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伍尔夫《海浪》中所展现的意识流特征摘要作为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神经质的意识流氛围,使作品的批判现实性更加强烈。
而《海浪》正是其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之一。
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海浪》一文的深入剖析,着力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心理分析以及语言运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伍尔夫小说的意识流特色,分析阐释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学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意识流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女性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先锋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在英国社会反响很大,不仅又一次掀起了英国民众的阅读热潮,而且还使英国文学得以在两次大战期间的黑暗时期继续进步。
而她最具特色的意识流小说,则是其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近年来学界对于“意识流”学派的研究已经渐趋沉寂,但是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作品对当前欧美文学界的震撼和余韵远未消失。
尤其是她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到灯塔去》、《海浪》、《幕间》等都在时时地触动着学界的探索神经,而且其创作主张也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兴作家。
一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观伍尔夫短暂的一生著述颇丰,她不仅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小说著作,而且她的文学批评论文集也是极其丰富的,其中研究意识流小说最为翔实的论文著作就是《普通读者》和《自己的房间》。
尽管如此,她自己仍然认为没有探索到意识流小说的真正边际,而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和好奇的文学创作态度使其终生都不遗余力地执著于对意识流文学的探索与研究。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伍尔夫对于作品所体现的主观真实极其重视,她眼中的意识流作品没有掺杂任何客观因素,完全是在单纯地揭示主人公“心理的隐曲”。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创作思维,使得她在创作意识流小说过程中敢于“撇开她认为是外表的因素”,不顾一切地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一切微尘,连同这些思绪的光彩和粗俗全部表现出来。
尽管小说的行文看起来缺乏连贯性,故事的情节内容也显现出极强的跳跃性,但正是这样一种既没有情节、没有线索,又无法明确体现出作品的悲喜倾向的文学形式,给读者一种更为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感觉,而且也加深了作品的可探索性。
二《海浪》中所展现的意识流小说特征虽然伍尔夫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性著作深刻而准确地探讨了有关意识流小说的种种观点,但是意识流小说理论在语言理解层面上的困难使人们有时无法真正懂得她的这些观点,所以我们就应当结合她本人的意识流著作来具体地分析其意识流创作观点。
纵观伍尔夫一生的文学创作,《海浪》虽然在其众多的意识流小说中不算是最为出彩的一部,但是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却是最为完整的,无论是在内容、语言上,还是在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被界内认为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当中最为抽象和复杂的一部作品。
就连伍尔夫本人都对这篇作品不吝赞美之词,其自己的描述是:每当她在这部中修改一个词的时候,她都会集中所有的思维去考虑这个词与其他词语可能存在的主客观联系。
尽管她可以按着自己的意识无拘无束地写下去,但是写完一部分之后她总会停下来去思考小说的整体效果,可见,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是煞费苦心的。
而她所思考的整体效果正是本文要分析的关于意识流小说的流动性特征。
1内容上的波浪式片段心理描写《海浪》虽然只是伍尔夫作品中不甚出名的一部,但是当它写就之时,反响也是很强烈的,评论界无不为她本人独特的创作思维所震撼。
现在我们重新来阅读这篇著作,会发现其实这部小说的情节安排并不复杂,仅仅是描述了六个人物一生的内心活动轨迹,但是如果悉心地去赏读每个人的内容活动片段,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内容安排是不同于其他流派的小说形式的。
阅读过伍尔夫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她的绝大多数意识流小说的故事情节因素是极少的,甚至于一些基本的小说六要素都在其文章中遗漏掉。
尤其是《海浪》,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几乎已经看不到任何故事因素的痕迹了。
小说只是通过记录伯纳特、苏珊、奈维尔、罗达、路易、珍妮这六个人物从童年到老年的内心活动轨迹,来展示人一生所遭受的思想困难。
其中小说内容的架构凸显了意识流小说的特色,整部小说都没有一个客观叙述故事的第三人称参与,文章的整个篇幅都是关于六个人物的大段内心独白,而且独白的形式也如海浪一样,以波浪式的节奏在架构整个故事内容,给人一种片段阅读的感觉。
例如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情节可谓简单得不知所云:“我看见一个圆圈,”伯纳特说,“在我头顶上悬着。
四周围着一圈光晕,不住晃动。
”“我看见一片浅黄色,”苏珊说,“蔓延得老远,最后接着一条紫边。
”“我听见一个声音,”罗达说,“唧,唧,唧;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我看见一个圆球,”奈维尔说,“在连绵不断的山坡前像一滴水似的挂下来。
”“我看见一个红缨穗,”珍妮说,“上面缠满着金线。
”“我听见什么东西在蹬脚,”路易说,“一头野兽链子拴住了脚。
它在蹬呀,蹬呀,蹬呀。
