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七颗钻石》文本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七颗钻石》文本解读

《七颗钻石》文本解读
《七颗钻石》这篇童话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戏剧《黑暗的势力》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为三个时期。

早期作品以自传或亲生经历和见闻所写而成。

例如成长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军事小说《袭击》、《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中期是他艺术达到巅峰的时期,我们所熟悉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他中期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酝酿转变时期的作品。

晚期作品作品倾向于揭露社会罪恶现象和表达自己的新认知和宣传宗教思想,创作以政论和论文为主。

他在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

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

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

最后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资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在《忏悔录》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

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核心是博爱精神,在《战争与和平》中,作
者通过最后对每个人命运的描写,表现出了他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

比如海伦,她可以说是一个遭人唾弃的角色,行为放荡,不检点,因此,她的命运也是悲惨的,始终没有逃离惨死的命运。

但最后作者为她塑造的因为男人的选择而卧床不起的情节就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表现,同时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每个人都有反省救赎的机会,不会因为这个人品行是否恶劣而失去这个权利。

不只是《战争与和平》这种史诗式小说中体现出托尔斯泰博爱人道主义的思想,在《七颗钻石》这篇童话中也体现了出来。

课文《七颗钻石》出自托尔斯泰亲自撰写的《启蒙读本》。

《启蒙读本》是托尔斯泰惟一一部为少年儿童撰写和改编的作品。

它以艺术小说的形式传递和表达了各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博物学等多个领域。

它旨在教育俄国“整整两代的孩子”,“不管沙皇的孩子还是农民的孩子”。

这部书共包括373篇作品,其中有很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语言简洁、明确、生动,富于艺术性。

它充分展现和发挥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文学大师的旷世奇才和超凡情怀,故事写得“优美、简洁和质朴,明白易懂,意蕴深远”,能丰富少年读者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生活。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往往叙述的是人类或其他物体通过神奇的力量战胜困难,以此来传递一种美好的精神。

它的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有趣,形象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