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陈 俊, 林少惠
(华南师范大学教 育科学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 导致延 迟出现和长 期持续出现 的精神 障碍。 5. 12地震后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重建灾 区, 心 理重建 被 广泛关注 。该文希 望通过 详细介 绍影响 创伤后 应激障碍症状存在与发展的 5个心理预测因素 : 焦虑敏 感、归因方 式、应 对方式、人 格特征、领悟 社会支 持, 有助于 心理援助工作更加卓有成效 开展。
二、影响 PT SD的心理预测因素
( 一 ) 焦虑敏感 ( Anx iety Sensit iv ity, AS) 焦虑 敏 感 的 概 念 起 源 于 R eiss 和 M cN ally ( 1985) [ 2] 有关惊恐障碍的研究。 1980 年, R eiss 提 出惊恐障碍有两种不同的形成原因, 一是对危险的 恐惧或对被伤害的恐惧, 二是 对恐惧的恐惧 。在 1985年他与 M cN ally一起提出焦虑敏感的概念, 用 于解释 对 恐惧的 恐惧 。T ay lor ( 1995 ) 进 一步 指 出, 焦虑敏感是相信与焦虑有关的感觉对自身的生 理、心理和社会评价有危害, 从而产生的对焦虑症状 的害怕和担心, 是反映个体对自身发生焦虑的恐惧 程度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在此基础上, 他将焦 虑敏感分为 3个维度: 对生理唤醒的恐惧、对社会评 价的恐惧、对心理能力 丧失的恐俱 [ 3] 。目前, 测 量 焦虑 敏感 的 工具 有: 焦 虑敏 感 测定 量 表 ( Anx iety Sensit iv ity Index, ASI) , ASI的修订版 ( Anx iety Sensi tivity Index- Rev ised, AS I- R ), 儿童焦虑敏 感测定 量表 ( Children Anx iety Sensitiv ity Index, CAS I) 。李 茜茜等以重庆地区中学生为对象, 对 ASI和 AS I- R 进行修订整合, 编制了中学生焦虑敏感量表, 通过探
收稿日期: 2009- 05- 25 作者简介: 陈俊 ( 1966- ), 女, 福建福州人, 心 理学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应用 研究中心 教授; 林 少惠 ( 1984 - ) , 女, 广东揭阳人,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64
索性因素分析得到 3个因素: 对社会评价的恐惧、对 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能力丧失的恐惧 [ 4] 。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敏 感; 归因方式; 应对方式; 人格特征; 领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455( 2009) 04- 0064- 06
一、引 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 ( Posttraum at ic Stress D isorder, PT SD) 是指个体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 伤, 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出现的精神障碍, 它以 对创伤事件的病理性重现 ( re- experienc ing )、对创 伤相关线 索的 回避 ( avo idance )、持续性 的高 唤醒 ( hyperarousal) , 以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情 感麻木 ( em otional numb ing ) 为显著的临床特 征, 具 有一定的生物学特点。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分类 手册 - 第四版 ( DSM - ! ) 将 PTSD 归在焦 虑障碍 中, 分为急性 (症状持续小于 3个月 ) 、慢性 ( 症状至 少持续 3个月 )、伴延迟起病 ( 症状在应激后至少 6 个月才出现 ) 3 种类型。已有研究从动物模型及其 神经生物学机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了探讨 [ 1] 。 那么, PTSD存在与发展还受哪些重要因素影响呢? 本文结合国内 外关于 PT SD 的 研究成 果及 新近研 究, 拟探讨影响 PTSD 存在与发展的的 5个重要心 理预测因素: 焦虑敏感、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人格特 征、领悟社会支持。
但关于 AS 与 PTSD 关系 的研究 却比较 缺乏。 H agh- Shenas, Goodarz,i Dehbozorg i和 F arashbandi ( 2005)在伊朗巴姆地震后的一批幸存工人里发现 AS与 PT SD之间 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系, AS 分数较 高的被试 PTSD 症状更加严重 [ 8] 。新近尚有学者专 门针对儿 童的 AS 与 PT SD 之间的 关系 进行 了探 讨 [ 9] 。该研究以经历过 1999年土耳其玻鲁大地震 的 81个 8- 15岁的儿童为被试进行了 5 年后的跟 踪研究。多 重回 归 分 析 显 示了 被 试 的 特 质焦 虑
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个体经历创伤后都会发展 PTSD, 有很多因 素导致其 症状的发 展和存在。 AS 水平较高的个体, 面对只是引起短暂焦虑增加的生 活经历会产生更多的不幸感及灾难归因, 从而导致 创伤相关应激症状的存在。作为应激易感因子, AS 对 PTSD症状的发展具有预测作用。
