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篇一:建筑概论心得笔记作业】建筑概论之课程心得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班级:142班老师:方绪民姓名:张建锋学号:1140540046日期:2014.01.14【摘要】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有时一种艺术创作。

建筑受诸多因素有关,与社会关系密切,,同时又影响周围。

【关键词】建筑艺术技术空间目的功能社会【正文】初识建筑,我根本不是很了解“建筑”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东西,好像这是一个十分的高档的名词。

我脑海中对建筑的概念仅仅只是建筑——一般的房子住宅。

我们每天生活在建筑之中,但是什么建筑呢?我不懂,意识懵懂,至少对于建筑这方面我还是一个傻瓜。

但是看了《建筑概论》之后才发现,就仿佛打开了一道门,带给我的是无尽的震撼与惊叹,建筑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建筑的历史是如此悠久,建筑的形式是如此美丽。

我怀着一种憧憬与好奇的心态来到建筑课堂,我慢慢地、慢慢地的了解到所谓建筑不在仅仅局限在那小小的一个方或者一个圆之中,而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

一座房子,不是实心,从门进去,里面是一间间的房间,是空心的。

但如果它不是房子,而是纪念碑,则是实心的。

我直到现在才明白,建筑的空间是指空间占有,纪念碑的空间是在碑的周围,纪念碑也属于一种建筑。

此外,如果说西方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那么东方的的建筑则是木头的诗画,两者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说明了建筑具有强有力的时间性。

由此可见,建筑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建筑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一是它的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性,二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两个方面的组合为建筑的时空属性。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

建筑提供给人们的空间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但也不能那么认为,凡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空间都是建筑。

物质材料的围合与分隔等形成独立于周围的特殊空间,空间的不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组合形成一种艺术,建筑就是这么一种空间上的艺术,一体立体的感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种人们对于美的自然理解与喜欢。

建筑既是一个实用对象,又是一个审美对象,是一种造型艺术。

上面说到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啊?令人费解,我也不甚知道。

但是建筑与其他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它具有高度的工程技术性,特别是当代的建筑(当代工程技术相较于近代及之前的时代进步很大)。

同时,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彼此相互产生了推进了,一方面,新颖独特的建筑艺术需要新的建筑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建筑技术制约并在某一方面推动建筑艺术的设计。

正如事物的发展普遍规律一样,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将产生。

着主要表现在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适应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藉此相互促进、进步。

所以说,建筑即是一种技术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暂且撇开建筑技术不谈,单有建筑艺术。

建筑虽然是一门艺术,但它不完全是个艺术品,而是一门理性的艺术。

建筑的艺术就好像是一个三角形,虽然它的形状可能是千变万化的三角形,但它始终还是个三角形。

为什么是一种理性的艺术了,难道不像美术、音乐的纯艺术?对,建筑作为一种理性的艺术,这正是它魅力所在。

为什么理性,因为建筑除了它的美观之外还必须有它的目的、它的功能性。

建筑的目的是:取得一种人为的环境,从而提供一个有遮掩的空间,一个不同于原来的空间,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

有了建筑的目的,就需要对这个目的所产生的建筑功能性进行探讨。

建筑以功能为重。

建筑,提供给人们一个有用的空间是首要的。

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曾说:“形式追随功能。

”尽管这句话说的有些绝对,但对于功能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不注意。

建筑师不能只顾造型美,不顾功能是否合理,设计出华而不实的建筑。

有时,尽管建筑是设计除了十分满足功能的建筑,但是人们可能还是不会青睐。

这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人们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

由于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而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因而供人居住或者使用的建筑应当考虑它对于人的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间居室建筑究竟需要多高才算合适呢?这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不低于3m,有人认为2.6m就够了,争论的双方所持的论据都不外是从人的感受——是否会感到压抑——这方面出发的。

因此建筑只有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才是适宜的。

建筑立于社会,建筑与社会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以及地区的自然条件元素有关。

每个民族或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时代不同,建筑也就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奴隶制封建社会下生产方式):纪念性建筑常常集中地体现出时代的或者社会的思想意识特点,它是记载建造者对于某些重大事件、人物等的态度和评价;宗教思想影响建筑;中国南北方,东西方由于气候地形等差异所造成的建筑不同。

每个民族或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时代不同,建筑也就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在社会中,建筑受社会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文化以及地区的自然条件元素等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这些元素的特点。

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发展、科学文化发展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建筑反映当时社会的物质水平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设计建筑需要和谐创新,建筑如人,我们提出要和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就是和谐”。

