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当有用的:用药总结!

相当有用的:用药总结!

相当有用的:用药总结!同性药异用法1、同是热性药:附子热与干姜热不同;(1)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肾助阳,逐风除湿,祛寒止痛上;主治大汗亡阳,厥逆,心腹冷痛,脾泄久痢,风湿关节痛,水肿脚气。

用量3-10克。

(2)干姜:大辛大热。

入心脾肺胃经,温中祛寒,温肺化痰,温经止血。

回阳通脉。

主治:吐泻腹痛,脉微肢冷,寒饮喘咳,风寒湿痹。

2、同是寒性药:石膏寒与黄连寒不同;石膏:辛甘微寒,入胃肺经。

石膏主用在清热泻火,清肺热,清胃热,止渴除烦退热,伤寒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而数等。

用量一般为9-45克,特殊需要时,可用至90-120克。

煅用外科用在敛疮、祛湿止痒等。

黄连:苦寒,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主要用在清心火胃火上炎。

凉肝胆,解疮毒热毒,并有燥湿作用。

如心胃火热口舌生疮、目赤牙痛、尿赤便秘等。

温病邪热入心的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汗出口渴,身热舌红,邪热结滞,脘腹胀痛等。

及清肝明目等作用。

3、同是发散药:桂枝发散与麻黄发散不同。

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桂枝用在散寒解表,祛风湿,温经活血,通心阳上;麻黄:辛苦温,入肺、膀胱经。

麻黄用在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利水上。

4、同是滋阴药:麦冬滋阴与地黄滋阴不同;麦冬:甘苦寒,入心肺经,用在养阴清热止咳上;生地:甘苦寒,入心肝肾经,用在清热凉血,滋阴补肾上。

5、同是补肾药:熟地补肾阴,肉桂补肾阳。

6、同一柴胡:甲方中是取它发散和解作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

7、同是大黄:不同方中,利用配伍,或炮制,或用量大小等,改变治疗作用。

中药用量十法1、单味药:用量宜重,复方配伍宜轻;2、汤药分量:比丸药分量为重;小儿或体弱酌减;3、性质平和药:用量稍多,反映不大。

如茯苓、山药等;4、花叶质轻药:用量宜轻,如红花、薄荷等;5、芳香走散药:用量宜轻,如木香,丁香,沉香等;6、味厚滋腻药:用量重,如熟地,肉苁蓉,桂园肉等;7、金石贝类药:质重而无毒性用量可较大,如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石膏等;8、毒烈性药:如大黄,三棱,青皮,不可过量,因耗伤正气,宜轻;9、温热药:寒冷地区用量较大,如麻黄,桂枝;大辛大热药在炎热地区,用量较小;如生白术用于益气生血;炒白术用于健脾燥湿;焦白术适用于助消化,开胃口,散症癖,炒白术用于补脾胃而止泻。

重病或需要时,可用到15-30克左右。

10、病轻药亦轻;病重药亦重;病轻药重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贻误时机;如红花欲养血时,用量宜小;红花欲破血时,用量宜大。

如鹿角胶补阴中之阳,通督脉之血;龟板胶收孤阳之汗,安欲脱之阴;鹿角胶、龟板胶可合用,有成品龟鹿二仙胶。

用量9-25克,必要时用到30-60克。

须打碎先煎。

如生石膏特殊需要时,可用至90-120克。

入汤剂须打碎先煎。

注意治疗重病时不可用量太小。

血虚发热,胃弱,肺虚,非实热证者均忌用。

药性四气五味制方之道,药物的四气五味不可不通。

同气之物(药),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相互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药物的功能,是气和味的综合,升降沉浮,是药物的四种趋向,归经是药物的作用范围。

制方者,必明其用矣。

应当指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辨证施治的总纲。

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门类。

同样在制方中,也贯穿着“八纲”的精神。

一、四气五味药用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气。

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凡重于味的多下行出下窍;味厚的能使大便泄泻;味薄的只是通畅。