( 二 ) 归因方式 M assad和 H u lsey( 2006) 提 出患者的归因方 式 对于理解和治疗 PT SD 具有重要意义 [ 15] 。一方面,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发生应激 障碍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 在认知重构治 疗中通过改变患者错误的责任归因可以改善他们情
2009年第 4期 N o. 4, 2009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SOUTH CH INA NORMA L UN IVER SITY
( SOC IA L SC IENCE ED IT ION )
2009年 8月 A ug. , 2009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
感方面的症状。 归因, 指寻找事 件发生的原因与责任。W e iner
的归因理论指出, 引发事件的原因包括原因的部位 ( 内在 /外在 )、原因的稳定性 (长久的 /暂时的 ) 和控 制性 ( 可控的 /不可控的 ) 。后来的研究者又加上概 括性这一维度, 即原因的整体性和具体性。有学者 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归因方式与 PT SD 的 关系, 结果表明: 经历了同样创 伤性事件的大学 生 中, 患有 PTSD的学生相比正常学生更倾向 于对负 性事件做出整体和稳定的归因 [ 16] 。M cco rm ick, T a ber和 K ruedelbach[ 17] 还以 99名酒精和赌博成瘾者 这种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 结果发现其中符合 DSM - ∀的 PTSD 诊断标准的 26名被试比那些 不符合 诊断标准的被试更多地将负性 假设事件归因于 内
( T ra it Anx iety ) 和 儿 童 焦 虑 敏 感 指 数 ( Ch ildhood Anx iety Sensitiv ity Index, CAS I)能够预测儿童创伤后 应激反应指数 ( Ch ild Pssttraum atic S tressR eaction In dex, CPT S- RI) , 且 CASI的预测作用更大。该研究 结果支持了 AS 可能是增进个体经历创伤后患 PT SD危险性的体质因素 ( constitut iona l factor), 它对 PT SD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在、整体和稳定的因素; 而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外在、 不稳定和具体的因素。
也有研究者将创伤性事件的归因方式描述为自
责、责备他人、运气和环境 4个具体的维度, Bu lm an ( 1979) [ 18] 把自责分为行为自责和特质自责, 并且认 为行为自责是一种努力归因, 采用行为自责归因方
65
式的个体认为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会将事件发生的 原因归于自己的行为不当, 属于一种适应性的归因 方式; 而特质自责是一种能力归因, 采用这种归因方 式的个体认为自己缺乏某种能力, 且未来是不可控 制的, 这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归因方式。关于这两种 自责方式与 PTSD 的关系, Bulm an 认为采用行为自 责这种努力归因的患者认为将来有可能避免类似事
国外关于焦虑敏感的发展提出了两个理论: 学 习理论和伤痕理论 [ 10] 。学习理论指个体通过对与 焦虑有关的知识信息的学习、观察他人焦虑担心的 反应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等, 而使焦虑敏感水平升 高或降低。伤痕理论指创伤性经历会改变焦虑敏感 的易患性, 从而使个体更易产生高水平的焦虑敏感。 有些研 究尝 试 去揭 示 连接 AS 与 焦虑 症 的机 制。 W ilson和 H ayw ard( 2006) [ 11 ] 对 患有惊恐性 障碍的 青少年的研究, 他们认为 AS 可能先于逃避并加剧 了逃避行为, 这些反过来又增加了焦虑。另一方面, Isyanov 和 Ca lam ari( 2007) [ 12] 认 为 A S 水平 较高的 个体会将很多生活事件更多地评价为 有压力的事 件, 这源于他们对曾经经历过的事件及焦虑唤醒的 反应。 AS可能就是通过改变压力评价从而导致普 遍压力水平的增加。这类个体评价焦虑唤醒不仅是
不愉快的, 而且是危险的, 只是导致焦虑短暂提升的
Hale Waihona Puke 生活事件将会引起这些人更强的不幸感。有学者证
明了个体本身存在的焦虑能够 预测儿童和青少 年 PTSD 的严重程度, 并提出 AS作为与焦虑症的发展 有牵连的体质因素, 可能是导致心理创伤后应激症 状的发 展及 存 在的 中介 因素 [ 13] 。另 外, M e iserStedm an等 ( 2007) 对 有创伤经历儿童的研究, 尽管 AS没有直接预测 PT SD 的状态, 它却对被试经历创 伤悲 痛 及急 性 应 激 障 碍 的 发 展 起 中介 作 用 [ 14] 。 Em in等 ( 2008) 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其假设: AS 可 能是正常分布于普遍人群的体质特质, 无论其是否 受过创伤, 它扮演着一个易患性的因素从而导致应 激时的精神异常 [ 9] 。
研究表明, 焦虑敏感对惊恐性障碍、焦虑障碍等 精 神 疾 病 有 较 好 的 预 测 作 用。 如 H inton 等 ( 2006) [ 5] 用 A S I探索成人惊恐性障碍的研究, 发现 惊恐性障碍的存在与具有较高 ASI分数之间存在正 相关。还有学者发现焦虑敏感水平较高的被试其焦 虑精神疾病发病率也高, 而且在其后的生物挑战测 验 ( B io log ical Cha llenge T ests) 里倾向于表现出更显 著的焦虑反应 [ 6] 。李萧和童辉杰 ( 2006)指出, 焦虑敏 感性在对惊恐发作的预测上虽然并不是一个根本性 的原因, 但对惊恐发作却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