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诉讼法学(新)

行政诉讼法学(新)

B、法庭调查:证据调查(事实问题)\法律适用 C、法庭辩论:法律适用、事实 D、合议庭评议:不公开(评议过程) E、宣判:当庭宣判;定期宣判 F、审理期限: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一审判决: 须延长的,直接报高院批准;高院要延长的,报最高法院批准)
3、对妨诉行为的排除 强制措施: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司法拘留 (15日以下)
2、司法解释标准: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第12条),即权利义务 受到实际影响 (发展:法定权利→合法利益→事实上的利益受侵害)
• (三)几种特殊情形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 (释13-18条): • 1、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 • 2、公平竞争权人的原告资格 • 3、受害人的原告资格
4、与撤销或变更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 5、与行政复议决定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行政复议程序 中的第三人) 6、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人:以自己名义起诉 7、联营、合资、合作企业:各成员方均可以以自己名义作为 原告
2000.3.10

参考资料;1.最高法院行政庭编:《关于执
行行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释义》(中国城市出版
社2000年版)2.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
论》
• “80条”:《证据规定》2002.10.1
• 《管辖规定》(法释〔2008〕1号)
• 《撤诉规定》(法释〔2008〕2号)
• 《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 释〔2009〕20号)
[注意事项: ①起诉期限的起算及最长保护期 A、当事人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释42条) :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但自行政 行为作出之日起,不动产案件最长不得超过20年,其他案 件不得超过5年。
B、行政机关未告知当事人诉权或起诉期限的(释41 条):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自 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 4、《民事诉讼法》 • 5、国际条约等
• 四、发展历史
• 1、法、德国:行政法院
• 2、中国:1982《民诉法》(试行)→1989《行 政诉讼法》→2000《若干解释》→2002《证据 规定》
五、行政诉讼基本原则与制度 (一)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1、审查对象:具体行政行为 2、审查角度:对合法性问题审查,而不对适当性问题 审查 (二)选择复议制度
诉讼前是否经过复议通常由相对人选择,但法律、 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合议、两审终审制度 (四)不适用调解原则
• (五)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 涵义: • 例外(44条):①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②原告申请暂
缓执行,并且法院认为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不 执行也不损害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③法律、法规规 定停止执行
(2)不得调解(行政赔偿和附带的民诉除外) *行政机关在审理期间自行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 应书面告知法院。
2、庭审程序 ①开庭准备:开庭前3日,传唤、通知参加人 ②开庭:
A、由审判长宣布开庭:告知权利义务; 询问是否申请回避:①谁申请?②事由?③谁决定?④不服复议?
(*审判人员的回避:法院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审判长决 定。当事人对驳回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向该法院自身复议一次, 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复议期间,该法官不停止对该案件的工作,)
8、合伙企业或其他合伙组织:前者以登记字号的名义起诉, 后者以全体合伙人作为共同原告
9、非国有企业:以企业或法定代表人名义为原告 10、股份制企业: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决定:以 企业名义起诉
• (四)原告资格转移 • 1、公民死亡的:近亲属(释11条) • 2、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组织
⑤行政机关组建的机构:组建该机构的行政 机关为被告(内设机构)
⑥派出机构:A、有法律和法规、规章授权的: B、超出授权的幅度、范围时:C、没有授 权的:D、无法定依据假“授权”的:视为 委托
• ⑦行政委托情形中:以委托的行政机关为 被告
• ⑧行政机关被撤销的:
⑨行政机关越权时:
四、第三人 (一)概念 (二)特征: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可有独立的诉讼请求),享有 上诉权 (三)种类 1、类似于原告地位的第三人 ①行政处罚案件中的被处罚人或受害人 ②自然资源确权案件当中的被确权人或其它主张权利者 ③行政许可案件中的被许可人或许可争议人 ④受具体行政行为影响而未起诉的其它利害关系人 2、类似于被告地位的第三人 ①共同行政行为中未被起诉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 ②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共同行为中的后者 ③两个作出相互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中未被起诉的一方
三、行政诉讼的一审程序 (一)审理前的准备 1、组成合议庭:由审判员或人民陪审员组成,3人以上单数,至少 有一审判员,审判长由审判员担任。 2、交换诉状:原告的起诉状;被告的答辩状 ①法院应在立案起5日内发送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给被告; ②被告在收到应诉通知书后10天内提交答辩状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的证据和依据。
(被告不提供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依据的,应当认定具 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不提供答辩状的不影响案件审理。) ③法院在收到答辩状后5日内将副本发送给原告。 ④有第三人的按照上述规定当事人 应使案件处于适审状态
(二)开庭审理 1、庭审方式: (1)公开开庭(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除外) (一审不得书面审理)
• (六)司法有限变更原则 • 有限变更:只限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禁止不利变更)。 • 理由: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固有界限 变更权的作用:
第二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一、概念 二、设立原因 三、确立方式 四、具体规定 (一)肯定范围(第11条):八项(限于人身、财产权)。 人身、 财产权以外的权利侵害须有单行法特别规定:第 11条第2款 (二)否定范围(第12条):四项
*(遗漏了被告)若只起诉其中一个,法院应通知原告追加被告, 若原告不同意追加,法院应通知其以第三人身份参与。
*(被告错误)若被告不适格,法院应通知原告变更,不同意的, 裁定驳回起诉 ③经上级批准的具体行为: ④复议期满复议机关不作决定的: A、若不服原行政行为的: B、对复议机关的不作为不服的: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C、若法定复议终局的,只能以复议机关为被告(复议法第30条)
第一章 行政诉讼概述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
1、与“司法审查”的联系与区别 2、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二、立法宗旨:(《行政诉讼法》第1条) 三、行政诉讼法的渊源
1、宪法中相关规定(法院组织机构) *2、《行政诉讼法》:1989.4.4通过,1990.10.1施行(75 条)
• *3、司法解释:
• “98条”:《关于执行行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 (二)内容上排除范围过宽,如:抽象行 政行为、人事处理一概排除。
• (三)可诉讼权利一般限于人身、财产 权, 太窄。
第三章 管辖 一、概念:上下级/不同地域法院一审分工。 二、级别管辖 (一)概念 (二)具体规定 1、基层人民法院:一般行政案件
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及专门人民法院(海事、铁路、 军事法院)不受理行政案件。
4、形式条件:起诉状(格式、内容)
二、受理 (一)程序:
7日内组成合议庭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受理通知书; 不予受理裁定书(可上诉)。
7日内难以确定的,应先受理,受理后发现不符起诉条 件的,裁定驳回起诉(可上诉) 。(注:不同于驳回诉讼 请求) 受诉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7日内不作答复的处理:
(二)审查内容:起诉条件是否符合
行政诉讼法学
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体系:
一、行政诉讼概述(概念、宗旨、渊源、基本原则制度) 二、受案范围 三、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 四、诉讼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五、诉讼程序(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
基本规则与制度: 1、证据规则(《证据规定》80条) 2、法律适用规则 3、撤诉、缺席判决、程序延阻、合并审理制度 4、行政附带民事诉论制度 六、裁判及其执行
当事人可选择原告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
(另:释第9条: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可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委托 其近亲属以该公民名义起诉。)
• 四、裁定管辖:特殊情况
• (一)移送管辖:无→有

