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本书阅读与跨媒介阅读】动物庄园整本书阅读全指导3.24

【整本书阅读与跨媒介阅读】动物庄园整本书阅读全指导3.24

《动物农场》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共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同学比较喜欢看外国小说,一些同学尤喜卡尔维诺、石黑一雄等作家,于是
带动其他同学一起看,掀起了一股小热潮,有些同学还萌生了写小说的欲望。

但是,我称他
们只是“看小说”,因为他们就就是了解一下情节,为人物命运唏嘘感叹几回而已,还停留
在“过一把眼瘾”的浅层次阅读阶段,同时,阅读方式也比较单一。

想借这本《动物农场》
的整本书阅读,带领他们一起深读精读文本,学一点阅读方法,尝试一下跨媒介阅读,进行一下思维训练,写一点读书心得,真正地过一把“读小说”的瘾。

作品与作者
《动物农场》(Animal Farm)亦译作《动物庄园》、《动物农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中篇小说,1945年首次出版。

该作讲述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
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

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
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它是一部革命史,但它误入歧途,而且每一次
偏离都那么有理由。

”作者在1945年该书出版是如是说。

奥威尔一生短暂,但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有书评称“自《伊索寓言》以来,没有一部作品比《动物庄园》更能道出人类的处境”,认为奥威尔“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称他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影响已经不可估量。

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
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

教学目标预设
1、完成原生态阅读。

学生直接读文本,通过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初步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和内容,理清书中主要形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阅读中的疑问;
2、开展批判性理解。

①改变读书习惯,变“浏览”“浅读”为“细读”“深读”,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②改变阅读方式,走出单一文本的限制,变内向锁闭式的个体精读为融视、听、读、思、写、议为一体的“跨媒介阅读”。

“细读”要求通过读序跋、查资料、写批注、共交流等方式解答初读中的疑问,基本把握作
品主旨及表现手法,把握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深读”则要求探幽寻真,就作品语言特
色与艺术手法等方面有体悟、感兴趣的一个点,跳读、深读某些章节与片段,读出自己的理
解与思考来。

在细读与深读中适当运用“跨媒介阅读”的方式,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视频对
比、与政治历史老师共读、写读后感等形式,丰富读书形式,增强思维活力,开展批判性思
考,发展独立人格。

3、进行转化性写作。

找一个切入口,联系现实,撰写读书心得,开展分享展示活动,入乎
其内,出乎其外。

4、展开拓展性对比。

与电影版《动物农场》、《1984》或其他讽刺小说开展对比阅读。

课堂教学计划(共三课时)
教学过程课时教学活动目标指向
初读指导课第一课时首尾对照导疑激趣
——《动物农场》初读指
导课导趣导疑导法
质疑探究课第二课时探疑寻真思深益远
——《动物农场》精读解
疑课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选取主
问题开展探究交流,在合作探
讨中,由情节与内容的问题导
向主旨、形象塑造及手法、文章语言的思考,并指导读书心
得的写作。

交流展示课第三课时虽然冷眼看穿到底热肠挂住
——《动物农场》讽刺艺术探
究展示课就心得写作中学生有所感悟但
拿捏不准的“讽刺艺术”,开展研究性阅读,展示阅读成果。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首尾对照导疑激趣
——《动物农场》初读指导课【教学目标】
1、导趣:激发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2、导疑:养成质疑习惯,学会梳理问题并为尝试在精读中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导法:初步掌握整体把握一本书的方法,如首尾对照猜读法,思维导图理情节与人物关
系法,批注阅读法等,为进一步精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整体阅读一本书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课内研讨任务驱动
【学生活动安排】
1、课前读第一章(暂时只许读第一章哦),要求给本章拟一个小标题,并且提取几个关键
词;
2、分析并概括形象出场的基本表现方法(结合已学中国小说,如《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出
场),并尝试从出场描写中初步分析形象特征。

【教学过程】
一、比读封面明确版本
1、展示不同版本封面(《动物庄园》与《动物农场》),请同学描述封面内容,并依据书名猜
测本书大概内容;
2、谈一谈选择译作版本的意义并推荐版本(英文原版+傅惟慈先生译本)
二、回顾首章提出疑问
1、展示你给本章所拟的小标题,以及关键词,并说明理由。

2、分析并概括本章中形象出场的基本表现方法。

(众星拱月详略分明)
1、读了这一章,你对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疑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