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①交叉性学科;②理论性的学科;③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三个阶段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①孕育时期也即社会哲学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
a.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b.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形成时期也即社会经验论阶段。
a.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b.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
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同名教科书。
③确立时期也即社会分析论阶段。
F·奥尔波特1924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3、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三、社会心理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四、社会心理的特点1.内在性与外现性;2。
互动性与冲击性;3。
实用性与迎合性。
五、社会心理的作用:第一,预告作用:①可客观、准确地预告社会气候、中介作用;②通过调查后,社会心理可预报整个社会各层次、各群体的个性发展倾向;③预报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趋势。
第二,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位。
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
第二节文化与民族性格一、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构成1、定义: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2、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者构成。
3、文化的社会功能:①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历史,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
②作为传统习惯留在人身上,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二、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1、民族性格的深层背景作用2、民族性格的中介作用3、民族性格的整合作用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过程。
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1、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2、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分为主动的和强制性的再社会化两种)3、社会化的功能: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形成的发展个性⑤培养合格角色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一、遗传因素:只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二、社会文化的影响即社会性大环境的影响:①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不同;②不同阶级必将对自己的成员打上本阶级的烙印;③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成员社会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通过风俗、习惯、礼仪,时尚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1、父母的教养方式(即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教养方式有四种: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2、家庭气氛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四、学校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突出1、教师的威信的作用2、教师期待的作用:罗森塔尔(美)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五、同辈群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是电视、网络的影响第三节社会化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奥地利)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埃里克森(美)的理论:心理社会发展论二、认知理论1、皮亚杰(瑞士)的理论:①人在发展中有一系列普遍的发展阶段形成的。
这与人的智力水平有内在联系。
②人的认知的内在结构与人的知识经验层次有联系。
2、科尔伯格(美)的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美)为代表,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行为再现过程。
4、强化动机过程。
四、自然成熟理论:由格塞尔(美)提出。
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
第三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何谓自我?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可分成“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
二、人的独特标志——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也即人对自我身心流动现状的认识。
,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与控制,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觉察。
这种觉察包括三部分:物质的我、社会的我和心理(精神)的我。
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源泉是:①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他人即“重要他人”。
②文化意识,包括道德价值及宗教信仰;③物质。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1.矛盾性;2.形象性;3.独特性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二、自我体验1.自尊心与自信心;2。
成功感与失败感;3。
荣誉感与羞耻感;4。
内疚三、自我控制第四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一、涵义及其分析1、涵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它由多种心理形式共同构成。
2、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一个动机可产生多种目的,反之亦然。
3、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动机对活动具有推动、强化和定向作用。
奥格登(美)的关于警觉性的实验此结果说明:①激发动机与否对其成绩的影响很大;②激发动机的方式不同,对其成绩有不同的影响。
二、社会动机的种类(分类)1、从动机的来源来划分:(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布鲁纳(美)认为人的内部动机是由①好奇心;②好胜心;③自尊心这三种内驱力引起的。
(2)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2、从个体社会性的引发划分:(1)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
(2)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3)成就动机第二节动机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学说:以马斯洛为代表三、动机系统论彼得罗夫斯基(苏):动机是一个系统;动机是个性的核心。
第三节成就动机一、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通俗地说,成就动机就是指求得成功、求得尽善尽美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即把事情做好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有个别差异测量成就动机强度的大小有两种方法(1)投射测量法(2)量表法(自我报告测量)三、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1)自尊心强;(2)应变能力强;(3)有创造性和冒险性;(4)责任心很强四、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1、成就动机有利于心理健康2、成就动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成就动机的社会制约性五、如何培养成就动机1、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及为其制定的成就标准对孩子的成就动机有很大影响2、对孩子独立性的训练有助于成就动机的形成3、社会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也是影响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第五章心理挫折第一节挫折概述一、挫折的定义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各种障碍和干扰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被延搁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二、挫折的情境即产生挫折的原因1、客观原因——环境障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主观原因:自身的局限即生理上的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冲突主要有四种模式,即:①双趋冲突:指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②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上可能对个人具威胁性的不利的事情发生,两者都想躲避,但条件所限,只能避开一件,接受另一件,由此而表现出的心理冲突。
③趋避冲突:指对同一个目标来说,可能满足某些需要,同时也构成某些威胁,由此产生既想去做又想回避的矛盾心理情境。
④双重趋避冲突:即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境。
三、挫折的分类: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四、大学生活中常见的挫折源1、校园人文环境2、大学生活中常见的生活事件第二节挫折理论一、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受挫以后必然导致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是一种攻击行为。
二、本能理论:认为人受挫后产生攻击是人的本能麦独孤(美);弗洛伊德(奥);康拉德·洛伦兹。
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在生活中(周围的人群、家庭)学习来的。
四、生物学理论1、雄性荷尔蒙的作用2、遗传基因的影响第三节受挫后的反应种种一、受挫后的生理反应二、受挫后的心理及行为反应1、直接反应(1)攻击: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外攻击和内攻击等(2)冷漠:人受挫后表现出的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以及失去喜、怒、哀、乐的表情。
(3)焦虑:人遇到挫折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它通常是指不是真的遇到危险,而是担心可能会遇到某种危险时的紧张、惶惶不安的情绪状态。
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4)退化:这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动(5)固执:个体在受挫后,以不变应万变,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行为(和动作),这种现象称为固执。
2、间接反应(1)文饰(2)代替:生活中的“升华”、“补偿”。
(3)投射(也称推诿):个体把自己行为的失误归于客观、他人,从而减少自己失误受挫后带来的心理的不平衡。
(4)表同:个体受挫后,一个问题连连受挫,心理不平衡,反过来总结经验教训,不论对什么都说好,好,好。
”(5)反向:如“此地无银三百两”(6)压抑:个体把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不愉快和痛苦体验、烦闷情绪等竭力从意识和记忆中排除出去,不再想起,不再回忆,从而解除焦虑。
第四节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一、挫折对心理的影响1、有益的影响:a.挫折可以增强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能力。
b.挫折可以增强个体的容忍能力。
c.挫折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有害的影响:a.挫折会降低你的奋斗目标。
b.连连受挫后,本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所下降。
二、心理挫折的消除与应对影响一个人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①生理条件;②生活经历;③个性特征;④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观是耐挫力的核心。
⑤挫折准备;⑥社会支持。
1、对受挫折者要宽容2、寻求社会帮助3、创造条件,改变情境4、采用精神发泄法5、勇于面对,重视内部问题的应对6、优化人格品质,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性认知是社会中的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二、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面部表情;2。
眼神;3。
言语表情;4。
身段表情三、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长期、认真的交往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但在短期内达到对人的性格的某些方面的认知也有规律可寻。
四、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对他人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一、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1、外表;2、才华;3、间接材料二、第一印象(材料)的特征1.表面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