管辖权异议:1.自接到应诉通知书之日
起10日内提出;2.以书面形式提出;3向已
受理案件的法院提出
• (二)指定管辖
• (三)管辖权的转移:
• 2、中级法院一审: • ①确认发明专利和海关处理的案件 • ②被告为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 ③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 A、被告为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案
件可以除外)。 • B、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 • C、重大涉外案件或涉及港、澳、台 • D、其他重大复杂案件
加:释1中排除:①前列四项;②公安等刑事侦查行 为③行政调解、仲裁行为④行政指导行为⑤重复处理行为: 没有创设新的权利义务⑥对相对人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行为
• 五、现行法律规定的缺陷
• (一)规定方式上:我国混合式中的列举: 角度不一、无法穷尽、界限不清。(应改 为:概括式的肯定,列举式的排除)
(二)诉讼代表人:推选或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诉讼代表人若放 弃或变更诉讼请求,须经被代表人同意(集团诉讼或合伙组织诉讼 中) 七、诉讼代理人 (一) 概念 (二)种类:法定、委托诉讼代理人
第五章 行政诉讼程序 包括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 一、起诉 (一)概念: (二)条件: 1、基本条件(《行诉法》41条):①②③④ 2、时间条件:(起诉期限) (1)未经复议直接起诉: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 月内;或依法律特别规定。 (2)经复议后起诉:自收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 起15日内;或依法律特别规定。
• (五)评价(缺陷) • 1、失踪人的原告资格转移 • 2、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分离时 • 3、特别权力关系中 • 4、公益诉讼中的原告(检察院、社团等)
三、被告 (一)概念与特征 (二)资格认定 1、一般情形: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2、特殊情形:行诉法25条,释19-22条 ①经复议的案件:A、维持: B、改变: ②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被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