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三语文高考线上模拟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三语文高考线上模拟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高三语文高考线上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随着几场大雨的到来,原来那些瘦削的河流开始变得丰满起来,澎湃起来,欢快起来。

水的到来使得那些几乎干涸得奄奄一息的河流骤然有了活力,有了汹涌澎湃的力量,河流就像由一个羸弱的少年突然长成一位健壮的汉子,而且是一位不修边幅的莽撞汉子,带着放荡不羁的野性横冲直撞。

(乙)这种成长的过程是短暂的:一场大雨就能改变河流的模样。

你在湿热的天空下沿河道走着,猛地遭遇一阵狂风,紧接着看到黑云密布,天地昏暗。

这时,生长在河道边挺胸直腰的树儿立即被风刮得东歪西倒,几乎要匍匐于地。

(丙)燕子、蜻蜓乱飞,天也越来越黑,黑得如漆如墨,黑得令人窒息发慌。

狂风稍歇,昏暗中大雨瓢泼似的从天而降。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丰满B . 奄奄一息C . 骤然D . 放荡不羁(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一上·南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和其他文学品种相比,诗的语言最具特点。

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是有其道理的。

诗家语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

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

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②从生成过程来看,诗有三种:诗人内心的诗,纸上的诗,读者内心的诗。

因此,诗的传播就是从内心走进内心。

诗人内心的诗是一种悟,是无言的沉默。

在这一点上,诗和禅相通。

禅不立文字,诗是文学,得从心上走到纸上,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

这是诗人永远面对的难题。

有人说:“口开则诗亡,口闭则诗存。

”在心灵世界面前,在体验世界面前,一般语言捉襟见肘。

因此,古人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诗人寻奇觅怪,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

③诗家语的特点是德国学者黑格尔所说的“清洗”。

诗的内蕴要清洗,诗家语也要清洗。

清洗杂质是诗的天职。

诗是“空白”艺术。

高明的诗人善于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

诗不在连,而在断,断后之连,是时间的清洗。

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

臧克家的《三代》只有六行,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

祖祖辈辈的农民的命运,从具象到抽象,从确定到不确定,从单纯到弹性,皆由对时间的清洗而来。

诗不在面,而在点,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

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是悼念母亲的歌。

诗人只写了一生中两次“最忘情的哭声”,一次是生命开始的时候,一次是母亲去世的时候。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可以说,每个字都是无底深渊。

恰是未曾落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

④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

诗人总是两种相反品格的统一:内心倾吐的慷慨和语言表达的吝啬。

从中国诗歌史看,中国诗歌的四言、五言、七言而长短句、散曲、近体和新诗,一个比一个获得倾吐复杂情感的更大的自由,与诗歌内容的由简到繁正相反,诗家语却始终坚守着、提高着它的纯度,按照与内容相对而言的由繁到简的方向发展。

五言是两句四言的省约,七言是两句五言的省约。

这是诗歌艺术的铁的法则。

⑤诗家语在生成过程里,诗人有三个基本选择。

第一,是词的选择。

诗表现的不是观,而是观感;不是情,而是情感。

诗的旨趣不是叙述生活,而在歌唱生活。

所以诗倾吐的是心灵的波涛,而落墨点却往往是引起这一波涛的具体事象。

第二,是组合的选择。

在诗这里,词的搭配取得很大自由。

这种组合根本不依靠推理逻辑,而是依靠抒情逻辑,尤其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常常产生异常的诗的美学效应。

同时,虚实的组合也会让诗有了很大的情感容量。

第三,是句法的选择。

优秀的诗在句法上都是很讲究的,许多名句和句法的选择分不开。

从散文的眼光看,诗句好像不通,其实妙在不通。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轻轻的我走了”,词序是倒装的。

(摘编自吕进《“诗家语”的审美》)(1)下列关于“诗家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诗家语诗中最具特点的语言,源于王安石为区别其他的文学品种而命名。

B . 诗家语是由一般语言组成的,但又能导致一般语言发生质变的言说方式。

C . 诗家语的特点是清洗,是因为诗的内蕴要清洗,清洗杂质是诗的职责所在。

D . 诗家语的美学是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等两种相对相反形式的统一。

(2)根据第五段,下列理解和判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 杜甫不讲天下太不公道,却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词的选择精当到位。

B . 田间的《给战斗者》“他们永远/呼吸着/仇恨”,这样的诗行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

C . 戴望舒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依靠抒情逻辑,是意象叠加的组合。

D . 方敬的《阴天》头两行:“忧郁的宽帽檐/使我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是虚实的组合。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诗人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和“诗之未言,正是诗之欲言”相似。

B . 臧克家的《三代》,时间跨度长,言简而义丰,富有张力,这是时间的清洗。

C . 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母子亲情,骨肉柔情,诗在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

D . 诗歌的形式由简到繁与诗家语内容由繁到简的变化,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法则。

3. (9分)(2018·河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

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国家宝藏》中,由“护宝人”画家冯海涛、非遗传人仇庆年和演员李晨演绎的《千里江山图》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

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海海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摘编自201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材料二:《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日围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

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

这让我想起曾让亿万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因》,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迷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摘编自2017年12月13日《广州日报》)材料三:以国宝为题材的节目并不新鲜,《国宝档案》《鉴宝》等都是佳作,但与前作不同,《国家宝藏》首次将高冷的博物馆呈现于综艺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

《国家宝藏》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打出“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

所谓“活起来”,就是让国宝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

第一期故宫博物院播出后,能迅速获得观众认可,和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密切相关。

在第二期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古乐《茉莉花》,钟磬齐鸣,华夏正音流淌,仿佛让人穿越千年。

(摘编自2017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材料四:《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融合运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节目首次融合了综艺、纪录、戏剧多种艺术形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

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6万余件文物,选哪三件参与节目?应该是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最终,我们选择了《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这三件文物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

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 材料一介绍了节目《国家宝藏》中对《千里江山图》卷前世今生进行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国宝的历史传奇和文化内涵。

B . “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的现场演示,让人感受到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了解到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

C .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向观众表现了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

D . 故宫博物院选取《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参与节目,是因为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

E . 四则材料在说明节目彰显文化自信时,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

(3)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12分)(2020·江苏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昨夜中秋。

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

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蓬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