”就是这些简单的如同诗歌式的意象化语言,细致地表现出了六个人物各自独特的性格。
六个人的语言象征了六种不同的性格,其实也正是人一生六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意识流小说的内容虽然大段篇幅都充斥着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但是一些意象化的语言也时常会被意识流作家用来增强小说的思想深度。
而《海浪》就是这样一部将故事内容和意识流形式很好融合的作品,它用复杂的生活心理片段来突出作者对人生思想底蕴的人性化关照,用意象化的语言来揭示片段背后潜藏的人生哲理。
可见,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内容的架构上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2结构的模糊和语言的象征性《海浪》作为一部“奇特”的意识流小说,毫无情节可言的意识活动内容,准确地描绘出六个主人公从童年到垂暮之年的心理变化。
尽管如此,片段式的内容结构也并不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惟一特征。
除此之外,在小说的框架结构和语言的隐喻性上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流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小说的可读性角度来看,《海浪》是一部朦胧晦涩、较难理解的意识流小说,但是小说鲜明而奇特的框架结构确实很能引起读者的探索兴趣。
从全文来看,作品的结构框架看似较为模糊,没有一个鲜明的层次性,宛如一幅难以理解的抽象画。
但是伍尔夫正是凭借着这样看似使故事内容脱节的结构形式,激发了读者不断深入探究的好奇心理。
整体看似缺乏连贯性的结构安排实则隐藏着紧密的情节联系。
作者之所以要在结构架设上突出各个部分的差异性和模糊性,就是希望将人生的心理历程真实详尽地描写出来,着重反映出现代西方人内心世界的孱弱以及对社会集体的依赖性,而这正是伍尔夫对意识流小说进行模糊性结构安排的用意所在。
其次,在语言运用上,《海浪》也充分地展现了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纵观全文,充斥着象征性的抒情语言和充满意识波涛的正文话语的鲜明对照,而这样的语言安排也正反映了远离社会的人物的迷茫与困惑。
这些象征性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故事结构的和谐,而且也凸显了伍尔夫本人的独具匠心。
例如在进行故事的时间描述时,作者就没有直接向读者描述人物的年龄,而是将故事的物理时间巧妙地用自然景色的变化来加以暗示。
其中在每一章的开头,作者都会用抒情性的话语来描述太阳和日影的变化,正是象征当时故事人物所处的人生阶段。
此外,故事中所提到的花草树木的形态变化实际上也是为了向读者暗示故事人物所处的人生阶段。
不过,要说最能象征人物生命阶段的意象当属那汹涌澎湃的海浪了,故事的整个语言背景就是那些万顷波浪。
此外,结构层次的参差起伏也迎合了这些海浪的变化形态,突出象征了生命的随波逐流。
当然,这些海浪也绝不仅仅象征时光的流逝,它的汹涌澎湃也象征着自然和社会对人类生命的一种压抑,象征那些潜藏于生命历程当中的不幸遭遇。
这些对海浪形态变化的语言不仅突出表现了人生的变化莫测,也揭示了人生历程的艰难,以至于故事的主人公都对这些汹涌的海浪畏惧了。
其中主人公奈维尔所受到的心理冲击最为强烈,他由这汹涌澎湃的海浪联想到了伦敦“文明世界”中的种种困惑,感觉到现实生活的残酷。
而此时的心理独白描写也使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相互交融在一起,更加突出了生命历程的艰难。
由此可见,伍尔夫这些象征性的语言运用绝不是单纯地为了叙述故事内容,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这种象征性的语言形式正是造成意识流小说意义深邃的重要原因。
3意识流小说主题思想的模糊性在《海浪》创作完成之初,西方学界曾掀起了对伍尔夫小说的批判,而首要的抨击矛头就是针对她的作品主题的模糊晦涩和不够鲜明。
但是深入探究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发现《海浪》的主题思想虽然看起来非常朦胧,但是这一朦胧却不是如幻想诗一样没有统一的思想性,其背后实际隐藏着英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伍尔夫生活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动荡年代,她之所以在《海浪》中以晦涩的笔触将故事内容朦胧化和悲观化,正是为了揭示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满目疮痍,英国民众所怀有的悲观主义情绪和命运怀疑论。
而《海浪》的主题正是为了展示这些思想极度混乱的英国各阶层民众的心理状态。
经历了战乱恐慌的民众对个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的力量产生了怀疑,而作品中所描写的六个人物正是代表了那个混乱年代的所有民众。
无论是从性别层面上,还是从年龄发展层面上,作者都通过这六个人的性格差异来展示了身处危机年代的人们的不同心理状态。
作品主题之所以看上去很模糊,是因为伍尔夫揭示主题的对象不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对人物心理独白的关注上。
虽然六个主人公的身份经历不尽相同,但是在叙述他们的内心独白时都有着某些情绪氛围上的相似性,六个人的独白中都有着类似于茫然、失落和无所适从的词语。
而这些相似性词语恰恰就是作者想要揭示的中心主题,即战后英国民众的恐慌心态。
可见,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绝不是没有主题思想的空洞呓语,而是将鲜明的主题蕴藏在了人物的心理独白中。
三结语综上所述,伍尔夫作品的意识流特征是极其鲜明的,它不仅准确地运用片段化的内容来揭示中心主题,还运用各种独特的象征性语言来突出作品的批判性。
当然,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法上还远不止这些,例如在刻画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时,她就利用了句法和句式长短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差异。
不仅如此,伍尔夫在《海浪》中还创造性地运用嗓音的变化来对故事发展的氛围作渲染,进一步揭示了故事人物的意识状态。
尤其是她进行嗓音变化的处理手法可谓是别出心裁,她合理地使嗓音的变化附和古典芭蕾舞的节奏程式,使六个人物的逐次心理独白显得更加富有一种舞台美感。
除此以外,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大师,她作品中的意识流技巧还有许多,诸如对人物梦境和幻觉的描写、情景再现的描写以及多视角的转换等,都体现了伍尔夫作为现代文学代表性人物的非凡创作技艺。
她所倡导的艺术无边际的创作态度,也正是我们当代作家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