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当代,包括文化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
由新科技革命推动的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使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力量“异军突起”:文化生产力既是一种“硬实力”,是生产力;又是一种“软实力”,是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同时,文化还是一种创新力,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化生产力正在给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更加强大的动力,文化凝聚力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更加和谐,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空前提升;文化创新力使国家和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日益蓬勃地爆发出来。
对当代文化这一特质的崭新认识,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
1.文化是一种硬实力,是生产力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构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而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第三产业尚未进入经济进步的视野。
然而,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第三产业在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同时,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日益深入,文化经济化的发展结果是,以满足人们精神心理需求的消费品的生产及其服务活动逐渐成为一门产业。
文化开始变为硬实力并直接成为生产力。
其表现形式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集中代表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
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国际化、网络化、创新化为特征的“新竞争时代”的来临,使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可以说,当今时代,文化产业日益勃兴,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正在取代自然资源优势,它不仅直接体现与催生着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和硬实力,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如何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适应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文化产业至关重要。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既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一个新收获。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文化领域面向市场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在经济社会生活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愈益重要。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它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及其地位的认可,反映了我们对于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这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03年8月,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民族国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不仅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是一种软实力,是民族国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的实力既包括经济总量、科技水平和国防力量及相关的设施在内的硬实力,也包括核心价值观、国民素质、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形象等软实力,而且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力量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文化及其影响力则构成了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要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
硬实力(hard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一提法对我们认识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有很大启发意义。
具体说来,我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体现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这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标志着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文化是人类主观世界见之于客观世界的灿烂奇葩,构成了民族国家最富有感召魅力的独特品牌。
优秀的文化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实现升华思想、激扬精神、醇化道德、陶冶灵魂的特殊导向功能;优秀的文化可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使得人们陶醉其中,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优秀的文化还可以对域外其他文化构成巨大的效仿力,成为其他文化学习、模仿、汲取吸收的对象。
在灿烂悠长的文化史上,盛唐时期的中华文化就是如此。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振荡和多元、异质文化的冲突与交流,唐代的文化成果,举凡文学艺术、音乐歌舞、书法绘画、佛教文化、工艺美术、史学地理等,均呈现出百花齐放、绚烂多姿的瑰丽景观。
英国学者韦尔斯比较了唐文化与当时的亚欧文化后指出:“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在这些世纪里,当欧洲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而许许多多中国人,却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蔼的环境中生活。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不仅以远迈前朝的辉煌成就使华夏文明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以强大的力度、开阔的胸襟、丰沛的内涵、深刻的意蕴,远播异域,泽及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的日本社会就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吸纳中华文化,“越是中国风味的,就越受古代贵族们的喜爱”,“只要是唐朝的东西,不论什么都要尽快地传进来”。
在与印度、阿拉伯世界甚至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唐文化同样以其强劲的对外辐射力和吸引力、效仿力,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和交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文化软实力的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作用愈益明显和强大。
一个国家没有自己强盛的文化,迟早会成为别人的附庸。
不仅如此,一个国家被俘获的文化还会以巨大的力量渗入该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秩序乃至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之中,使其彻底成为强大国家的殖民区。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一文中指出:“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
”这里从“生命”的高度突出强调了文化之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正因如此,我认为,文化的软实力作用首先体现为民族国家强大的导向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这种力量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明魅力和政治导向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的软实力还体现为认同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文化是一种具有高度认同作用的“黏合剂”,它是人类理性认知和感情联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相互认同的内在条件。
一般来说,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语言、民族血统、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体系、历史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是民族国家确立其存在正当性的重要依据,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是建立在全民认同的国家利益、文化传统和相对一致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基础上的。
我特别赞同这样的说法,文化认同就是以柔克刚的“军队”,文化认同就是最坚固的“国防”。
文化的软实力还鲜明地体现为亲和力和凝聚力。
以中华文化为例。
中华民族历久磨难,但一直生生不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原因上说,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冯天瑜教授盛赞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延续性,认为“中国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的顽强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在于它历尽沧桑、饱受磨难,却始终传承不绝。
虽然中国文化也有高潮、低潮的起伏,并且屡次面临挑战,经历过许多充满危机的关头,但是,它却一次又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中绝过的古老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国家的“名片”,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秉持守护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之根,精神是国家之魂。
正是由于此,文化的亲和力、认同力和凝聚力将永远闪烁着耀目的光彩,肩负着沉重的使命。
近年来,我们党对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重视不断加强。
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在200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又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则鲜明地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由此,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被赋予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文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思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