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典家具的形式美

论中国古典家具的形式美

本科期末论文题目论中国古典家具的形式美院别国际教育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班级2009级姓名张端学号09141011012012 年05 月20 日目录摘要 (Ⅰ)1引言 (1)2中国古典家具艺术风格的形成 (1)2.1形式多样化 (1)2.1风格多样化 (1)3中国古典家具艺术形式鉴赏 (2)3.1选材之细 (2)3.2结构之巧 (2)3.3彩饰之精 (2)3.4造型之妙 (3)3.5韵味之独 (3)4传统古典家具的传承 (3)4.1传统古典家具的传承 (3)4.2中国古典家具的创新 (3)结束语 (3)参考文献 (4)摘要:中国古典家具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本文通过对艺术风格形成和分类的研究,对艺术形式包括选材、结构、彩饰、造型的具体赏析,和古典家具艺术美在现在发展中的传承和发展研究,对古典家具形式美进行概括和浅析。

关键词:中国家具,古典家具,发展,形式,美学1引言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字历史,但是家具史已经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可以说,家具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更加悠久和厚重。

几千年前的榫卯木结构,至今仍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世界家具史上强大的一支,非常值得每个人去了解。

本论文在认真学习课堂知识,查阅资料以及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观点意见,以明清家具为主,对中国古典家具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艺术形式的审美和古典家具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做了浅析。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根据形式美学原理来了解古典家具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入手分析和比较古典家具在艺术形式上的区别和联系,提高人们对古典家具的认识和审美,关注古典家具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保护、传承与创新。

2中国古典家具艺术风格的形成2.1 形式多样化家具包含的范围极广,通常是“桌、椅、床、櫈、几”等等的统称。

家具的实用性催生出家具。

家具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便利。

古人席地而坐产生席,侧卧休息产生床,吃饭聚会产生桌,再后来,产生了屏、几、案、榻等家具,功能性得以细分,进而形式上产生区别。

物质条件改善促进家具用材加工改革。

古代先民制作家具,从身边的自然环境取材,木、藤为最初的材料。

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产生更加先进的加工工具,木材加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

家具在线性构造的基础上产生了纹理和曲线,避免了线性的僵硬感,家具的造型出现了曲线美,纹理上更加多样。

2.2 风格多样化从最初的秦汉家具,到成熟的明清家具,古典家具造型风格的演变,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从孕育到成熟的不断发展。

夏商周强调宗教意识,此时纹饰以饕餮纹和夔纹为主,艺术风格威严而狰狞,给人强烈的压抑感和恐怖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天地的崇拜,同时显示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神学意识没落和学术思想及人性自由解放,家具从礼器走向日用,家具制作也得到了解放。

此时家具艺术风格更趋理性和民众的意趣,出现了精雕细琢、镂金错空、奢侈豪华的气象。

家具装饰中出现了自然景观、动植物图案、“吉兽”等主题,表现出自然之美和浪漫主义的情调。

秦汉以后,儒学盛行,及至宋明,理学兴起,儒、释、道三教和流,建立了以理为本,天人合一,强调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家具中屏风盛行,用来自表。

桌椅以“方正”之风制作。

[1]同时,与海外文化相互交融,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风格的家具,儒胡床、椅子、方凳等高型坐具,虽不和礼法,但给人舒适感,逐渐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佛教纹饰在此期盛行,如飞天纹、火焰纹、卷草纹。

家具不仅在构造形式上多样化,而且用材上也出现了南方热带名贵珍木,更便于雕琢。

中国古典家具历经先秦的质朴浑厚、春秋秦汉的浪漫神奇、两晋南北朝的婉雅秀逸、隋唐的华丽润妍和宋元的简介隽秀,最终沉淀出质朴简练、古雅精丽的明式风格。

3中国古典家具艺术形式鉴赏3.1 选材之细我国地大物博,树木种类繁多,品质差异很大。

明清时代,家具制作进入繁盛时期,家具有硬木软木之分,明清家具多选硬木。

硬木是对各类优质木材的统称,主要有紫檀、黄花梨、鸡翅、酸枝、铁梨、乌木等,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