1、四气:是寒热温凉。

温凉之间有平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1)性温:性热的药物属阳性,味属辛温,大多能升浮:如麻黄,桂枝,生姜之类;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经云发热;茯苓为天之阳,经云气薄者,阳中之阴,茯苓利水泻下,入手太阳小肠经。

(2)性寒:性凉的药物属阴性,味属苦酸咸,大多是沉降的:如大黄,芒硝,牡蛎之类;大黄味之厚者,是阴中之阴,故经云泻下。

麻黄为地之阴,阴也。

经云,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麻黄发汗而上升故入手太阴肺经;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

(3)同为温性药:生姜辛温,厚朴苦温,黄芪甘温,乌梅酸温,蛤蚧咸温。

药味可以是一种,二种或二种以上,如同一辛味的:石膏辛寒;薄荷辛凉,干姜辛温,附子辛热。

2、五味:辛酸甘苦咸(淡)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有的药必须用几个味概括,如麻黄辛苦。

一气多味的药:如桂枝辛甘而温,生地苦甘而寒。

五禁:指五味所禁,简称五禁:(1)辛味善走气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2)咸味善走血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3)苦味善走骨,能助心火,多食火盛耗损肾水;肾主骨,骨生髓,骨病不宜多食苦味;(4)甘味善走肌肉,甘味性滞,多食则肌肉壅满,故肉病不宜多食甘味;(5)酸味善走筋,但酸味收敛,多食则筋易拘急,故筋病不宜多食酸味。

《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谓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

”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

张元素说:“药物的补泻,必须结合脏器喜恶,病变性质,药物气味以用之。

”(1)辛味:先入肺经;辛能散结润燥;散表邪,行气活血化瘀;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如麻黄,桂枝,生姜,薄荷,木香,砂仁,当归,川芎,红花之类;如细辛辛散,知柏辛润等。

(2)酸味:先入肝经;酸能收敛固涩敛汗。

多用于遗精、盗汗、遗尿、久泻,脱肛等;如山茱萸,五味子,金铃子,五倍子,石榴皮,柯子,乌药之类;如五味子,酸能收心补肺,收心能养血,补肺能降气。

芍药味酸能敛肺,能泻肝,敛肺能下气,泻肝能活血。

(3)苦味:先入心经;苦能软坚,能燥湿泻下,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用于热证,湿证;如黄连,黄柏,栀子,大黄,苍术之类;白术苦燥,黄连苦泻。

(4)咸味:先入肾经;咸能软坚,能泻下,走阴益营。

用于瘰厉,痰核痞块,大便燥结等;如牡蛎,芒硝之类。

(5)甘味:先入脾经;甘能缓和拘急疼痛,有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的作用。

用于虚证;如党参、黄芪、熟地、麦冬、大枣、甘草、饴糖之类。

(6)淡味:淡能渗湿利窍;用于小便不利,浮肿,腹水等;如茯苓,苡仁、通草,滑石之类。

二、升降沉浮1、气为阳:主升,气厚者为阳的药,多上行出上窍,有助阳发热作用;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者未必尽升。

2、味为阴:主降,味厚者为阴的药,多下行出下窍;能使大便泻泄;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者,未必尽降,只是通畅。

3、沉:指药性是沉降的。

表示泻利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止咳,平喘等作用。

4、浮:表示发散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噰吐开窍,上行向外。

有些药升降沉浮不明显,或有二向性,例麻黄既能发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能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

药物的功能,是气和味的综合,升降沉浮,是药物的四种趋向,归经是药物作用的范围。

李东垣说:“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

”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性多辛热者属阳,作用升浮,性多寒凉者属阴,作用沉降。

升者引以咸寒,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以酒,浮而上至巅顶。

”药性与制方一、苦寒药苦寒药物损伤脾胃,有清热燥湿之功,但有寒易伤阳,苦燥伤阴之弊,故合理配伍用药,精当取量,实为关键。

寒凉药是用以清热为主的治疗热证。

而加用热药只是为了消除寒热格拒现象,不是以热制热,故用量宜轻,宜少,若用量主次不分,便有失“反佐”原意。

张景岳说:“苦皆能沉降,沉降皆亡阳,辛散多耗散,耗散多亡阴。

”二、清热药屡用清热药,而热不退。

王冰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当改用滋阴壮水之法,阴复则热自退。

屡用清热药而热不退,为真阴不足症。

三、理气活血药用量不宜过大,免伤正气。

滋阴药久服每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配醒脾和胃之品。

吴鞠通创:“辛凉清解”诸剂。

法宗“轻以去实”“清轻升阳”量取“剂小药轻”即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四、消导药如过用,则至高之气愈耗;若误投苦寒,则胃脘之阳易伤。

