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京华烟云》的两个人物

分析《京华烟云》的两个人物

分析《京华烟云》的两个人物
——读《京华烟云》
2002127108 教育系吴光衡前不久,看了一部林语堂的小说,名字叫做《京华烟云》。

虽然林语堂的小说不是很出名,他也很少写小说,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我觉得这部小说还是写得不错的。

这部小说由八国联军侵华写到抗日战争爆发,主要围绕北京两大家族在这个动乱年代中各个角色的表现而写,写出了大变化时期人们的思想动态,是人们了解这个时期的一部比较好的小说。

这部小说没有鲁迅先生那样强烈的褒贬态度,不是一部扬新弃旧的的小说。

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

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

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先生的小说像一把长矛直接指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但是相对于那种战斗性的小说,我觉得这种小说更适合现在我们年轻人读。

因为在这类小说中,我们不会受作者影响太大,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能力对小说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这样更能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阅读水平。

我看了这部小说之后,觉得这部小说里有几个人物刻化的非常好,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感受。

首先说一下姚思安。

作为一个大家族的一家之主,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很大部分的家主有相似之处。

例如,在家中很是威严,对儿女的要求严厉,当他的大儿子不长进的时候,他甚至不惜用打骂来教育。

他知道这样不好,对儿子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只能让儿子对他更为惧怕。

但是,作为一个希望自己儿子有长进的家长,尤其是他这样掌握着一个巨大家产的家长来说,看到儿子这样的没有出息,当然会感到痛惜。

当这种痛惜爆发出来,就变成了打骂。

这一点和大多数的一家之主是相同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封建家族)有出息,能够把自己创建的一个家好好的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但是,除了这一点以外,姚思安有很多和其他的封建家主不同的地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信奉的是庄子的思想,并且理解的很深。

我们都知道,一般的封建家主,作为封建思想的最大发扬者,信奉的都是孔子的思想。

姚思安虽然掌握着很大的一个家,家产巨大,但是他本人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商人。

他的生意大部分都是交给大舅子管理,到了晚年,他甚至什么都不管。

他认为商业太过注重利益,并不符合庄子的回归自然的思想。

六十岁的时候,当他把两个女儿都安排好了,他竟然抛下一个这么大的一个家,自己独自去云游四海。

他对二儿子以及两个女儿说:“我这一去会是十年,如果十年以后我还活着,我自己会回来找你们的。

你们不要劝我,也不要找我,我已经决定了。

”然后把事情交代清楚就走了。

他反复对儿女们强调说,一切都顺其自然,不要管大哥(也就是他的大儿子)一个家不可能一直都这么富贵下去,要看的开。

他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云游四海,把几大名山都游览过了。

在游览过程中,他饿了就去化缘,困了就找个地方睡觉,有时候在路边也就是一晚上。

在他这十年中,他觉得是回归自然,身体变得更为强壮。

十年后,他又回到了家里,家人都很奇怪,他们认为他不会再回来的。

后来的岁月中,姚思安过的很简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简单无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每天看书,散步,和儿女们谈一下社会变化中发生的事情,一直到死。

姚思想安对待死亡的态度更是明显的体现了他的庄子思想。

他认为,他死了就是回到自然,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所以,他坚持不肯吃药,他要一身干净的回归自然,就好像他当时来到这个世界一样。

他对他的儿女们说:“你们不要难过,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必然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有生必然有死是庄子思想的精髓,道学和道家不一样,道家并不是反映道学的真正门派。

道家对道学的思想有所曲解,道学的回归自然真正含义就是死是生的延续,
而不是道家所宣传的可以长生不老。

所以你们不要难过,我回到最初的地方是一件好事,你们应该高兴才对。

”这是很好的一种思想,我认为这是对长生不死的很好的反驳。

在姚思安的一生中,虽然年轻时候不思上进,但在结婚以后是很勤劳的致力于生意,老年更是领略到了庄子思想的精髓,一生也有意义了。

尤其处于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能够以庄子的无为思想看待这些变乱,更是难能可贵。