孔夫子也说:“和而不同”。

其实,建筑正应如此,要和谐,但不能类同。

要创新,但不能抄袭。

设计建筑需要超前意识,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做的与时俱进,学会尝试新方法、新思路、新构造,甚至超前“预知”,让自己的作品屹立在时代的前沿。

【结论】建筑学是难的,但又很诱人,魅力所在,令人惊奇。

这吸引着学子对于建筑的向往、学习、思考,穷心竭力。

【篇二:土木工程概论读书笔记】土木工程概论读书笔记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

它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也值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

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一、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1) 社会性:土木工程随着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发展。

2) 综合性:土木工程是运用多种工程技术,进行勘测、设计、施工工作的成果。

3) 实践性:由于各种影响土木工程的因素既众多又错综复杂,使得土木工程对实践的依赖性很强。

4) 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性:土木工程是为人类需要服务的,它必然是每个历史时期技术、经济、艺术统一的见证。

二、建筑结构的分类无论何种结构,其受力和变形状态都与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密不可分,因此,按采用的材料不同,建筑结构分有生土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薄膜充气结构。

1) 生土结构:以地壳表层的天然物质作为建筑材料,经过采掘、成型、砌筑而建造的建筑物。

由于生土材料就地可取,造价低廉,可塑性好,易于成型,便于自己动手施工;热稳定性好,冬暖夏凉,是节能较为理想的材料;它无需焙烧从而节省了燃料和运输的能源;更由于它融于自然,还是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最好的建筑类型。

我国的万里长城为世界公认的伟大典范。

2) 木结构:将原木材经过齿形链接、螺栓连接、钉连接、键连接或胶连接,形成各种型式的结构。

由于木材是一种再生能源,对于木材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来说,节约木材,合理使用木材资源,是建筑工程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最高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应县木塔。

3) 砌体结构:采用砖、石、混凝土砌块等砌体做成,主要用于墙体结构。

可以分为古代砌体结构和现代砌体结构,代表建筑分别为:古希腊的巴台农神殿、古罗马的万神庙4) 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做成,可用于各种受力构件、做成各种结构体系,建造各种建筑。

它是在波特兰发明了水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发展较慢。

意大利罗马小体育宫是受到国际建筑界高度赞誉的建筑与结构融为一体的典范。

5) 钢结构:通常由型钢、钢管、钢块等制成的钢梁、钢柱等构件组成,常用于跨度大、高度大、荷载大、动力作用大的各种建筑及其他土木工程机构中。

如纽约帝国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都是典型的钢结构建筑。

三、桥梁结构分类桥梁指供道路、铁路、渠道、管线等跨越水体、山谷或彼此间相互跨越的工程构筑物,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桥梁的原始雏形是堤梁、独木桥、浮桥和石拱;现代桥梁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钢材建造,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桥垮结构,桥墩、桥台,桥梁基础。

1) 桥梁工程按照其受力特点和结构体系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吊桥、组合体系桥等。

2) 按用途分类为:公路桥,铁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农用桥,人行桥,运水桥(渡槽)和专用桥梁(如管路电缆等)。

3) 按桥梁全长和跨径的不同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4) 按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圬工桥(包括砖、石、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钢桥和木桥等。

5) 按跨越障碍性质分:跨河桥,跨线桥(立体交叉),高架桥和栈桥等。

6) 按上部结构的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下承式桥和中承式桥。

四、土木工程的发展土木工程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其领域随相关学科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不断深化、不断拓展。

土木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历史时期。

(一) 古代土木工程古代土木工程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起)开始至17世纪中页。

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土木工程所用的材料最早只是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泥土、砾石、树干、竹、茅草芦苇等;后来发展了土坯、石材、砖、瓦、木、青铜、铁、铅以及混合材料如草筋泥、混合土等。

土木工程的工艺技术,最早只是石斧、石刀等简单工具,后来发展了斧、凿、钻、锯、铲等的青铜和铁制工具,兴起了窑制和煅烧工艺技术,以及打桩机、桅杆起重机等施工机械。

工程上的分工也日益细致,工程分化有木工、瓦工、泥工、土工、雕工、彩画工等。

(二) 近代土木工程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为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这个历史时期的土木工程主要特征有:1) 有力学和结构理论作为指导2) 砖、瓦、石等建筑材料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以及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得到发展3) 施工技术进步很大,建造规模日益扩大,建造速度大大加快(三) 现代土木工程现代土木工程为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的土木工程。

由于社会经济建设对土木工程提出日益复杂和高标准的要求,表现为:1) 土木工程功能化,即土木工程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公益紧密结合2) 城市建设立体化,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地下工程的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的大量涌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