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墙上的斑点_看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特色

从_墙上的斑点_看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特色

作品评述

从《墙上的斑点》看伍尔夫的

意识流写作特色

◎史江静

(西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墙上的斑点》以意识流的写作特色著称,主张

还原生活的真实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伍尔

夫意识流创作意识、《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意识流

写作特色的体现。

一、前言

自20世纪初开始,意识流小说在西方国家盛行

起来,它是在现代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上出现的一种

新型小说。然而,通常人的意识活动并不会通过不

相关联的、零散的形式开展,相反则是通过一种思

想流或者意识流的形式进行的。事实上,人的意识

构成包含自觉意识与无逻辑非理性意识两部分。通

常,人的以往意识能够和目前意识相互融合,从而

形成一种在人的主观感觉中的时间感。在当时的年

代,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然而,她并未

将小说核心内容放到事件与人物关系方面,而将重

点放到再现任务思想与情感等方面,从而突出环境

与景物所产生的印象效果。例如在《墙上的斑点》

中,主要讲述一妇女在看到墙体上出现的模糊不清

斑点之后在头脑中产生意识的过程。

二、伍尔夫意识流创作简要分析

伍尔夫(1882—1941)是当时英国非常有名的小

说家、散文家。她创作的小说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现代

小说的迅猛发展,而她的意识流小说是其小说影响

力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她出生于伦敦,她的父亲是

一位声望颇高的哲学家和评论家。1912年,她与伦纳

德结婚,结婚五年后她在自己的住处成立了一家出

版社,为自己的写作生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

进入30年代后,她的病情出现了恶化,坚毅的她仍

然不断努力写作,往往是一部作品刚刚接近尾声就

开始另一部作品的创作,但是她对自己的写作品质

感到不满,后来逐渐处于沉迷状态。《墙上的斑点》是

她1915年的作品,从此她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

点并要求作家要注重作品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提

倡作家不要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上而要追求生

活的真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那些表面上看起

来即使不连贯的东西在每一个情节和细节上都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意识流

写作特色的体现

(一)无意识想象与自由联想之间的融合

意识的本质是回归到事物本身,显现出事物的

原本面貌。然而,这里的“显现”指的是应该正视自明

性,想要实现此目标,必须要从非理性意识转变成一

个理性表达的过程。

《墙上的斑点》的开头部分,主人公通过墙上出

现的斑点,进而在头脑中出现大量的幻觉,如展现在

她面前的是在一座城堡中飘着一面旗帜,随后又看

到诸多骑士如同潮水般涌到岩石上的画面。站在心

理学家的角度,我们得出世界大战的到来势必会改

变每一个人的生活,这里也包含小说主人公的生活

以及思想等,而上述改变多数是通过战争的爆发才

会出现的。小说主人公在受到战争的影响后,才会通

过墙体上所出现的斑点联想到和战争有关的一系列

的幻觉,而这属于必然心理活动。换言之,它是主人

公没有经过预定的、自由联想的意识活动,也就是所

谓的无意识想象。通过对主人公联想部分的描写,读

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人公对斑点产生遐想的原

因和主人公匆匆与房客分手的理由,并且想进一步

知道斑点是什么。读者还会思考到底为什么主人公

会出生在这里,主人公想弄清楚斑点是什么实际上

也预示着主人公想弄清楚战争是什么。主人公的一

切思绪就会随着注视墙上的斑点来展开,因而,无论

是使人感到兴奋的思想还是令人感到痛苦的思想,

都是想要弄清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然而,尽管主人

公自始至终都未能弄清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但她

却真正体会到了战争。在小说结尾部分,主人公将墙

上所出现的斑点比作蜗牛,随后又联想到期待让该

死的战争见鬼的场面。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认为蜗牛

不应该趴在墙上,这样在潜意识里就暗示我们小说

中的斑点即为战争的一个象征体。

意识流小说的另一特征为自由联想,此联想是

蕴含广泛意义的一个集合体,主要涉及事实和梦幻

以及现实和回忆之间的循环流动。因而,在创作意识

流小说时,尽可能吸纳哲学家自由联想理论,而这是

常采用的一种创作方法。例如在伍尔夫创作的《墙上

的斑点》中,主人公从看到斑点的那一刻开始就展开

了丰富的自由联想。首先联想到的是鲜红的旗帜和083总第期

454

M

angZhong

Literature

红色的骑士,后来又联想到斑点为钉子所留下的痕

迹,之后再由钉子联想到斑点为贵妇人的肖像,进而

想到了赝品以及过去房客的生活习惯。当面对墙上

的斑点时,主人公未能真正弄清它究竟是什么,不禁

感慨生命的神奇。最能反映主人公这一点的一句话

是“人的生活究竟存在多少偶然性啊”,在这句话之

后,作者又引出诸多的东西,例如罐子、鸟笼子、奔马

等。从中也可以看出人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是引起人