当然,他的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也无害,对他自己就只有好处。

这在当时的环境是最好的办法。

再看一看当时其他的封建家主,不是死守旧传统不变,就是想办法在变乱中找靠山。

死守旧传统的人当然是很难过,觉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就要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很努力的想维护孔子思想,并且不遗余力的攻击新思想。

最终,无奈于世界是向前发展的,他们都在郁闷和绝望中死去。

对于抱有这种思想的人,我们不能给予鄙视,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只是方式不对,看不到时代的变化,思想守旧而已。

要鄙视的是那种在变乱中摇摇晃晃的人,这种人完全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才不管你什么孔子和革命。

皇上还做着龙椅的时候,就一直表示誓死忠于皇上;皇上被废了,就表示支持革命,然后就想办法巴结有实力的革命者,到了军阀统治,就找一个将军当靠山。

这些人都是完全是考虑自己,丝毫没有考虑到这个社会,只要对他有利,支持什么都行。

相对于上述两种封建家主来说,我觉得姚思安的思想是最好的。

至少来说,作为一个商人(虽然后半辈子没有管理生意),他没有阻碍这个社会的发展,也保持了自己的名节。

除了姚思安以外,《京华烟云》对姚思安的女儿姚木兰也是刻化的很让人难忘,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这个名字就让人难忘,木兰,谁都知道是代父从军的英雄人物。

姚思安给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取这样一个名字,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女儿与众不同吧。

不过还好,这个名字取好了,的确很适合这个女人。

姚木兰(以下简称木兰)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

当她还是女孩的时候,就很能说,而且和父亲很谈得来,深受父亲的影响。

姚思安收集了很多文物,而且对文物很有研究。

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姚家举家逃往山东老家避难,姚思安把那些文物全都埋藏在后花园的一棵树下,并且对木兰说了一番很是深奥的话,那一番话对木兰的一生影响很大。

当时,姚思安对木兰说:“这些文物啊,其实一文不值。

很多年以前的主人是另外一个或者很多人,很多年以后,也不一定还是我。

说不定这次就被那些洋人抢走了。

所以啊,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占有某样东西。

就像我现在的家产,虽然很多,但是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谁又敢保证不会哪一天我成了穷光蛋?就因为这样,你以后要靠自己,就是我一分钱不留给你,你也要能够活下去。

”这番话对于当时还只有十四岁的木兰来说,似懂非懂,但是以后的经历就让她明白了父亲说那一番话的苦心。

在逃难过程中,由于碰到了义和团,在一次意外中,木兰与家人走散了。

父亲的话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她知道要靠自己,即使没有人在她身边,她也要活下去。

最后,她终于找到了家人,这一次经历也让她与另外一个大家族联系起来,就是曾家。

正是因为曾家的帮助,她才可能找回家人,而且这两家也就成为了世交。

木兰嫁到曾家以后,把曾家上上下下打理的好好的,很有一个女主人的风范,曾家人都很喜欢她。

连下人们都觉得这个少奶奶是好人,而且也很厉害。

还有一件事很能说明她是女强人。

在木兰嫁人以后,她发现了自己爱上了另外一个人,而且一直到后来都是这样,这个人是她的妹夫。

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事情是一般女人是想都不敢想的。

虽然木兰明知道这样对她自己没有好处,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

可能她也不想压抑自己。

当然,她也仅仅是想,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离婚。

有一次她妹夫由于得罪了当权者,被关进了监狱。

虽然当时大家都在想办法营救,但还是要坐牢一个月。

为了让妹夫不坐牢,木兰独自一人去求将军给予特设令。

当时都在说一个美丽的少妇因为拒绝以自己的身体来换取丈夫的自由而导致丈夫被害死在监狱中。

但是,木兰以她出色的口才说服了将军,使得妹夫出狱。

从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女强人。

这种强人在当时的环境中能好好的管理一个大家。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木兰还积极的参与
抗日。

《京华烟云》还有几个人物是值得分析的,但由于篇幅有限,我的能力也有限,所以只能大概分析一下姚家两父女,如有不对之处,还望谅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