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禀赋效用案例分析

禀赋效用案例分析

禀赋效应
经济1101+1107070127+王娜+案例3.1 理论背景
Kabneman ,Knestscb和Thaler在1990年做的以下一组试验可以很好的
观察禀赋效应的影响程度。

参加试验的是44名大学生,随机抽取其中的一半人,给他们一张代币券和一份说明书,说明书上写明他们拥有的代币券价值为x美元(x的价值因人而异),试验结束后即可兑付,代币券可以交易,其买卖价格将由交易情况决定。

让卖者(得到代币券的学生)从0到8.75美元中选择愿意出售的价格。

同样,
也为没有得到代币券的那一半学生指定因人而异的价值,并询问他们愿意为购
买一张代币券支付的价格。

之后试验者会收集他们的价格,立刻计算出市场出
清价及能够交易的数量,并及时公布。

参加试验的学生可以按填写的价格进行
真实的交易。

这个试验反复进行三次。

三轮代币券交易之后,先后用杯子和钢笔代替代币券进行实物交易的试验。


易规则不变,并反复进行多次。

显然,代币券和消费品市场的交易情况大不一样。

在代币券市场,买卖双方的
预期价格是大致相同的。

综合三次试验来看,实际成交量与期望成交量的比
(V/V )是1.0。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杯子和钢笔市场上,报出的卖价的中间值
可达到买价的两倍多,杯子市场的V/V 率仅为0.20,钢笔市场为0.41。


使交易反复进行,这两个消费品市场的成交量也没有增加,表明参加试验者并
没有学会达成一致的买卖价格以增进市场效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代币券市场的交易中,根本就没有交易不足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比较代币券和消费品的不同之处:代币券的价值是事先确定的,非常精确而人们对消费品的偏好则可能会使其价值变得含糊,也就是说,消费者难以对一件商品确定一个唯一的货币价格。

因此,当购买者购买商
品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转手卖出,而不是自己使用时,其对损失和盈利有明确
地衡量,就不会有禀赋效应,如购买股票。

实验结论
以上的试验直观地证明了禀赋效应的存在:一旦人们得到可供自己消费的
某物品,人们对该物品赋予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常常会导
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而且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交易者交易经验的增加而消除。

课后习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