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0811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0811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 总体评价:上海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很高。 ➢ 有待提高: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校间均衡、校长课
程领导力等指标。 ➢ 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睡眠时间少,
做作业时间和补课时间过多。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问题之睡眠时间
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的相关规定
➢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和足够的睡眠是保证儿童青少年身 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三模块:学业综合评价记录 学业综合评价——必修课 学业综合评价——选修课
第四模块:奖励与诚信记录
• 集体奖励记录 • 个人奖励记录 • 失信扣分记录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卓有成效的尝试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卓有成效的尝试
➢开展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探索。 上海确定为国家教育 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组织开展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综合评价办法”项目试点,研发了“绿色指标体系”。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之路
2014年8月11日
今天的话题
教育部文件:2013年6月
《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推进综合评价改革 二、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三、改革的总体设计 四、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五、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为什么推进综合评价改革
1.中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中小学素质教育形势 3.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4.国际评价改革趋势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我们感叹: 优异学业成绩表现背后的时间花费
➢ 上海学生每周校内上课时间为28.3小时,校外上课时间为6.5 小时,校内外共计34.8小时,而这还并不包括学生作业的时间 。可见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比较繁重的,每周校内外上课时间比 最少的国家美国和芬兰多出10小时以上。
➢ 在参加PISA2009的全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学生报告的 每周校内上课时间位于第14位,校外上课时间为第9位,校内 外总的上课时间列第12位。
欧盟:学会学习、主动与创新意识、社交与公民素质、母语交流、外语交流、
数学素养、文化意识与表达、数字化素养、 科学素养。
美国:创造与创新、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主动、健康、理财、灵活性与适应
性、全球意识、环保、 社会与跨文化素养、公民素养、创作与责任、领导与负 责、交流沟通与合作、信息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
评价技术
分层抽样技术、试题命制技术、 结果分析技术等
更加科学地反应教育质量状况,不断提高评价的专业化水准。
为什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四是突出反馈改进功能。
➢ 把评价作为把握教育状况、诊断教育问题、完善教育政 策、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 更加尊重差异,帮助学校不断进步和改善,最终是为了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 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确保 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 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上海PISA测试结果
➢ 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中的表现均为 第一,学业成绩表现均衡。
三达德: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孙中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
为什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1.中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
文化修养:语言与沟通、科技与信息、人文与审美 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问题解决与创新 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为什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2.中小学素质教育形势 ➢讨论一下当前形势:
为什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2.中小学素质教育形势
一是理念高度认同,实施举步维艰; 二是局部地区有突破、某些环节有进展;但全局难推动 、整体不平衡; 三是素质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规定要求出台不少,但真正 落到实处不多,达到预期效果不多。
绿色指标,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好” “差”口口相传的主观评价状态,又帮助每一所学校寻找持续发展 的方向,从而不断推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总体设计
去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 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就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进行了系统设计,全面部署。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我们感叹: 优异学业成绩表现背后的学习压力
➢ 上海绿色指标测试结果和PISA测试数据都可以看到,上海市 学生的学业成绩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存在学业负担过重学 习压力大等问题。
➢ 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和诊断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行为,从而持 续提高教育质量。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主要成效
日本:发现解决问题、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元认知、
自律、适应力、可持续发展、建立人际关系能力、社会参与、语言技能、 数量 关系技能、信息技能。
台湾地区:学会如何学习 (反省能力、问题解决、创新思考、独立思考、主动
探索与研究、理性能力)、 组织与规划能力 、了解表达自我、国际理解、 尊重与关系、团队合作、社会参与与责任、处理冲突 、多元包容、阅读理解 、 审美能力、使用科技资讯。
一是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正在转变。
学业成绩是教育质量的一个构成部分,但不等于教育 质量。通过绿色指标的构建,新型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 正在逐步树立起来,中小学落实课程要求、减轻课业负担 更加主动自觉。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二是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正在形成。
主要成效
除了市级层面实施以学业表现为基础、结合学习经历 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办法,还有9个区县聚焦重难点开展 子项目研究,有的重点研究学生学习动力,有的着重探索 校园生活质量,还有近百所中小学开展绿色指标校本化实 践。评价改革受到广泛的关注,将学习结果与取得学习结 果的路径综合考查,将教育教学改进架构到实证分析上来 ,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正在形成。
一、为什么推进综合评价改革
1.中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 讨论一下:
为什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1.中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
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德之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 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
二、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1.卓有成效的尝试 2.上海绿色指标体系 3.测试结果及成效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1.卓有成效的尝试
➢ 全面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 更加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
例如:清华附中开发的综合素质评价积分系统。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卓有成效的尝试
清华附中综合素质评价积分系统模块组成
第一模块:承担社会工作记录 第二模块:个人成长记录
• 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 • 学术志趣及爱好发展 • 艺术素养及特长培养 • 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 • 感动感悟与交流沟通 • 读书分享与人文思索 • 社会调查与勤工助学 • 阶段小结与个人反思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绿色指标之体系
学业水平指数
师生关系指数
学习动力 学生社经地位与学业
成绩相关指数 学业负担指数
品德行为指数 体质健康指数 教师教学方式指数 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 跨年度进步指数
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发展
学生
学业成绩
背景因素
非学业
学业水平指数
师生关系指数
学习动力
学生社会经济 背景与学业成 绩相关指数 学业负担指数
➢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建立学生 学业质量的标准,并进行大规模测试,了解影响学生学业 质量的关键因素。约335万人次的学生参加了学科测试和 问卷调查,约15万名教师和1.2万名校长参加了问卷调查。评价改革的 Nhomakorabea索与发展
2. 上海绿色指标体系
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前期项目研究的基础上, 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研究、提炼出了如 学习动力、师生关系、学习负担等一系列影响学生学业质量 的关键因素,构建了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 指标体系,称之为学业质量的“绿色指标”体系。
为什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3.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评价理念 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论成败;
评价对象
被评价者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忽视了学生自身价值追求;
评价内容
偏重知识评价或外围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评价;
为什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评价标准
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为什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一是评价内容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习方式与认知、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字沟通数字
与数学、文化艺术 、科学与技术。
经合组织 :反思、人生规划、维护权益和规则意识、复杂环境中行动、与人相
处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使用 科技的能力。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将其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重大改革先后进行了两次报道。
2013年6月9日
教育部今天推出中小学教 育质量综合评价标准,逐步扭 转我国基础教育单纯以分数和 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 做法,学生学业发展水平不再 强调考试分数,更加注重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状况纳入 考察范围。
评价方式
没有将终结性和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 忽视被评价者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