
余下这九名逃兵……把他们记入阵亡将士英名录吧!”半月后,派出去的两个小组先后回来,报告李二牛、何喜发二匪已被击毙,只有那个保长不知被何人砍了头,祭了向二狗媳妇的坟!少将旅长正惊异间,忽听门外一声报告,两名卫兵架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进来少将旅长吃惊地盯住血人:“是你!”血人正是向二狗!少将旅长逼前一步:“你,怎么没死?”血人艰难地喘着气,从怀里掏出一件染血的衬衣,双手捧着挪前一步:“旅长,我们攻了高堡车站后,弟兄们掩护我冲出去……去杀保长,报仇!弟兄们要我报了仇后把这件衬衣交给您,我,爬了三天,爬……回……回……来了……”血人说完轰然倒下。
少将旅长展开那件衬衣,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血字:“我们不是逃兵。
”还有九个血写的名字。
少将旅长将衬衣裹了向二狗的尸体,紧紧地抱着他,走出旅部,走向操场……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一个“拼”字,两个数字,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也衬出了战士们的军人气节。
B.这篇小说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有十一名士兵在班长向二狗带领下逃跑的事件,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
C.少将旅长“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解绳、装子弹、送枪等一系列的动作,透露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侧面刻画了他鲜明的人物形象。
D.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看出,作者笔下真正的逃兵只有两个:李二牛和何喜发。
他们与其他九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其他九人知耻后勇,是真正的勇士。
E.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不可预知的外部环境会给人性带来暂时的迷失,但血性男儿终会有颗维护正义的心。
2.小说中的向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的内涵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战友们用性命与敌人相搏之时,冲到最前头,坚持抗战不退缩。
可是,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他们会逃跑,为的只是报私仇。
这会不会是个败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片苍茫戴涛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
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状如梨,梨有皮,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
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地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
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
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
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烟花三月,白生起程。
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
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
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
白生说,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
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
白生好生纳闷,便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
众人也都纷纷应和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
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
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
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
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
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
白生看得如痴如醉,连连喝道,美景美景!这时,不知从哪儿跑出一男童,上前来捉蜜蜂。
捉到后便立刻将蜜蜂撕成两段,随即放到嘴里贪婪地吮着。
白生问,你吃什么?男童答,蜂蜜。
白生说,可这小生灵却被你无端弄死了。
男童说,我饿。
白生大怒,饿你回家吃饭呀!男童答,家里没饭。
白生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是如此瘦弱。
白生随着男童到了他家。
几排东倒西歪的茅屋,其中一间,推门进去,白生一惊,四壁空空,只有土坑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
白生问男童,你爹呢?男童答,这就是我爹。
白生又是一惊。
从男童家出来,白生又踏进另一间茅屋……当白生离开村寨,心沉得如同铅坠,抬头西望,残阳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红殷红的。
你别看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们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红血红的。
你说每户上交一筐梨给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这晶梨多么刁钻古怪,三亩地一粒粮食没种,全种了梨树,也只能收得这一筐好梨。
你问我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挑剩的孬梨到外边换得半年的杂粮已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饭了。
回到县衙,白生将县丞汪过叫到书房,阴沉着脸问道,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为梨遭的罪?汪过说,知道。
白生说,就没办法么?汪过说,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喽,早点儿像您的前任那样由幽谷迁乔木,离开茫县,此外别无他法。
白生沉默无语。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获的季节。
今年的梨格外好,个儿大肉嫩透着水灵。
衙门上下忙得不亦乐乎。
总算把梨收齐了,一个不落全装了船。
按惯例,由县丞押运进京。
临行前,白生突然对汪过说,这趟不劳你的驾了,我亲自走一趟。
汪过淡然一笑,自当相让。
一月有余,运梨船终于回归。
不出汪过所料,白生果然没有回来。
又过了数天,朝廷果然派来了个新知县。
汪过旁敲侧击地打听白大人,谁料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没有咬下,却将半颗圣牙咬落,于是龙颜大怒,将白生打入死牢。
腊月二十八,圣旨传来,命茫县砍去所有梨树,永不得再种。
百姓闻听此讯,雀跃欢呼,奔走相告,个个操起砍刀奔向自家梨园。
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门,天地一片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