硬木材质坚实,结构稳定,纹理自然,色泽多样。

代表木材有黄花梨、鸡翅木,色泽美丽,纹理多样;紫檀、乌木,色泽稳重,厚实端庄。

朽木不可雕也,硬木材质稳定,可塑性好,加工简单,能做出复杂精细的榫卯结构,自然多被工匠文人所喜爱。

紫檀:木中黄金,材经小,中空,十分珍贵。

紫檀纹理纤巧浮动,变化无穷,色泽沉静,有绸缎的光泽,油性重,越用越亮,温润如玉,常用来做桌椅,深受清宫喜爱。

常见分类有牛毛紫檀、鸡血紫檀、金星紫檀三种。

铁梨木:拇指坚硬、沉重,色显紫黑,厚重朴实。

纹理通畅自然,材质偏重,木性韧,易龟裂,纤维长且坚,不易雕琢。

铁梨木适合做大型家具,显笨拙古朴,大气苍古之美。

乌木:黑色硬木,色泽黑亮,永不褪色,十分珍贵。

纹理细密,家具制作时常用来镶嵌装饰,与浅色木材搭配,一冷一暖,色彩对比富有情趣。

瘿木:泛指所有树木上哦按跟错节的结巴和病瘤,不同环境下不同树木的材质纹理区别很大,少有能用来雕琢,此木天生成趣,恣意盎然,变化多端,装饰性强。

不同的硬木有不同的材质特征,给人不同的美感享受。

明清家具选材考究,做工精细,十分讲究几种材料的搭配,艺术与实用并存:“楠配紫(檀),铁配黄(花梨),乌木配黄杨。

”“高丽镶楸木,川柏配花樟(樟木瘿)。

”“苏作红木楠木瘿,广作红木石芯膛。

”“榛木桌子杉木底,榆木柜子杨木帮。

”[2]3.2 结构之巧中国古典家具饱含智慧。

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发掘出榫卯结构的家具结构,可见中国古代先民智慧非凡。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制作工艺愈发纯熟。

中国古典家具多以榫卯结合部件,平板采用攒边处理,实用且美观。

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有圈口和矮老等加固,呈三角形形态,[3]十分稳固。

部件交接和转角处过渡平整,少附加其他材料制成的结构构件,设计制作不用模块和标准,不死板,装卸简单,材料统一,利用不同材料本身的特性来构建。

中国家具采用严谨的物理结构,通过细节处的小结构,如矮老、圈口、枨子等部件进行合理搭配,同时美化装饰,实用与美观并重。

3.3 彩饰之精中国古典家具装饰图案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综合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面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观念意识及审美情趣。

其风格脉络也各不相同。

如商周时期家具图案神秘威严,春秋时期浪漫绚丽,秦汉时期飞动精炼,魏晋时期自然清新。

唐代丰满华丽,宋代简洁纤秀,明朝时期典雅秀美,清朝繁琐秀丽[4]。

彩饰内容十分多样,有“玉女献瑞”“精忠报国”“牛郎织女”等等,分为字体符号、日常人物、宗教人物、神话人物、寓言故事等多类。

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历史典故,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些彩饰图案,是中国古代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极富研究价值。

3.4 造型之妙中国古典家具追求稳重厚实,造型多成方形,严格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

在简单方、圆型构造的基础上,细节之处曲线修饰,又避免了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

家具的轮廓部分,是方与圆的组合,方与圆的统一,朴实中蕴藏着无穷的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高贵气质的稳重。

3.5 韵味之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一个“韵”味,中国古典家具形神兼备、造型优美,散发出独特的美感,其艺术魅力令人感染、心动,甚至痴迷,有韵味的古典家具造型优美优质,简洁明快,具有文化、艺术及鉴赏价值。

4中国古典家具形式的传承与发展4.1 传统古典家具的传承从我国家具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看,人的坐姿从跪到坐到垂足,家具从低矮到高达,各种不同形状、用途的家具不断出现和丰富[5]。

家具的变化随着人的生活习惯、审美眼光、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需求的变化,家具的造型、样式、风格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其中不乏突破性的革命。

古典家具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时期,思考如何将它继承和创新,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一、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二、继承古典家具本质性的东西,如榫卯工艺、框架结构、线面结合的整体美感,更重要的是“神韵”。

4.2 中国古典家具的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艺术发展的结果。

人们的审美观点随着时代在改变,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国内兴起欧式家具热潮,家具的用材、结构、造型各有其特点。

旧时强调礼数和举止,现代倾向人体工程学和舒适度。

古典家具的创新也要讲究以人为本,必须根据人们的需求,通过审美完善,在品种款式、功能创新、设计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如现代流行沙发,在传统胡床的基础上,铺上厚厚的沙发垫,既舒适又不破坏原味儿,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总之,我们要从家具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现代人文环境等方面,去努力创新,迎合时代的紧迫要求,满足人们的需求,让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家居中得到体现和发展,让传统家具再次辉煌世界。

结束语中国古典家具,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是古代先民伟大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成熟的艺术宝库。

本文对于中国古典家具的艺术形式鉴赏分析,促进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宣传、保护和思考。

参考文献:[1]陈菁.古典家具文化浅析.山西建筑.2008年3月第8期第34卷249页.[2]韦桂来.明清硬木家具用材之美学研究.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8期第30卷第87页.[3]张月林,张玉江. 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特征解析.[4]刘莉莉.图案在古今室内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大众文艺.2010年第10期第146页.[5]何世平.中国古典家具的传承与创新.美术界.2011年第9期第69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