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益药与方剂

补益药与方剂

第十六章 补益药与方剂
• 第一节 补益药 • 第二节 补益方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一、补气药
• 人参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 • 【功效主治】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气虚
欲脱的危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热病气津两伤、气血亏虚等,以 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 【用法用量】煎服,5~10 g,用于救治虚脱可用15~30 g,宜用文火 另煎兑付。研末吞服,每次1. 5~2 g。 •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不宜同时吃白 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药力。
药典》(1995年版)亦认为北沙参“不宜与藜芦同用”,应加以注 意。 • 南沙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性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主治:①肺阴虚证
。②胃阴虚证。 • 【用法用量】煎服,9~15 g。 • 【使用注意】反藜芦。 • 天冬 •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肾、胃经。 • 【功效主治】养阴润燥,清肺生津。主治:①肺阴虚证。②肾阴虚证
• 使用本类药物,若以其助心阳、温脾阳,多配伍温里药;若兼见气虚 ,多配伍补脾益肺之品;精血亏虚者,多与养阴补血益精药配伍,使 “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 补阳药物性多燥烈,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忌用。 • 鹿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 【功效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
• 【用法用量】煎服,10~20 g。 • 【使用注意】本品为平补之药,但偏补阳,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 • 北沙参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主治:①肺阴虚证。②胃阴虚证
。 • 【用法用量】煎服,4. 5~9 g。 • 【使用注意】《本草从新》谓北沙参“反藜芦”,《中华人民共和国
• 【用法用量】煎服,10~30 g,大量30~60 g。补益生津宜生用,健 脾止泻宜炒用。
•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而有积滞者忌服。 • 白术 •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 【功效主治】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主治脾胃虚弱
、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 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等证。
,心腹冷痛,腰膝冷痹;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 • 【用法用量】煎服,3~10 g,或浸酒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煎剂每日剂量不超过12 g,服用过量, 可引起全身出冷汗、四肢厥逆、麻木,烦躁继而昏迷等中毒反应。
• 补骨脂 •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肾、脾经。 • 【功效主治】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主治:①
②久咳虚喘、劳嗽痰血。此外,还可用于病后体虚不复或自汗畏寒, 可以本品与鸡、鸭、猪肉等炖服,有补肾固本、补肺益卫之功。 • 【用法用量】煎服,5~15g。也可入丸、散。 •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不宜用。 • 菟丝子 •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功效主治】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主治:①肾虚腰痛、 阳痿遗精、尿频及宫冷不孕。②肝肾不足,目暗不明。③脾肾阳虚, 便溏泄泻。④用于肾虚胎动不安。此外,本品亦可治肾虚消渴。
。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滋腻之性较强,脾虚泄泻、痰湿内盛者忌用。 • 石斛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肾经。 • 【功效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主治:①胃阴虚及热病伤津证。
②肾阴虚证。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鲜用,15~30 g。 • 玉竹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主治:①肺阴虚证。
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 除或改善全身阳虚诸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 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脾肾阳虚,脘腹冷痛或阳虚水泛之 水肿;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或小儿 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以及肾 阳亏虚,下元虚冷,崩漏带下等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②胃阴虚证。此外,本品还能养心阴,亦略能清心热,还可用于热伤 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宜与麦冬、酸枣仁等清热养阴安神之品 配伍。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
• 四、补阳药
• 凡能补助人体阳气,以治疗各种阳虚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咸以补肾,辛甘化
归经。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 悸。生用治咽喉肿痛、四肢挛痛、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 【用法用量】煎服,3~10 g。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使用注意】湿盛胀满,浮肿者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治自汗、盗汗、血痹、浮 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气升阳,用治内伤劳倦、脾虚泄 泻、脱肛、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证。
• 【用法用量】煎服,10~15 g,大剂量30~60 g,益气补中宜炙用, 其他方面多生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功效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主治:①胃阴虚证。②肺阴虚证 。③心阴虚证。
• 【用法用量】煎服,6~12 g。 • 枸杞子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主治肝肾阴虚及早衰证。本品能
滋肝肾之阴,为平补肾精肝血之品。治疗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力减退、 内障目昏、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耳聋、牙齿松动、须发 早白、失眠多梦;在肝肾阴虚,潮热盗汗、消渴等证的方中,都颇为 常用。可单用,或与补肝肾、益精补血之品配伍。
、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防 止黏腻碍胃。 • 阿胶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肾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功效主治】补血,滋阴,润肺,止血。主治:①血虚证。②出血证 。③肺阴虚燥。④ 热病伤阴之心烦失眠及阴虚风动、手足瘛疭等。
• 【用法用量】5~15 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 • 【使用注意】本品黏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者慎用。 • 白芍 •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 【功效主治】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主治:①肝血亏虚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功效主治】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用治阳痿,小便淋漓,筋 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
• 【用法用量】煎服,5~10 g,宜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剂。 •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 仙茅 •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肝、肾、脾经。 • 【功效主治】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主治阳痿精冷,小便不禁
• 【使用注意】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均 忌用。
• 山药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肾经。 •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主治脾胃虚弱证之食少、体倦、便溏,肺肾虚弱之久咳久喘、遗精尿 频,肾虚之带下清稀、绵绵不止,阴虚内热之消渴证。
:①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崩带。②久 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等。 • 【用法用量】煎服,10~30 g。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使用注意】大便溏泄及湿痰较重者不宜用。 • 龙眼肉 • 【性味归经】甘,温。归心、脾经。 • 【功效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党参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经。 •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
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等证。 • 【用法用量】煎服,10~30 g。 • 【使用注意】气滞,肝火盛者忌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 黄芪 •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 【功效主治】益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血虚月经不调。② 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此外 ,本品敛阴,有止汗之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 若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可敛阴和营,与温经通阳的桂枝 等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伤寒论》);至于阴虚盗汗,则须 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同用,可收敛阴止汗的功效。
• 【用法用量】煎服,5~15 g;大剂量,15~30 g。 • 何首乌 •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 【功效主治】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主治
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疼痛,阳痿,滑精 ;子宫虚冷,崩漏带下,阴疽等。 • 【用法用量】研细末,冲服,1~3 g。 •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剂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 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助火动血,而致鼻衄。凡阴虚阳亢,血 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忌服。 • 巴戟天 •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补益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