思绪的斑点,斑点一旦出现就会被人的意识活动所

埋没,留下的只有让人思绪万千的意识的火花。

(二)建立非理性的内心独白

在所创作的意识流小说中,作者主要是对人的

灵魂世界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一写作风格通常是

借助内心独白进而深入挖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

这样一来,人所产生的意识流不会受到时空限制,其

跳跃性十分明显。然而,对非理性潜意识内心独白来

说,它指的是在不借助其他外在景物描写,一切都是

利用人物内心的独白予以表达的。另外,在建立内心

独白阶段,不会涉及他人的倾听,而单纯将作者内心

情感不受任何约束地予以表达,这也正是意识流最

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不过,在运用非理性意识独白

时,作者始终都在幕后,其他内容都必须交由小说主

人公意识予以展现,从而使读者产生更真切的情感,

如同能够和人物灵魂进行沟通与交流。然而,伍尔夫

创作的意识流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并不借助人物肖

像和语言,而是采用人的意识作为主要塑造手段,使

读者可以直接解读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这一点与哲

学中讲的非理性意识下产生的内心独白本质是相同

的。

《墙上的斑点》中,除主人公之外不涉及其他人

物,也不包含其他的故事情节。主人公在小说开始的

部分就看到墙上的斑点便开始了自己的潜意识联

想,在差不多4000字的描述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

是小说的主人公头脑中所产生的各种复杂的意识。

我们可由主人公所说的“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

鬼去吧!”这句话充分体会到,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

到主人公厌恶战争的心情。之后一句“然而不论怎么

说,我认为都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的出

现,在主人公看来,她联想到的战争如同蜗牛一样,

让人产生憎恨之情。此外,“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

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

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句话将主人公对

战争带来的忧伤和感慨推向了高潮。生活在战争期

间的妇女对战争充满仇恨,她们对社会动荡不安、民

不聊生的现状、缺乏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充满强烈不

满,她们非常向往安定平静的社会生活,于是主人公

的思绪又开始了内心的独白。通常都是由男性观点

来支配女性的生活,我们可以试着去猜想,在爆发战

争之后,很多的男男女女都沾上幻影的味道,因而,

我们迫切地把它送到垃圾箱中,从而让人们充分感

受到那种使人陶醉、具有非法律性质的自由的感觉。

当读者在仔细品读这些主人公的独白时,就会随着

主人公的思绪共同思考一些关于战争的问题,进而联想到人类的无知和投生的无奈。

(三)从“内心的真实”还原“生活的真实”

在伍尔夫看来,真实是客观的,唯一不同的是人

们对于客观的真实有着不同的感受。这一观点我们

可以理解为伍尔夫否定生活的真实和客观性,强调

人的内心的真实性。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始终让

我们生活在半透明的意识中,在普通的日子里普通

人的头脑总是接受着无数个细小的印象,这些印象

可能转瞬即逝,也可能是清晰的,但是这些印象却是

生活的真实。因此那些倾向于探究生活真实的作家

就会深入这些细小的印象中,探究生活的本来面目,

所以这些作家的作品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

悲剧,也没有所谓的结局。他们所提倡的就是要读者

能够感受喜爱万千微尘坠落的时候,他们只是按照

顺序捕捉了这些瞬间,从而让读者跟着去感受这些

意识上所留下的痕迹。

在《墙上的斑点》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主人

公对斑点的心理活动就是主人公对生活的真实感

受,也是主人公对战争厌恶情绪的真实反映和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主人公的思绪我们可以看出斑

点不仅是一个斑点,还是一种存在物的代表,可以让

人从痛苦中挣扎出来,是一种真实的东西,它代表着

一种现实感,给人一种安慰和平静,消除人的不愉快

的思想。当主人公从赞赏衣柜联想到木头,然后又从

木头联想到树,由树联想到草地、森林和小河,等等,

最后联想到暴风雨过后这些生命都结束了,后来又

回归到卧室内男人和女人在平静的生活。主人公的

这个思绪过程就是对生命光晕的真实反映。

四、结语

伍尔夫认为生活的真实就是强调内心的真实,

她认为普通人的头脑会接受千千万万个印象,这些

印象虽然来自各个方面,就像无数的微尘,这就是生

活的真实。

[参考文献]

[1]马学强.通过《墙上的斑点》看伍尔夫的生活和生

命观[J].前沿,2013(4).

[2]王华颖.宛如青瓷般碎裂:通过《墙上的斑点》看伍

尔夫的生活和生命观[J].时代文学,2009(22).

[3]郑兰.《墙上的斑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修辞设计

[J].长春大学学报,2012(11).

[4]苏景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

点》中的意识流[J].剑南文学,2013(5).

[作者简介]

史江静(1974—),女,山西高平人,硕士,西安

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研

究。

[责任编辑李佳怡]0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