五、补益药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作用。

疗各种虚证。

或以虚为主的挟杂证。

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但对正气不足,邪气盛的病,必须同时选用祛邪药。

六、补气药能补益肺脾之气,适用于肺气虚、脾气虚,如疲乏无力、食欲减少、胃疼喜按、气短、声音低弱等。

七、补血药有养血作用,用于血虚心悸、气短、失眠、乏力、面色苍白等。

但性多滋腻,有碍消化,对湿滞中焦,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不宜用,若必须用时应与健脾助消化药同用。

八、补阴药有滋补作用,适用阴虚及津液不足,如干咳、口渴、发热、盗汗等。

大多甘寒滋腻不易消化,凡脾肾阳虚,食欲不振,腹满便溏者不宜。

滋阴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配醒脾药及和胃之品。

九、补阳药能壮肾阳强筋骨,适用于肾阳虚之腰痛、肢冷、阳痿、滑精、尿频等。

十、解表药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大类。

辛温解表药发汗力较强,适用表寒证,有祛风湿止痛和治疗痒疹的作用;辛凉解表药发汗力较弱,用于表热证,有的也用于麻疹不透和某些痒疹,应根据正气盛衰用药。

如气虚外感,用益气解表药;阴虚外感用滋阴解表药;阳虚外感用温阳解表药。

但解表汗出过多,耗散阳气、损伤津液。

凡表虚自汗、阳虚发热、或热病后期,津液亏耗及失血等,均当慎用或禁用。

十一、祛风湿药多属辛散苦燥之品,有发汗解表止痛作用。

治疗风湿病时,病邪在表的可配用解表药;偏热的可配苦寒清热药;寒重的可配用辛温祛寒药;气滞血瘀的与理气活血药同用等。

去风湿药大都辛散、温燥,能伤阴耗血,故阴亏血虚者慎用。

十二、祛湿药是指燥湿、化湿和渗利水湿的药物。

有利小便,用于水湿停畜体内产生的多种疾病。

如水肿、风湿、淋浊、黄疸疮疹等。

(含化湿药、淡渗利湿药、清热利湿药、逐水药)此类药耗阴伤液十三、祛痰止咳药咳嗽和痰往往同时出现,故咳嗽药和祛痰药同时使用。

如咳喘病、痰饮病等。

如癫痫病、瘰疬也有因痰致病者,只用祛痰药不用止咳药。

如外感咳嗽,在治咳嗽同时还应治外感,即止咳药与解表药同用;阴虚咳嗽应与养阴药同用。

祛痰止咳药分为温化寒痰药用于寒痰湿痰证;清化热痰药用于肺热痰涎粘稠、咳痰不爽、癫痫、惊厥、瘰疬等痰热证。

止咳平喘药适用于咳嗽喘促症等。

十四、温里药温补阳气散里寒。

用于腹中冷疼、泄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阳虚或亡阳之证。

其药性温热能助火伤阴,故阴虚阳盛或真热假寒患者禁用。

十五、固涩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久泻、久痢、脱肛、遗精、遗尿和失血、带下等体虚滑脱证。

其只限于固涩正气不足的各种滑脱证,有外邪者不宜使用。

十六、熄风药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如眩晕、高热痉厥、抽搐、小儿惊风、妇人子痫及癫痫等症。

因症论治,或配以清热泻火药,或化痰药等。

十七、镇静安神药用于失眠、心悸等症。

分为金石和贝壳类重镇安神药及植物类养血安神药两大类。

前者适用于心烦不宁,急躁易怒及惊痫、狂妄等。

相关主题